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稳

作品数:48 被引量:623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9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0篇气候
  • 9篇农田
  • 9篇甲烷
  • 9篇甲烷排放
  • 8篇土壤
  • 8篇气候变化
  • 7篇稻田
  • 7篇有机碳
  • 6篇土壤有机
  • 6篇土壤有机碳
  • 5篇农田土壤
  • 4篇遥感
  • 4篇植被
  • 4篇湿地
  • 4篇农田土壤有机...
  • 4篇灵敏度
  • 4篇敏度
  • 4篇不确定性
  • 4篇草地
  • 3篇稻田甲烷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湖北大学
  • 2篇河南省气象科...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江苏省农林厅

作者

  • 48篇张稳
  • 27篇黄耀
  • 18篇于永强
  • 7篇孙文娟
  • 7篇李婷婷
  • 6篇郑循华
  • 4篇王平
  • 2篇王新生
  • 2篇贾志军
  • 2篇王国成
  • 2篇卢燕宇
  • 2篇李晶
  • 2篇余卫东
  • 2篇姬兴杰
  • 2篇韩圣慧
  • 2篇何剑锋
  • 1篇刘林旺
  • 1篇史艳姝
  • 1篇陈书涛
  • 1篇朱建华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地理与地理信...
  • 3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第四届全国大...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被引量:63
2006年
将一个比较成熟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2000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的排放。模型的空间输入参数包括:逐日气温、耕层土壤砂粒含量、外源有机质施用量、稻田水分管理模式、水稻移栽期与收获期、水稻种植面积与单产,空间分辨率为10km×10km。模拟结果表明:2000年稻田甲烷排放量为6.02Tg,其中:早稻生长季排放1.63Tg、晚稻1.46Tg、单季稻2.93Tg。提高区域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精度的进一步目标应放在减小输入参数误差和提高空间数据精度上,在现有数据库基础和模型———GIS技术下探讨我国稻田甲烷排放估计的不确定性范围是必要的。
黄耀张稳郑循华韩圣慧于永强
关键词:GIS稻田甲烷
1980~2010年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 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变化以及SOC的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的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的农田面积约为24.52 Mha(1 ha=0.01 km^2),其SOC密度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35 Mg(C)ha^-1 a^-1,总的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 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 Tg。SOC的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碳投入量的增加。
王国成许晶晶李婷婷张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APSIM模型华北平原
Agro-C模型的全球农田SOC验证和灵敏度分析
农田面积~1300Mha,分布范围极广,涵盖多种气候,土壤,种植制度,施肥,灌溉,耕作条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因为受到人为管理措施(施肥,灌溉,耕作等)的影响而显著不同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其固碳能力显著.农田SO...
韩鹏飞黄耀张稳于永强张晴
关键词:农田生态有机碳灵敏度
三江平原稻田能量通量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基于三江平原稻田2005~2007年5~10月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稻田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能量分配特征以及能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净辐射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明显的单峰特征,感热通量日变化在水稻发育进入成熟期后才较明显,而土壤热通量在水稻整个发育期内日变化特征都不明显。稻田净辐射季节变化特征显著,6月下旬至7月上旬达到最大值18~20MJ·m-2·d-1。潜热通量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同步,最大值为13~19MJ·m-2·d-1。相比之下感热通量较小,观测期间变化于-3.90~3.94MJ·m-2·d-1,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5~10月土壤热通量呈下降趋势,变化于-2.67~3.62MJ·m-2·d-1。三江平原地区稻田能量分配特征明显,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LE/Rn)5~10月平均值为0.67,表明净辐射大部分以潜热通量形式所消耗,但生长旺季LE/Rn略大于生长季初期和末期。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Hs/Rn)的季节变化特征与LE/Rn比值相反,观测期间平均值为0.10。这导致波文比在水稻生长旺季较小而在初期和末期较大。5~10月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G/Rn)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月平均值由5月的0.14下降到10月的-0.08。线性回归法和能量平衡比率均表明三江平原稻田能量明显不闭合,2005、2006年5~10月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为22%和16%,而2007年能量"过闭合",能量平衡比率平均值为1.07。
贾志军张稳黄耀
关键词:稻田能量通量能量平衡
三江平原近5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序列重建被引量:3
2008年
