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荣辉
-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惠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隐球菌脑膜炎6例误诊分析
- 1994年
- 曾荣辉
- 关键词:隐球菌脑膜炎脑震荡后遗症颈项强直脑脊液检查反复头痛肥达氏反应
- 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逆转左心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及硝苯地平控释片(B组)各50例。全组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或仅用过利尿剂)或已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A组服用缬沙坦80~160 mg,1次/d;B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1次/d。全组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且A组LVMI下降优于B组(P<0.05)。结论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逆转LVH,但缬沙坦对LVH的逆转作用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
- 李沅洲杨立宪吕泽峰钟思干曾荣辉刘桂中陈爱文张春云
- 关键词:硝苯地平高血压肥大左心室
- 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 2009年
- 目的了解诺和锐30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糖尿病患者88例,平均分成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观察其降糖效果。结果注射诺和锐30患者中餐前和晚餐前血糖水平低于注射诺和灵30R,差异有显著性(P<0.05),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也低于诺和灵30R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诺和锐30降糖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诺和灵30R。
- 曾荣辉李桂平李绪娴
- 关键词:诺和锐30疗效
- Ⅰ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免疫紊乱情况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Ⅰ型糖尿病(T1DM)患者合并甲状腺免疫紊乱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3例T1DM患者、6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NC)进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检测。测定数据经统计学处理,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T1DM患者TPO-Ab的阳性率为37.2%,TG-Ab的阳性率为30.2%,TR-Ab的阳性率为28.9%,各种甲状腺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DM患者及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1DM患者易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
- 夏晓英曾荣辉商凤英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 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98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研究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3组,瑞格列奈组和阿卡波糖组各33例,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组32例,观察治疗8周。定期检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C肽和体重。结果瑞格列奈组的空腹血糖从(11.25±2.33)mmol/L降至(7.06±1.47)mmol/L(P<0.01);阿卡波糖组的空腹血糖从(11.55±0.33)mmol/L降至(7.28±1.13)mmol/L(P<0.01);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组的空腹血糖从(11.17±0.43)mmol/L降至(6.83±1.72)mmol/L(P<0.01)。瑞格列奈组的餐后血糖从(15.33±3.11)mmol/L降至(10.10±1.36)mmol/L(P<0.01),阿卡波糖组的餐后血糖从(15.39±2.02)mmol/L降至(11.88±2.06)mmol/L(P<0.01),瑞格列奈联合阿卡波糖组的餐后血糖从(15.59±2.42)mmol/L降至(9.85±3.72)mmol/L(P<0.01)。三组都能明显降低HbA1c(P<0.01),分别降低1.33%,0.87%和1.46%。阿卡波糖组治疗后血糖及HbA1c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瑞格列奈和阿卡波糖对C肽和体重均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瑞格列奈和阿卡波糖都具有明显的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的作用,瑞格列奈对血糖和HbA1c的降低程度略强于阿卡波糖。单用瑞格列奈或者联合应用阿卡波糖的作用优于单用阿卡波糖。
- 曾荣辉商风英罗伟民李桂平
- 关键词:瑞格列奈阿卡波糖糖尿病
- 厄贝沙坦、硝苯地平及美托洛尔逆转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硝苯地平及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A组)、硝苯地平控释片(B组)及美托洛尔组(C组)各50例。全组患者未曾接受降压治疗(或仅用过利尿剂)或已停用降压药物3周以上。A组服用厄贝沙坦150~300mg,1次/d,B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1次/d,c组服用美托洛尔25~50mg,2次/d;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降压幅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0.01)。而且A组左室重量指数下降优于B、C组(P〈0.05)。结论三种药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逆转左心室肥厚,厄贝沙坦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相对更强。
- 李沅洲杨立宪钟思干吕泽峰曾荣辉刘桂中李绪娴张春云
- 关键词:高血压肥大左心室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厄贝沙坦
-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1例,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均服用阿司匹林0.1g/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总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P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IMT,并分析IMT与APN、hsCRP、IL-6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IMT、斑块检出率及hsCRP、IL-6的血清浓度均下降(P<0.05,P<0.01),血清APN浓度明显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MT、APN、hsCRP、IL-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IMT与APN均呈负相关(P<0.01),与hsCRP、IL-6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水平,降低IMT及血清hsCRP、IL-6,推测阿托伐他汀降低糖尿病患者IMT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 李桂平李延兵彭娜李绪娴钟思干曾荣辉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1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的发生情况。方法对98例(T1DM)、9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9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检测,糖尿病患者同时加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及超敏TSH(uTSH),uTSH异常者加测游离T3(FT3)、游离T(4FT4)。测定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 T1DM任一甲状腺抗体(TAA)的检出率为36.7%,明显高于T2DM(10.2%)和对照组(9.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GAD-Ab阳性的T1DM患者任一TAA的检出率为43.5%,明显高于GAD-Ab阴性者(27.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AA阳性及GAD-Ab阳性的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GAD-Ab阳性和女性T1DM患者易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紊乱。
- 夏晓英曾荣辉商凤英
- 关键词: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 甲亢合并粒细胞缺乏症5例报告被引量:1
- 1999年
- 我们自1994年11月至1995年11月共收治5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合并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均抢救成功,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确诊为甲亢,外周血中性粒细胞<05×109/L,并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伤寒、肝硬化等引起白细胞...
- 曾荣辉杨华章
-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发症粒细胞缺乏症
- 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临床分析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清游离T3(FT3)、游离T4(FT4)、rT3、促甲状腺激素sTSH(TSH),并与47例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轻症组FT3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症组与正常组比较,FT3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FT4、rT3与sTSH测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患者FT3水平与血糖水平呈现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FT3降低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甲状腺激素的测定,以利于早期筛查和防治。
- 曾荣辉李绪娴
-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甲状腺激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