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美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国际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2篇自身免疫
  • 2篇细胞
  • 2篇基因
  • 1篇电复律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肌病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大鼠
  • 1篇心肌纤维
  • 1篇心肌纤维化
  • 1篇心肌炎
  • 1篇型心
  • 1篇依贝沙坦
  • 1篇沙坦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树突状细胞诱...

机构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解放军第21...

作者

  • 5篇张美
  • 4篇李为民
  • 3篇李悦
  • 3篇孔一慧
  • 2篇邵群
  • 2篇刘巍
  • 2篇王政
  • 2篇高成
  • 2篇甘润韬
  • 2篇耿建强
  • 2篇杨树森
  • 2篇张瑞宏
  • 1篇井玲
  • 1篇周保国
  • 1篇薛竞宜
  • 1篇陈光远
  • 1篇曹荣元
  • 1篇薛洪杰
  • 1篇张蕾
  • 1篇葛海龙

传媒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07
  • 3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贝那普利及依贝沙坦对大鼠心肌纤维化的作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ARB)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表达及胶原沉积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结扎建立wistar大鼠M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n=9),安慰剂组(n=6),ACEI组[贝那普利10mg/(kg.d)n=8],ARB组[依贝沙坦50mg/(kg.d),n=8]和ACEI+ARB组[贝那普利10mg/(kg.d)+依贝沙坦50mg/kg.d,n=8),于术后8周处死大鼠,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胶原含量、分别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TGF、PAI-1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和Turkey's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安慰剂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直径和E/A升高(均为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ACEI组、ARB组和ACEI+ARB组射血分数(P〈0.01)和短轴缩短率(P〈0.05)升高,左室舒张末直径和E/A降低(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安慰剂组的心室重量/体重和胶原总量显著升高(P〈0.01);与安慰剂组比较,ACEI组、ARB组和ACEI+ARB组重量/体重下降(P〈0.05),胶原总量明显降低(P〈0.01);与ACEI组比较,ARB组和ACEI+ARB组胶原总量降低更为显著(P〈0.01)。(3)与假手术组比较,安慰剂组TGFβ1、CTGF、PAI-1基因mRN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mRNA为0.69±0.07,0.60±0.07和0.61±0.06,P〈0.01;蛋白为9.07±0.63,0.58±0.06,1.03±0.07,P〈0.01),ACEI组,ARB组和ACEI+ARB组可降低这三种基因表达,联合用药较ACEI和ARB单药治疗更有效地降低mRNA基因表达;与ACEI组比较,ARB组和ACEI+ARB组降低蛋白表达更为显著。结论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
孔一慧张蕾张美李为民杨宝峰刘玉冰曹荣元杨树森薛竞宜李宝馨
关键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心肌纤维化贝那普利依贝沙坦
骨髓干细胞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不同移植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①Wistar雄性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细胞移植组(n=30)和心肌梗死对照组(n=20)。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冠脉结扎后7d,移植组经股静脉和心外膜分别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15×108细胞),对照组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③分别于干细胞移植前、移植后1,2和4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术后4周行血液动力学测定,观察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存活43只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分为干细胞移植组25只,其中股静脉注射12只,心外膜注射13只;心肌梗死对照组18只。①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收缩末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股静脉:(54.3±1.8)%比(42.4±1.9)%,心外膜:(55.2±1.7)%比(43.5±2.0)%;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股静脉:(45.0±1.1)%比(33.5±0.9)%,心外膜:(46.5±0.9)%对(32.8±0.7)%;左心室收缩末压,股静脉:(104.2±3.8)比(98.2±4.6)mmHg,心外膜:(105.4±2.3)比(102.3±3.6)mmHg;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股静脉:(8290±811)比(6987±612)mmHg/s,心外膜:(8158±745)比(7015±740)mmHg/s;P<0.01)。②左心室收缩末直径、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和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常数均明显减小(P<0.01)。③股静脉移植组和心外膜移植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静脉和心外膜两种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二者均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张瑞宏李为民井玲李悦高飞张美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细胞心肌梗死
