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琦
- 作品数:15 被引量:121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镜辅助喷洒利多卡因局麻效果评估
- 2024年
-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利多卡因与电子支气管镜辅助喷洒利多卡因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局麻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20-03-01-2021-03-31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镜中心拟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雾化吸入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观察组采用电子支气管镜辅助一次性使用内镜喷洒管喷洒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气道麻醉。比较2组患者1和3min心率、1和3min血氧饱和度、检查时长、呛咳次数、补喷麻药次数、患者疼痛自评分、患者咳嗽自评分、术者咳嗽他评分、术者操作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检查时长、术前心率、1和3min心率、术前血氧饱和度水平、术中补喷麻药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min血氧饱和度为100.0%(99.0%~100.0%),高于对照组的98.0%(96.0%~100.0%),Z=-5.364,P<0.001;3min血氧饱和度为99.5%(98.0%~100.0%),高于对照组的98.0%(96.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99,P<0.001;术中呛咳次数为6.5(3.0~10.0)次,低于对照组的12.0(8.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7,P<0.001。观察组患者疼痛自评分为2(1~3)分,低于对照组的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57,P<0.001;咳嗽自评分为30(20~46)分,低于对照组的50(4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40,P<0.001;术者咳嗽他评分为20(10~30)分,低于对照组的50(4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66,P<0.001。观察组术者操作满意度为80%(70%~90%),高于对照组的50%(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01,P<0.001。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手麻症状,立即停止患者吸入雾化吸入,指导减慢呼吸频率,症状缓解消失。所有患者均未见利多卡因相关不良反应。结论电子支气管镜辅助一次性使用内镜喷洒管喷洒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效果优于雾化吸入利多卡因。
- 于文萱吴齐曹长琦
- 关键词:电子支气管镜利多卡因注射液麻醉
- 无X线监视内镜下单次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附24例晚期食管癌的治疗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无X线监视的内镜下单次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的操作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肿瘤狭窄长度≥12cm的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内镜下单次置入2枚食管覆膜支架,所有操作均未采用X线监视。观察指标包括操作成功率、吞咽困难缓解和复发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3、6个月生存率。结果 24例患者共置入支架48枚,操作成功率100%。术后吞咽困难分级均下降1~3级,支架置入术后平均130d(38~225d)吞咽困难复发,10例(41.7%)患者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1例(4.2%)发生支架移位。术后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3%、33.3%。结论无X线监视的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单次双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术可缓解晚期超长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难,有效封堵癌性瘘,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 吴齐曹长琦李士杰张集昌
- 关键词:内镜食管癌姑息治疗
- 胃癌高发区血清胃蛋白酶原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与直接胃镜筛查方案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5
- 2013年
- 目的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和直接胃镜筛查方案对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效果,探讨适合高发区人群的胃癌筛查方案。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山东省临朐县40—69岁农村常住居民,分别采用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及直接胃镜筛查方案进行筛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种筛查方案对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结果采用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共完成筛查3654例,检出胃癌11例(0.30%),其中早期胃癌7例(0.19%);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0.27%)。直接胃镜筛查方案共完成筛查2290例,检出胃癌19例(0.83%),其中早期胃癌12例(0.52%);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0.44%)。直接胃镜筛查方案对胃癌的检出能力是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的2.83倍(95%CI为1.34—5.98),对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能力是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的2.12倍(95%c,为1.12—4.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胃癌高发区采用直接胃镜筛查方案对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效果明显优于血清PG初筛加高危人群胃镜检查方案。
- 吕艳丽李毅刘光顺吴齐刘卫东李士杰曹长琦吴秀贞刘冬梅张雷张兰福马峻岭潘凯枫张联游伟程
-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原
- 512例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接受支架置入术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吞咽困难缓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期。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512例患者共置人596枚支架。支架置人前后吞咽困难分级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6)级比(1.1±0.8)级,t=54.09,P〈0.01]。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4.5%(74/512),其中严重胸痛21例(4.1%)、出血16例(3.1%)、支架移位29例(5.7%)、食物嵌顿6例(1.2%)、瘘口未完全封堵2例(0.4%)。获得完整随访的238例患者生存期为30~1445d,平均218.9d。结论内镜下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置人术可有效缓解恶性食管狭窄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
- 吴齐曹长琦李士杰张集昌
- 关键词:食管狭窄姑息疗法吞咽障碍
- 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6月,接受胃镜检查患者2 452例。对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分别使用普通白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观察病灶的形态、范围,同时应用放大内镜手动变焦观察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对活检病理确诊的癌灶采用超声内镜、腹部CT或手术标本病理进行T分期。结果 2 452例患者中检出多原发癌13例,均为同时双原发癌,检出率为0.53%。13例患者中合并早期癌的比例为30.8%(4/13),包括食管原位癌2例,胃黏膜内癌2例。结论早期癌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并不少见,但病灶隐匿,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容易漏诊,NBI可以提高其检出率。