基于1950-2000年三江平原23个县市和3个农垦管理局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和线性时间内插方法对统计缺失数据进行插补,重建其50年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序列。重建的耕地面积变化序列显示,1950年该区域耕地面积仅有88.7万hm2,到2000年增至269.6万hm2,增加了203.9%,除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该区域耕地基本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空间变化方面,近50年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增加的重心表现为由早期的平原西部逐渐向中东部转移。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3个农垦管理局所辖的农场对自然湿地的大规模垦殖,其108.8万hm2的耕地面积几乎全部源于近50年的湿地垦殖。
苏艳华张稳
关键词:三江平原耕地面积
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与展望被引量:12
2010年
如何提高生物圈固定大气CO_2的能力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主题。中国草地面积约400×10~6hm^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2.5%,在吸收和固定大气CO_2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碳收支的影响以及区域和国家尺度草地碳收支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提出未来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对草地碳收支影响的驱动机制;中国草地碳收支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固碳潜力;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的开发。
黄耀孙文娟张稳于永强魏玉荣
关键词:草地碳收支气候变化
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基于已建成的农田土壤有机碳模型与GIS空间数据库的耦合,对华东6省(市)1980-2000年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年来该区土壤有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增加、持平和减少的面积分别占89.3%、9.5%和1.2%。1980-1985年土壤有机碳增加迅速,1985—1991年增加速率最快,其后趋缓。20年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累计增加166Tg,范围为140~193Tg。其中安徽和江苏SOC储量增加量约占总增量的59.3%,上海、福建、江西和浙江占40.7%。
于永强黄耀张稳孙文娟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循环
我国黄牛甲烷排放因子空间差异及其季节变化分析
2015年
以牛羊为主的反刍动物养殖是我国甲烷的首要排放源,其中又以牛的排放占主导。我国的养殖牛中,黄牛的数量最为庞大,占总存栏牛的56%。在以往有关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中,着重点多在于排放因子的测定及依据测定结果估算国家尺度的排放源清单。但是,对于反刍动物种群特征及环境因子变化造成的动物甲烷排放在空间和季节的差异却较少关注。本研究收集了我国不同地区46个亚科黄牛的个体特性数据及其生态因子,结合IPCC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估算方法,分析了我国2005年黄牛甲烷排放因子的空间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农区肠道发酵排放因子,除4-6月因役用强度大的原因,而排放略高于牧区外,其他月份均小于牧区,而农区粪便管理排放因子全年高于牧区。肠道发酵排放因子在夏季小于其他季节,其月均排放因子为4.48 kg/head/m,粪便管理排放因子则表现出相反的季节格局,夏季粪便管理月均排放因子为0.44 kg/head/m。在7个大的分区中,肠道发酵年排放因子最大、最小区域分别为黄土高原区71.0 kg/head/a和西南区55.2 kg/head/a;粪便管理年排放因子最大、最小区域分别为东南区5.4 kg/head/a和青藏区0.1 kg/head/a。
边俊艳王新生张稳
关键词:黄牛排放因子甲烷
1980-2010年中国和印度农田化肥氮源氧化亚氮排放的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排放因子方法估算了1980—2010年中国和印度小麦、玉米和水稻农田化肥氮源N2_O直接排放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农田N2_O排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1980—2010年小麦、玉米、水稻田的单位面积N2_O直接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1.75、1.60、0.42 kg N2_O-N·hm-2·a-1,分别为印度的1.3、2.4、2.0倍。中国小麦、玉米农田单位面积N2_O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和南部,西部和北部排放较低,而印度小麦、玉米农田单位面积排放量高的区域则集中在东部及西南沿海。三十年间,中印两国三种作物N2_O直接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98.6、47.8 Gg N2_O-N。中国小麦和玉米田N2_O排放量占三种作物排放总量的近90%,而印度农田N2_O排放则主要来自小麦田,约占70%。两国三种作物N2_O直接排放量随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率均表现为小麦田>玉米田>水稻田。中国三种作物N2_O排放总量的年均增加速率为3.7%,低于印度的10.4%。虽然中国三种作物单位面积N2_O直接排放量和排放总量高于印度,但排放强度(单位产量的N2_O-N排放量)及其增加速率均低于印度。
蒋光福张稳李昕孙文娟
关键词:N2O排放小麦玉米水稻
稻田甲烷排放模型研究——模型及其修正被引量:35
2004年
在过去十多年内 ,关于稻田甲烷排放的模拟已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并且开发出了数个有关的模型。模型的成功研制是准确定量估计不同区域范围内稻田甲烷排放的前提。以往大部分模型由于模拟精度不高 ,或者是其要求太多的输入参数 ,因而限制了它在大尺度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型基础上 ,进行了必要的修正与扩充。增加了稻田甲烷通过气泡方式排放的模拟模块 ,并修正了原模型中关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的模拟 ,使之能适应于多种稻田水管理方式。新修正的模型 (CH4 MOD)不仅保留了原模型输入参数较少和易于获得的优点 ,而且能适应多种水稻耕作方式 。
张稳黄耀郑循华李晶于永强
关键词:稻田甲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