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
- 作品数:22 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中国随机人口预测被引量:8
- 1998年
- 本文应用LTC方法首次完成了中国随机人口预测,并全面介绍了这一方法。给出了从1990年到2050年的包括人口数、老龄比和负担比变化的期望和置信区间等主要结果,显示了这种预测的多种用途,如评价确定性方案预测的可能性等,弥补了传统的“高一低”方案法所无法回答发生某个状态概率的缺点,为科学决策服务。
- 李南胡华清
- 关键词:人口数人口预测LT老龄
- 基于随机模型的中国生育率预测被引量:6
- 1996年
- 90年代初Lee,Tuljapurkar与Carter提出了随机人口预测方法。本文将此方法用于中国生育率预测,并根据中国生育率变化中有目的控制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控制能力对未来生育率随机变化的影响的分析技术。
- 李南申卯兴
- 关键词:人口预测
- 农村人口增长与生存条件
- 1990年
-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的生存条件既包含自然因素,也包含社会因素。人口增长对人口本身生存条件的全面影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人口增长过速使得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趋于恶化,对此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结论。人口增长使得某些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减少。
- 李南朱楚珠
- 关键词:家庭自然资源社会因素
- 基于随机方法的中国人口预测与规划被引量:7
- 1998年
- 本文应用 LTC方法首次完成了中国随机人口预测。给出了从 1 990年到 2 0 50年的人口总数预测的期望值和置信区间 ,并对确性人口预测方案的实现可能性进行了评价 ,考察了提高实现我国重要的人口目标的可能途径 ,这是对
- 李南胡华清
- 关键词:人口预测人口规划
- 中国近期区域人口迁移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3
- 1994年
- 我国近期进行了两次涉及人口迁移的大规模人口调查——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其汇总资料给出了人口迁移的丰富数据。本文的研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 本文研究的是区域人口迁移,其中区域为省和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因西藏无迁移数据所以在本文中不包括西藏),不包括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这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省相比城乡成分差异过大。在本文研究中将包括省内和跨省(省内与省外)迁移,不包括省间(省与省之间)迁移,这是因为在后者中距离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是重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而本文仅侧重于经济分析。本文研究的迁移人口仅限于人口总量,不涉及性别、年龄和职业等因素。
- 蒋正华李南
- 关键词:人口迁移非经济因素经济发展迁移人口
- 子区域(或城市)的区域活动聚集性研究
- 1992年
- 一、聚集性的意义及研究方法一个区域中的子区域(或城市)对这个区域来说有很复杂的作用,本文研究其聚集作用或聚集性,本文中聚集性的意义是,对于区域中的某种(或某些)活动,子区域所起的聚集作用或占支配地位的程度。
- 李南
- 关键词:聚集性研究方法
- 真空纳米间隙的脉冲击穿特性
- 2025年
- 极端强电场下的绝缘可靠性问题是限制微纳电子器件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认识纳米间隙的击穿特性以及绝缘失效机制极为重要。为此,利用高分辨成像技术与纳米级精密位移技术,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电学样品杆建立了真空纳米间隙脉冲击穿测试系统,实现了空间分辨率为1 nm的精准间隙调控,研究了纳米间隙距离(5~25 nm)、外施电压脉冲宽度(100~1000 ns)对球-板真空间隙脉冲击穿阈值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间隙的脉冲击穿过程。结果表明:脉冲击穿电压与间隙距离呈线性关系即Ub=Ecd,且基本不随脉冲宽度变化,击穿场强阈值基本不变,约为8.8 GV/m;纳米间隙距离越小,径向电场梯度越大,场发射有效区域越小;球-板电极均匀场下的脉冲击穿过程为阳极金板在阴极钨球场发射电流的能量沉积下温度升高至接近熔点,进而发生热失控并诱导击穿;击穿过程的持续时间约为25 ns,与间隙距离以及脉冲宽度无关,且反映了阳极表面蒸发的原子在间隙内形成等离子体通道并导致阴极蒸发的时间。
- 李伊濛李南夏凌寒刘佳薇张鹏肖冰成永红孟国栋
- 关键词:击穿电压场发射温度
- 区域人口城镇化比较研究——80年代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被引量:1
- 1992年
- 一、背景区域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过程,而描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是城镇人口率PU,即城镇辖区常住人口与区城总人口之比。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重要用途在于通过比较来反映其时间变动和区域差异,这种比较是研究其变化与差异的原因、形成机制及产生问题的基础,因而非常重要。
- 李南
- 关键词:城镇人口常住人口人口数
- 死亡漏报新估计方法的推广及影响死亡漏报的因素分析被引量:2
- 1996年
- 本文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用于计算分年龄组的死亡漏报估计。本文通过对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计算,首次给出了四普死亡报告分三个半年的分年龄组死亡漏报估计值,数据显示婴幼儿组的死亡漏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距普查时点越远漏报程度越大。对影响死亡漏报因素的分析表明,几种漏报原因在时间、性别和年龄方向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表明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 李南孙福滨
- 关键词:估计方法性别差异年龄组人口死亡
-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被引量:30
- 1993年
- 死亡报告是人口普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因而,对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报告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死亡报告的完整程度,掌握客观与真实的死亡模式与水平,对于分析普查的质量、描述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以及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孙福滨李树茁李南
- 关键词:漏报人口普查人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