- 曹长琦李士杰李子禹张集昌吴齐
- 关键词:窄带成像内镜多原发癌消化道
- 无X线监视内镜下置入幽门支架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36例
- 2011年
- 目的:评价无X线监视内镜下置入幽门支架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2007-01/2009-12接受无X线监视内镜下幽门支架置入治疗的36例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共置入39枚支架,其中3例患者为双支架.7例患者因病变狭窄程度高,先行内镜下球囊扩张,再行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患者术后1wk及4wk的GOOSS评分高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GOOSS评分高于术前时间平均为101.3(7-380)d.患者平均生存期123.3(10-380)d.2例患者发生术后支架移位(20d及65d).2例患者术后因肿瘤向支架内浸润生长,致GO-OSS评分降低.1例患者术后7d发生急性胆管炎.无出血、穿孔病例.结论:无X线监视内镜下置入幽门支架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 吴齐李士杰曹长琦张集昌
- 关键词:胃出口梗阻内镜
-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与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与纵隔病变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比较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对肺与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接受EBUS-TBNA或TBNA检查的100例患者(EBUS-TBNA 50例,TBNA5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穿刺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00例患者共穿刺121个部位,EBUS-TBNA组和TBNA组获得满意标本的比例分别为90.6%和78.9%。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0%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结论:EBUS-TBNA与TBNA相比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更高,且不增加操作相关并发症,对肺与纵隔病变的诊断更有优势。
- 吴齐曹长琦李士杰闫炎李香菊阎石吴楠张集昌
-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支气管镜检查
- 内镜下窄带光谱成像技术联合碘染色检查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联合碘染色检查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162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内镜检查中依次使用白光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窄带光谱内镜)和Lugol碘液染色(染色内镜)观察模式进行观察,分别记录病灶长度。将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下的癌旁异常黏膜作为可疑边界取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计算与白光内镜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的差值。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手术入路和吻合方式,对未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其最终的治疗方式。比较内镜检查前后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中,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一致者121例,不一致者41例。41例患者中测量差值为1~3cm者22例,〉3cm且≤5cm者8例,〉5cm且≤10cnl者7例,〉10em者4例;测量差值〉5am的患者均为多发斑片状不着色。以上4类患者中,分别有1、2、2、4例最终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其余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1例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取可疑的癌旁黏膜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鳞状细胞癌31例、原位癌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15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2例修改了手术方案,其中2例由胸内吻合改为颈部吻合,3例由主动脉弓下吻合改为弓上吻合,7例由单纯经腹手术改为经胸腹两切口手术。结论内镜检查中启用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测量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的准确性更高,对于在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应取癌旁异常黏膜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 曹长琦李士杰闫炎张集昌吴齐
-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检查碘染色
-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小知识
- 2023年
-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病例的44.0%和48.6%.在我国,胃癌位列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因此,胃癌防治是我国恶性肿瘤防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曹长琦李雪松
-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治疗新发病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浅表结直肠肿瘤的疗效及恶性病理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浅表性结直肠肿瘤的疗效、安全性、适应证,并分析浅表性结直肠肿瘤恶性病理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ESD治疗的111例患者(152处高危结直肠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根据最终病理良恶性分组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恶性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纳入病例中病理结果为腺癌的病变有78处,腺瘤74处。全部病例的完整切除率为95.4%,其中恶性病理病变为91.0%。发现或高度怀疑的不良事件(穿孔或出血)7处(4.6%)。其中病理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一致99处(65.1%)。在恶性病变中共有67.9%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不同病变类型的患者中,年龄、病变最大径、形态及位置构成比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组和腺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4.4岁和59.8岁,P<0.001;平均最大径分别为2.13、1.45 cm,P=0.009;直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病变中恶性病变的比例分别为67.5%、49.0%、42.4%,P=0.045;侧向发育型肿物中恶性病变占63.2%,隆起型病变中仅41.6%为恶性,P=0.008)。结论 ESD治疗浅表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安全有效。肿瘤的良恶性判定不能简单地依靠活检,应当结合年龄、病变最大径、位置及病变形态综合判断,进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整块完整切除的目的。
- 闫炎李士杰曹长琦王警袁鹏吴齐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肿瘤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