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元希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国立中正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青藏高原
  • 2篇裂变径迹
  • 2篇龙门山
  • 1篇低温热年代学
  • 1篇新生代
  • 1篇中段
  • 1篇年代学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热年代学
  • 1篇汶川地震
  • 1篇晚新生代
  • 1篇鲜水河断裂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龙门山中段
  • 1篇隆升
  • 1篇隆升机制
  • 1篇滑动速率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国立中正大学

作者

  • 3篇李元希
  • 3篇谭锡斌
  • 3篇徐锡伟
  • 2篇于贵华
  • 2篇许冲
  • 1篇陈桂华
  • 1篇袁仁茂
  • 1篇万景林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地质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对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约束被引量:7
2013年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形陡变,剥蚀作用强烈。近年来先后经历了2008年汶川Ms7.9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多位学者对龙门山地区做了大量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文中在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龙门山南段补充了4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结合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结果得出,宝兴杂岩从新生代早期开始快速冷却,降温幅度超过225℃,而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降温幅度为185~225℃。宝兴杂岩的4个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2.7~5Ma,相对彭灌杂岩较年轻,表明晚新生代以来宝兴杂岩的冷却速率要高于彭灌杂岩。在地表温度为15Z和古地温梯度为30℃/km的假设下,宝兴杂岩距今3~5Ma以来的平均剥露速率为0.63~1.17mm/a。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揭示出龙门山中段的差异剥蚀集中在北川一映秀断裂和江油一灌县断裂上,而南段的差异剥蚀分散在更宽范围内的双石一大川断裂(南、北2个分支)及其东侧的断层和褶皱。
谭锡斌李元希徐锡伟陈玟禹许冲于贵华
关键词:低温热年代学青藏高原东缘
贡嘎山快速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讨论被引量:17
2010年
鲜水河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条北西向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其南东段逐渐向南偏转,并与近南北向的安宁河断裂相接,在两个断裂相接处西侧耸立着海拔7556 m高的贡嘎山.磷灰石裂变径迹(AFT)测试可知,贡嘎山及其邻区12个样品的年龄分布在0.2±0.1 Ma~2.7±0.7 Ma之间,平均径迹长度在13.64~15.19μm之间,表明贡嘎山及其邻区第四纪时期一直处于快速剥蚀状态.结合前人在此地区的低温热年代研究成果,揭示出两个现象:(1)贡嘎山岩体及鲜水河断裂与龙门山断裂所夹的三角区域为快速隆升区域,而其西侧、北侧的高原腹地的隆升速率远低于这两个区域;(2)贡嘎山岩体从北向南隆升速率逐渐变大,其最南端1 Ma以来的隆升速率超过3.3±0.8 mm/a.这些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在整体横向挤出、缓慢隆升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局部快速隆升区域.通过对川滇地块水平运动的矢量分解,我们认为贡嘎山花岗岩体是鲜水河断裂至安宁河断裂间挤压弯曲段吸收、转换川滇地块南东向水平运动导致局部快速隆升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垂直于断裂的挤压分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大,导致了岩体从北往南的隆升速率逐渐增大.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陈桂华万景林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磷灰石裂变径迹鲜水河断裂
龙门山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晚新生代垂向活动性差异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0
2015年
2008汶川地震之后,多个研究组对龙门山的新生代剥蚀历史进行了研究,但是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剥蚀历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彭灌杂岩,而彭灌杂岩东侧(即中央断裂下盘)的热年代学资料相对缺乏,其剥蚀历史还比较模糊.对于彭灌杂岩东侧岩体的新生代剥蚀历史研究,不仅可以了解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新生代断层活动历史,而且对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新生代隆升机制具有重要约束作用.在前人热年代学研究基础上,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附近补充了一些裂变径迹样品.采用外探测器法(external detector method)对样品进行裂变径迹分析,实验测试在台湾中正大学裂变径迹实验室完成.实验获得了6个锆石裂变径迹和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前山断裂上盘,AFT(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以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小鱼洞断裂以南的样品AFT年龄为39Ma,小鱼洞断裂以北的4个AFT年龄介于6—8 Ma之间.研究揭示出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新生代活动性以NW向小鱼洞断裂为界存在较大差异:距今8Ma以来,小鱼洞断裂以北,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分别为约0.1mm·a-1和约0.55mm·a-1;小鱼洞断裂以南,平均垂向滑动速率则分别为约0.55mm·a-1和约0.1mm·a-1.低温热年代学方法获得的断层新生代垂向滑动速率与汶川地震断层垂向同震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前山断裂(小鱼洞断裂以北)距今8 Ma以来北西-南东向水平缩短量达到8-12km,表明地壳缩短是造成龙门山抬升和剥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结论不支持下地壳增厚模型对于龙门山隆升的解释.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袁仁茂于贵华许冲
关键词:龙门山汶川地震裂变径迹滑动速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