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偲
- 作品数:49 被引量:307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右旋美托咪啶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分别复合七氟醚及丙泊酚对全麻患者苏醒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患者80例,随机双盲分为4组:七氟醚+生理盐水组(S组)、丙泊酚+生理盐水组(P组)、七氟醚+右旋美托咪啶组(SD组)及丙泊酚+右旋美托咪啶组(PD组)。右旋美托咪啶用生理盐水稀释成4μg/ml,诱导插管后以3μg·kg-1·h-1静脉泵注10min,再以0.3μg·kg-1·h-1恒速维持至手术结束。S组及P组则于诱导插管后按相同速度静脉泵注生理盐水至手术结束。术中调节各组七氟醚和丙泊酚用量,以维持BIS在45±5。术后记录患者停药至睁眼的时间,并用短期定向记忆实验测量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术后苏醒期,S组、P组和SD组的睁眼时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PD组患者睁眼时间较其他3组显著延长(P<0.05)。术前及术后60min,4组患者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旋美托咪啶不会影响患者术后的认知功能恢复,但它会延长静脉麻醉患者的苏醒时间。
- 刘家欣黄贤君李晓鹏刘克玄李偲
-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啶七氟醚丙泊酚腹部手术
- 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对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可能对脑缺血复苏时产生脑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对窒息致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72h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学变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细胞学实验,于2004-05/2007-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完成。材料:SD大鼠36只,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由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组成的"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为德国费森尤斯公司产品。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36只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及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组,每组12只。自主循环恢复后即刻输注上述不同液体。主要观察指标:复苏后72h,采用透射电镜和TUNEL的方法比较3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改变,采用荧光四肽底物法检测海马神经元Caspase-3活性,采用迷宫法检查海马功能变化。结果:SD大鼠3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复苏后72h,生理盐水组、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组海马区均发现有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现象,且为凋亡表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能够减少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抑制海马CA1区Caspase-3的表达(P<0.05),减少心肺复苏后大鼠的探索活动。结论:自主循环恢复即刻给予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可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对大鼠海马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许淼李偲杨勇袁世荧姚尚龙黄文起
- 关键词:高渗溶液
- 缺血预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分离、鉴定缺血预处理(IPC)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Ⅱ/R)肠黏膜损伤相关蛋白,探讨其肠保护分子机制。方法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Ⅱ/R组和IPC组。Ⅱ/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C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前先阻断20min后再开放5min。余同Ⅱ/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双向电泳发现,Ⅱ/R组及IPC组分别有蛋白质点(1404±20)个和(1338±20)个。10个点进行质谱分析,8个蛋白质点经过检索与已知蛋白质匹配.这些蛋白功能涉及到抗氧化、抑制凋亡及改善能量代谢。RT-PCR分析提示IPC上调醛糖还原酶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提示IPC上调醛脱氢酶的表达。结论比较蛋白组学研究揭示IPC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了一些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及改善能量代谢作用的蛋白有关。
- 刘克玄李云胜王钟兴李偲刘家欣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小肠蛋白质组学
- 经心尖途径行主动脉瓣植入术经验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经心尖途径行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高危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围手术期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9~11月在我院行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3例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心脏团队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及获益,分析可能存在风险,术前经主动脉瓣根部CTA评估植入角度、瓣膜型号及手术入路,术中在DSA及经食道超声引导下释放J-valve瓣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1例患者出现高位房室传导阻滞,后经心内科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其余2例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明显瓣周漏及心律失常,术后1月复查心功能明显提高,近期临床效果良好。结论经心尖主动脉瓣植入术是高危主动脉瓣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围手术期风险,术后早期效果满意。
- 朱鹏郑少忆姜妤李偲刘克玄崔凯修建成宾建平侯晓敏腾中华陈曌
- 关键词:主动脉瓣病变微创
- 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对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并术后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手术结束前30min,P组患者缓慢静注帕洛诺司琼0.25mg,T组患者缓慢静注托烷司琼6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h、48hVAS及Ramsay评分、恶心呕吐的程度,计算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同时记录患者腹胀、头痛、椎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及48h的VAS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24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0.0%和73.3%,T组分别为63.3%和60.0%;P组患者术后48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0%和93.3%,T组分别为66.6%和63.3%。两组患者术后24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48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T组患者(P<0.05)。帕洛诺司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结论腹部手术后24h内,帕洛诺司琼预防吗啡硬膜外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效果与托烷司琼相当,但术后48h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安全性好。