两种不同电复律方式转复持续性房颤的比较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 研究前—前位置复律与前—后位置复律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复律成功率及安全性的比较。方法 选择2004-01-2005-11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持续性房颤患者71例,分别进行前—前位置复律与前—后位置复律。观察各组的复律成功率及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所需的电击次数、总用电量以及复律后12h血清心肌酶的变化。结果前—前位置复律与前—后位置复律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7.6%vs75.7%,P〉0.05),但前—后位置复律具有比前—前位置复律更少的放电次数和总用电量(放电次数:1.8±0.8次vs2.2±0.7次,P〈0.05;总用电量:291.9±197.7 J vs388.2±193.5 J,P〈0.05)。两组间心肌酶学改变无差别,肌酸激酶的水平增加,而其同功酶仍在正常范围内。肌酸激酶水平随着复律电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前—前位置复律与前—后位置复律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复律成功率相同。但后者在放电次数和总用电量上优于前者,两者在对心脏的损伤方面同样安全。
李佳富路葛海龙陈光远刘秋颖张美
关键词:房颤电复律
白细胞介素-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特异性耐受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作用。方法从Lewis大鼠骨髓培养成熟树突状细胞(mDC)和iDC,pcDNA3-IL-10质粒转染iDC。分别将2×106 mDC、iDC、pcDNA3-iDC、pcDNA3-IL-10-iDC或PBS回输5天前以猪心肌肌球蛋白免疫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体内。3周后观察心肌炎症、超声心动图、Th1/Th2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Ⅱ(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表达。以T细胞增殖实验及过继转移实验检测pcDNA3-IL-10-iDC诱导耐受的抗原特异性。结果IL-10基因修饰的iDC显著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pcDNA3-IL-10-iDC治疗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心肌炎症显著减轻,心功能改善,MHC-Ⅱ、共刺激分子表达显著降低,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呈Th2型。结论IL-10基因修饰的iDC可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产生抗原特异性耐受,其机制与IL-10诱导的Th1/Th2偏离及MHC-Ⅱ、共刺激分子表达下调等有关。
李为民刘巍高成周保国王政张瑞宏孔一慧李悦韩薇甘润韬薛洪杰耿建强杨树森邵群张美
关键词:心肌炎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0
CTLA-4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在内的自身免疫机制至少参与了部分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IDC)患者的发病,且前者介导的心肌损害在IDC中更重要。CTLA-4是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负性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CTLA-4基因启动子-318C/T、外显子A/G多态性及3'非翻译区(AT)n微卫星多态性与IDC及血清可溶性CTLA-4(sCTLA-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PCR-RFLP)方法分析黑龙江省无血缘关系汉族人群(包括72例IDC患者,100例正常健康人)CTLA-4基因-318C/T、49位点A/G多态性及3’微卫星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清sCTLA-4水平。综合分析CTLA-4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与IDC及sCTLA-4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DC组外显子1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P:0.008);3’非翻译区共发现18种等位基因,106bp等位基因频率在IDC患者中显著增高(22.22%vs1%,P=0.0002,OR=23.56,95%CI:9.65—83.74);两组间-318C/T多态性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IDC组sCTLA-4水平显著升高[(1.87±1.06)μg/L比(O.54±0.19)μg/L,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IDC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与血清sCTLA-4水平(r=0.57,P=0.021)显著相关,而AA、A/G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与sCTLA-4水平无相关性。启动子-318C/T多态性及3’非翻译区(AT)n微卫星多态性与sCTLA-4水平的亦无相关性。结论:CTLA-4基因外显子1A49-G变异与IDC相关,携带G等位基因者易患IDC,其机制可能为该多态性造成CTLA-4信号肽中编码苏氨酸和甘氨酸的替换,从而影响蛋白翻译后加工、修饰,使sCTLA-4功能发生变化。提示3’末端非翻译区(AT)n重复序列中106bp等位基因可能是IDC的易感�
刘英刘巍李为民李悦孔一慧甘润韬王政樊瑛耿建强邵群张美高成王秀荣
关键词: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CTLA-4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自身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