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玉能

作品数:439 被引量:952H指数:15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1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6篇哲学宗教
  • 139篇文学
  • 34篇文化科学
  • 34篇艺术
  • 14篇语言文字
  • 4篇社会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67篇美学
  • 82篇实践美学
  • 67篇审美
  • 64篇文学
  • 48篇艺术
  • 47篇新实践美学
  • 35篇文论
  • 30篇席勒
  • 26篇当代美学
  • 21篇中国当代美学
  • 21篇主义
  • 19篇文艺
  • 17篇文论建设
  • 16篇文化阐释
  • 15篇代文
  • 15篇本体论
  • 14篇意象
  • 14篇马克思主义美...
  • 10篇人性
  • 10篇社会主义

机构

  • 426篇华中师范大学
  • 89篇华东政法大学
  • 37篇中国科学院自...
  • 20篇玉林师范学院
  • 9篇南京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宜春学院
  • 2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427篇张玉能
  • 63篇张弓
  • 37篇黄卫星
  • 5篇黄健云
  • 3篇黄定华
  • 1篇徐碧辉
  • 1篇章辉
  • 1篇彭修银
  • 1篇潘知常
  • 1篇尤西林
  • 1篇刘继平
  • 1篇熊显长
  • 1篇王庆卫
  • 1篇宋伟
  • 1篇袁济喜
  • 1篇刘悦笛
  • 1篇刘成纪
  • 1篇姚文放
  • 1篇张晶
  • 1篇杨春时

传媒

  • 57篇青岛科技大学...
  • 18篇吉首大学学报...
  • 17篇汕头大学学报...
  • 16篇长江文艺评论
  • 15篇云梦学刊
  • 13篇江汉大学学报...
  • 1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1篇美育学刊
  • 9篇福建论坛(人...
  • 9篇美与时代(美...
  • 8篇湖北大学学报...
  • 7篇江汉论坛
  • 7篇云南艺术学院...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 7篇武汉理工大学...
  • 7篇马克思主义美...
  • 7篇城市学刊
  • 7篇中国美学研究
  • 6篇江海学刊
  • 6篇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 4篇2022
  • 21篇2021
  • 21篇2020
  • 21篇2019
  • 28篇2018
  • 20篇2017
  • 27篇2016
  • 20篇2015
  • 24篇2014
  • 27篇2013
  • 15篇2012
  • 15篇2011
  • 30篇2010
  • 18篇2009
  • 18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21篇2005
  • 19篇2004
  • 16篇2003
4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字的文化阐释被引量:1
2017年
"家"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住所"。从历史上来看,古代的"家""家庭"是人类两性生活所组成的最基本的或者最小的社会组织。大体上来看,人类开始是群居杂处,大致在原始母系社会开始形成对偶制家庭,到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的父权制时代,人类开始有了总体上的一夫一妻的家庭。家庭通过一定的婚姻形式而比较固定下来,成为社会的最小细胞。从人类学上来看,"家""家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致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的产物,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的"家"和"国"的关系,显示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中华民族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家族等血缘关系为维系,形成了以宗法制度为主要表征的家国体制,从而不同于西方民族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维系而形成的法律和国家制度。中国的学术流派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和"道家",似乎与中华民族的这种家族观念强盛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文艺史上,家庭的亲情、家族的血缘之情、家乡的养育之情,是尤为重要的题材。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文艺才铸就了抒情表现的特色。
黄卫星张玉能
关键词:家庭家乡家族儒家
《巴黎手稿》在中国的传播与新实践美学
2019年
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了一场论争,在这次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产生了新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实践美学自觉地以《巴黎手稿》作为基本依据,认为《巴黎手稿》已经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奠基之作。新实践美学从《巴黎手稿》的实践本体论和艺术生产论出发研究美学和文论,把美和审美及其艺术作为实践(劳动)的产物;以《巴黎手稿》论述的“美的规律”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为基础,阐发了新实践美学的人学维度;以《巴黎手稿》中实践的创造性自由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践美学的美学范畴体系;从《巴黎手稿》的艺术生产论出发,综合艺术掌握论、艺术意识形态论,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张弓张玉能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巴黎手稿》
小议“新实践美学”的“实践”范畴
2010年
《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发表了5篇文章,集中对新实践美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涉及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下面发表的这一组文章就是对于批评新实践美学的文章的反批评。我们希望,批评和反批评都应该充分地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以意为之,以偏概全,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信口开河,不加论证,乱扣帽子。只有开展这样科学的批评和反批评才能促使不同学派同生共存,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张玉能王庆卫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美学研究主持人反批评
从“理性”观看新古典主义与启蒙主义文艺观的区别
1990年
“理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努力倡导、用以反对封建主义和神学观念的思想武器,但是,它随着阶级斗争形势的发展在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变化着表现形式,在文艺观点上表现出新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区别。为了反对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础——基督教教义,用人权反对神权,自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理性”的口号以来,“理性”就是指的普遍的人性和永恒的人性,是人天赋的辨别真伪好坏的能力。
张玉能
关键词:启蒙主义资产阶级思想用人权基督教教义典论贵族生活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结构
2015年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张玉能张弓
关键词:逻辑起点逻辑结构逻辑构成逻辑过程逻辑力量
实践转向与美
2013年
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直接影响着美的本质的探讨,它必须打破美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研究,从实践过程来多层面地研究;这种实践转向给美的形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由静态表现到动态显现的概括;这种实践转向也给美的范畴研究打开了新视野,由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的建构。
张玉能
关键词:当代美学
新康德主义的符号哲学与文学思想被引量:1
2008年
新康德主义者顺应着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拒斥形而上学,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利用新兴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成果,构建了比较系统的哲学理论,不仅使得传统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而且构建了新的哲学学科:符号哲学。符号哲学的确立,不仅是哲学领域的开拓,而且也给德国和西方的文学思想提供了新的哲学视野和思维工具。
张玉能
关键词:新康德主义符号哲学文学思想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被引量:9
2010年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张玉能
关键词:实践本体论关系性间性审美
实践的功能与审美被引量:1
2004年
实践 ,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 ,其功能主要有肯定性的建构功能 ,转换性的转化功能 ,否定性的解构功能 ,它们对应着实践的自由 ,准自由和不自由 ,反自由 ;在审美的领域相应地产生柔美 (优美 ) ,刚美 (崇高 )和幽默、滑稽 ,丑。学术界对于实践的建构功能通过美的本质的探讨和论证曾进行了大量的阐发 ,然而对于实践的转化功能和解构功能在美学中却没有系统的研究和阐述。其实 ,实践的转化功能以矛盾和冲突的形式转换着美的形态 ,生成出积极形态的刚美 (崇高 )及其否定形态的悲剧性 ,生成出消极形态的幽默与滑稽及其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喜剧性 ;而实践的解构功能则生成出丑及其否定性的喜剧性 ;这样 ,实践才全面地制约和适应着审美领域及其美的范畴的生成、转换和发展的辩证过程。
张玉能
关键词:审美
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
2017年
席勒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人性美学体系,即以人性为中心的美学体系。席勒人性美学体系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性分裂的事实,最终目的是恢复古希腊时代的人性完整。恢复人性完整的必要途径是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其理论根据是席勒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所得出的人性的三种形态:感性的人(自然的人)、审美的人(自由的人)、理性的人(道德的人或政治的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人生论美学与席勒人性美学体系是息息相通的。从王国维到蒋孔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席勒人性美学思想体系,逐步完善了中国传统人生论美学。蒋孔阳先生则更进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新型的人生论美学。
张玉能
关键词:席勒人性人生论美学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