- 邬艳刘家欣李毅许淼李偲
- 关键词:帕洛诺司琼恶心呕吐
- JAK/STAT通路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肠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所致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体重230~255 g,随机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ham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但不夹闭;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阻断SMA 60 min后开放120 min的方法制备肠I/R损伤模型;AG490(JAK特异性抑制剂)组,于夹闭SMA前30 min在大鼠侧腹部皮下注射8 mg.kg-1AG490,余同I/R组;雷帕霉素(STAT特异性抑制剂)组(RPM组),于夹闭SMA前30 min在大鼠侧腹部皮下注射0.4 mg.kg-1 RPM,余同I/R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组),于夹闭SMA前30 min侧腹部皮下注射2μmol.kg-1DMSO,余同I/R组,DMSO系AG490和RPM的溶剂。所有大鼠均于再灌注120 min后取小肠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并行Chiu's评分,同时取肠黏膜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乳酸(LD)含量,采集动脉血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15-F2t-isoprostane、内皮素-1(ET-1)和血栓烷素B2(TXB2)浓度。TUNEL法检测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的JAK2(p-JAK2)及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其余各组的Chiu's评分和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而I/R组和DMSO组的LD和MDA含量、DAO活性、MPO活性、15-F2t-iso-prostane浓度、ET-1浓度及TXB2浓度均显著升高,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量也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I/R组和DMSO组比较,AG490组和RPM组的DAO活性、MPO活性、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ET-1浓度、p-JAK2及p-STAT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结论:JAK/STAT信号通路的激活参与了肠I/R所致的肠损伤的发生,其作用与促进氧化应激损伤、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肠黏膜细胞凋亡有关。
- 李毅李坤河温仕宏李偲李云胜刘颖张旭宇姚溪刘克玄
- 关键词:JAK/STAT通路AG490雷帕霉素缺血再灌注损伤
- 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先性镇痛的效果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帕瑞昔布钠预先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20min静注生理盐水10mL;预先镇痛组(P组)麻醉诱导前2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常规镇痛组(R组)术毕前2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分别记录拔管后0、1、2、4、6、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及拔管后5、10、15、20min的Rammesay镇静评分;记录24h内追加镇痛药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术后P组0、1、2、4、6、12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C组同时点VAS评分(P<0.05);而P组1、2、4、6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R组同时点VAS评分(P<0.05);同时,P组及R组在术后5、10、15、20min时点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C组同时点的评分(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预先镇痛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同时可减少术后患者躁动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 叶健鸿彭俊杨璐李偲刘克玄黄文起
- 关键词:预先镇痛
-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I/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I/R组和IPo组。I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s/阻断30S,余同II/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cm处取20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I/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 刘克玄李云胜李偲李毅廖东江黄文起
- 关键词:缺血后处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组学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
- 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通过采用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合适靶控浓度。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腔镜手术病例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6ng/mL,Ⅲ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8ng/mL;3组丙泊酚靶控浓度均为3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浓度与诱导时相同,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min(T1)、插管后1min(T2)、气腹后20min(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min(T4)时的血压、心率、血糖和皮质醇变化,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术后24h随访恶心、呕吐、头痛、躁动、术中知晓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在T2、T3、T4时点3组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MAP在T2时点同T1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HR在T2、T3时点较T1时点均下降(P<0.01);Ⅱ、Ⅲ组在T3及T4时点与Ⅰ组比较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P<0.01)。组内比较Ⅰ组血浆皮质醇在T4时点较T1时点增高(P<0.05),Ⅱ、Ⅲ组在T3、T4时点同T1时点比较均下降(P<0.01)。3组血糖较麻醉前均增高,但Ⅰ组同T1时点相比血糖升高显著(P<0.01)。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稍高。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4~8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μg/mL全凭静脉麻醉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6~8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6ng/mL复合丙泊酚3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李偲张旭宇许淼
-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
- 岩芹酸的新用途
- 本发明涉及一种岩芹酸的新用途,具体涉及岩芹酸在制备预防或/和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将岩芹酸用于预防和/或治疗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药物的作用在构建的经典肠缺血再...
- 李偲刘克玄黄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