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一平

作品数:29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颈椎
  • 10篇融合术
  • 9篇内固定
  • 8篇腰椎
  • 8篇椎弓
  • 8篇椎弓根
  • 8篇椎间盘
  • 6篇外科
  • 6篇螺钉
  • 5篇枕骨
  • 5篇枕颈
  • 5篇枕颈融合
  • 5篇枕颈融合术
  • 5篇枢椎
  • 5篇椎弓根螺钉
  • 5篇寰枢
  • 5篇寰枢椎
  • 5篇外科学
  • 5篇颈椎病
  • 5篇脊柱

机构

  • 29篇南华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9篇朱一平
  • 27篇王文军
  • 24篇王麓山
  • 20篇姚女兆
  • 13篇刘利乐
  • 12篇王程
  • 11篇晏怡果
  • 7篇胡文凯
  • 6篇薛静波
  • 5篇梁秋发
  • 4篇李学林
  • 3篇原林
  • 3篇欧阳智华
  • 3篇羊明智
  • 2篇蔡斌
  • 2篇刘海兵
  • 2篇汪向东
  • 1篇全必春
  • 1篇曹盛俊
  • 1篇宋西正

传媒

  • 8篇医学临床研究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全国骨科临床...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关键词: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腰椎退变性疾病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4月采用微创单侧椎弓根钉棒联合单Cage固定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表现为单侧下肢神经根症状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3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9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50 mL。3例出现并发症,硬脊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修补,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术后6 d内脑脊液漏停止;1例术后出现神经缺失症状加重,通过及时血肿清除、神经根减压后损伤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从术前(5.78±1.92)mm增至(10.35±1.21)mm,椎间融合率为94.4%。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改善率为84.4%。结论单侧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2年2月共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2例,随机对其中46例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行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6例采用传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传统组),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判定的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腰背痛VAS评分、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切口延期愈合1例,脑脊液漏1例。微创组与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0±21.7min和91.0±18.1min,优良率分别为89.2%和8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0±3.3分和6.3±2.5分,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2.5±1.3分和2.6±1.4分,术后1年时分别为1.4±1.1分和1.3±1.1分.两组患者术后腰背痛较术前均得到缓解(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切口微创组(2.5±0.2cm)小于传统组(5.1±0.6cm),出血量微创组(80.0±7.2m1)少于传统组(152.0±12.3m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微创组24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4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传统组25例在术后3个月,18例在术后6个月,其余3例患者在术后1年时影像学上获得植骨融合。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Quadrant微创撑开系统应用于腰椎后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之传统后路手术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的优势。
晏怡果王文军欧阳智华姚女兆王麓山朱一平
关键词:QUADRANT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
宋西正王文军薛静波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李学林
文献传递
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治疗ToyamaⅡb和Ⅲ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17例ToyamaIIb和m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患者采用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手术切除肿瘤、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并钛板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34~53岁,平均43.6岁。ToyamaⅡb型9例,Ⅲb型8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4例。随访观察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17例患者均一期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90—170min,平均130min;失血量150~700ml,平均280ml。1例术后即刻出现前臂神经症状加重,予激素及脱水剂治疗3d后症状缓解,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17例随访10~48个月.平均18个月,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1级,3例改善2级。1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1年出现局部肿瘤复发而再次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余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ToyamaⅡb和Ⅲb型颈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可经前路颈动脉鞘内外联合人路一次手术切除,手术创伤小,瘤体切除彻底,并发症少。
晏怡果薛静波王文军王麓山朱一平王程姚女兆
关键词:哑铃形肿瘤颈动脉鞘手术
椎间盘镜下颈椎碳素纤维Cage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正>前路颈椎椎间盘摘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在颈椎疾患治疗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并得到了普及,颈椎 Cage 的应用亦有不少文献报道,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脊柱内固定的更新,以安全、可靠且创伤小的方
胡文凯王文军姚女兆刘利乐朱一平王鹿山
文献传递
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治疗C_(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后正中入路切除C1、2层面椎管哑铃形肿瘤并使用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16例均一次手术切除椎管内外肿瘤,16例随访12~15个月,患者的症状和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期间无肿瘤复发、无内固定松动和后凸畸形发生。[结论]C1、2层面哑铃形椎管肿瘤可经颈后正中入路一次切除,寰枢椎后路"三点式"经椎弓根固定可维持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的稳定性。
王程薛静波王文军王麓山朱一平刘利乐李学林
关键词:寰枢椎脊髓肿瘤椎弓根螺钉
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伴寰椎枕化、寰枢椎脱位的颅底凹陷症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58岁(45.4±7.8岁)。患者均有脊髓受压症状,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为7~12分(9.6±1.9分)。寰齿间隙(ADI)为3.5~14.2mm(8.4±3.2mm),齿状突顶部超出ChambeHain线的垂直距离(DDCL)为4.5~14.2ram(8.9±3.3mm)。脑干延髓角(CMA)为118°~152°(135.4°±11-3°),脊髓有效空间(SAC)为4.3~9.2ram(6-3±1.7m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改良Halo—vest支架头颅一双肩撑开牵引复位1~2周;均应用枕骨板障间螺钉-棒-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等,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复查影像学评价寰枢椎脱位复位和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术后每3个月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直至植骨融合,采用JOA评分对脊髓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95min(132.2±33.9min);出血量80~200ml(122.2±43.4m1)。1例术后出现切口皮下感染,经局部换药伤口愈合;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局部换药、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1周后愈合。术后ADI2.5±1.5mm,DDCL0.9±1.7mm.CMA154.4°±9.2°,SAC16.3±1.98mm,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2枚C2椎弓根钉进人横突孔,但未发生椎动脉损伤与压迫。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11.7±4.7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2~16分(14.3±1.4分);术后3~9个月(5.0±2.1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结论:�
王文军晏怡果王麓山朱一平姚女兆王程
关键词:颅底凹陷症寰枢椎脱位枕颈融合术
锁定式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锁定式椎间融合器(MC+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41例颈椎病患者应用MC+椎间融合器于ACDF,观察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访41例,平均随访时间6.2±2.5个月,术前JOA评分6~13分,平均(8.7士2.3)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平均(14.9±2.1)分,术后比术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JOA改善率均为优(86.5%)。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4.8±1.1)个月植骨块获得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明显恢复,无椎间融合器物松动、移位现象。[结论]MC+椎间融合器应用操作简单,能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和正常颈椎生理曲度,融合可靠,术后短期疗效肯定,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欧阳智华晏怡果王麓山姚女兆朱一平薛静波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术颈椎外科学脊柱融合术
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术在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上应用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模型并通过行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改善模型的椎基底动脉供血。方法:通过解剖两具新鲜成年山羊的头颈部标本了解山羊的枕动脉、椎动脉的解剖位置、走向、直径。在两只活体成年山羊上显露枕动脉、椎动脉,并夹闭一侧椎动脉制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实验模型,然后在模型上行枕动脉、椎动脉端侧吻合并造影了解血流情况。结果:两只山羊经过麻醉和手术均存活,动脉造影显示枕动脉、椎动脉吻合口通畅,椎动脉近端阻断后可见血流经枕动脉供应远段椎动脉。结论:活体山羊实验表明枕动脉椎动脉搭桥技术能改善山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的椎基底动脉血供。
王麓山王文军姚女兆王程梁秋发朱一平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枕动脉山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