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彰俊

作品数:17 被引量:190H指数:10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内蒙古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沙尘
  • 9篇尘暴
  • 8篇沙尘暴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值模拟
  • 4篇土壤
  • 3篇对流性
  • 3篇阻塞型
  • 3篇暴雨
  • 3篇暴雨过程
  • 2篇水分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对流性暴雨
  • 1篇多时间尺度
  • 1篇阴山北麓
  • 1篇源地
  • 1篇灾情

机构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内蒙古生态与...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17篇李彰俊
  • 3篇郝璐
  • 2篇孙照渤
  • 1篇李长生
  • 1篇王国勤
  • 1篇顾卫
  • 1篇史海滨
  • 1篇郭瑞清
  • 1篇杨晶
  • 1篇申向东
  • 1篇邹春霞
  • 1篇程丛兰
  • 1篇韩经纬
  • 1篇吴学宏
  • 1篇吴学宏
  • 1篇姜学恭
  • 1篇李瑞平
  • 1篇李宁
  • 1篇马瑞芳
  • 1篇杨文义

传媒

  • 5篇中国沙漠
  • 2篇高原气象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沙尘暴气象服...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被引量:12
2010年
为了解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土壤风蚀特性,采用SCC-6型集沙仪在野外自然风况下对风蚀物进行实地收集试验并对其粒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在自然风况下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跃移颗粒体的粒度组成沿高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室内风洞研究了不同风速作用下,不同风力作用时间内,风蚀物含量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风蚀量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是一种近地表的风沙运动,风蚀物跃移颗粒体主要集中在7.5~43.5cm高度,风蚀物含量沿高度呈一递减函数,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风蚀物颗粒组成与风蚀强度和地表状况关系密切;风蚀物颗粒组成以某一粒径范围、某一高度为界随高度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风蚀量沿高度的变化与风力作用时间有关,风蚀量随风速的增大呈指数增加。为研究该区域土壤风蚀规律及提出合理防风固沙措施奠定了基础。
邹春霞申向东李彰俊
关键词:风蚀物粒径风洞
北方一次强降雪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被引量:51
2006年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3月14~16日发生在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的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了二重嵌套的48h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本次过程强降雪中心的强度、位置以及强降雪的时间变化。导致本次过程降雪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倒槽和700hPa中-α尺度低涡,其影响时间相对持久。强降雪的出现则是由于高空短波槽产生的高层强辐散强迫与低层增强的辐合相互耦合所致。高低层系统这一适宜配置的维持时间相对短暂,却导致了本次过程降雪强度的两个峰值的出现。同时,中-α尺度低涡的形成和加强及其与低空暖湿急流的适宜配置也是强降雪产生的一个有利因素。阴山山脉对本次过程强降雪的强度和位置具有重要影响:山脉使降雪在其南麓增强,北麓减弱。山地强迫抬升是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另外,山地在其迎风坡使上升运动增强的同时也使正涡度减小和低层辐散增强。
姜学恭李彰俊康玲石少宏
关键词:降雪数值模拟地形影响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贡献被引量:8
2005年
以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内蒙中部地区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为基础,论证了该区日土壤水分和日平均风速的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日平均风速与土壤水分对沙尘暴的成生综合贡献。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该地区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的最小值是3.5m/s。如果日平均风速大于8.0m/s,预示着有沙尘暴的发生。②在平均风速大于3.5m/s的条件下,观测样本中18.4%日数发生沙尘暴,而81.6%日数没有发生。说明大风的天气条件不应当被视其为沙尘暴的唯一重要的因子。③在同一地点、同样的风力条件下,在沙尘暴发生时,日平均风速与日平均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反相关变化;而它们的反相关关系不明显时,沙尘暴就很少发生。
李彰俊李宁顾卫吴学宏
关键词:土壤水分沙尘暴
“雪尘暴”灾情形成的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以2001年初锡林郭勒草原牧区特大“雪尘暴”为例被引量:14
2005年
以2000年12月31日至2001年1月1日发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雪尘暴”为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雪尘暴”持续时间、能见度、积雪深度、退化草场比例、NDVI距平、冷季超载比例、畜棚圈面积等14个因子作为比较数列,对“雪尘暴”灾情形成进行了多因素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揭示了“雪尘暴”灾情形成与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雪尘暴”灾情的发生是偶然中的必然,其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对“雪尘暴”强度的加大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李彰俊郭瑞清吴学宏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锡林郭勒草原
积雪覆盖度对沙尘暴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遥感监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数据以及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沙尘天气观测资料,以沙尘暴、扬沙发生日数为定量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与沙尘暴、扬沙发生日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积雪覆盖度与沙尘天气的发生有负相关关系,但地表积雪覆盖对沙尘暴的抑制作用要小于对扬沙的抑制作用,这种负相关关系在1—3月较11—12月更为显著。积雪覆盖度决定了积雪的影响范围,而积雪日数则决定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构建了积雪指数用以反映积雪的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共同作用。积雪指数能较好地反映积雪日数与积雪覆盖度对沙尘天气的综合作用。
李彰俊郝璐李兴华
关键词:沙尘暴
2000年春季内蒙古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及预报服务情况
本文对2000年内蒙古地区产生沙尘暴天气的基本条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连续干旱、春季气温回升快和冷空气活动频繁是2000年内蒙古地区产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
吴学宏李彰俊王国勤韩经纬
关键词:沙尘暴
文献传递
一次阻塞型华北对流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被引量:10
2012年
利用常规和地面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2006年7月23日一次阻塞型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在以东西伯利亚阻塞高压为典型特征的大尺度鞍型场的背景下,宽广的低压区及高、低空急流次级环流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动力强迫;700hPa和850hPa天气尺度的偏西水汽输送和低涡北侧的偏东水汽输送改善了环北京地区的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850hPa中尺度西南水汽输送对北京暴雨的发生有直接影响;MM5模式再现了导致MCS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中-β尺度MCS是这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其水平尺度约为0.5个经距,垂直方向由地面伸展到300hPa左右,具有典型的暖心结构,辐合、辐散中心分别位于900hPa和400hPa;MCS北侧强垂直次级环流为强对流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MCS南侧相当位温的强梯度高能区及该区域的不稳定能量输送也是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
姜学恭李夏子李彰俊云静波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数值模拟
地面冻结状况与春季沙尘暴发生的关系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3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地区为研究区,以土壤表面冻结终日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地面冻结终日与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土壤表面冻结终日与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说明土壤表面冻结终日对春季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也表明了其对沙尘暴的发生有进行指示和监测的潜力;但部分地区的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土壤表面冻结状况只是影响春季沙尘天气的一个因子,它对沙尘天气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李彰俊郝璐
关键词:土壤冻结沙尘暴
一次阻塞型华北对流性暴雨过程的诊断和模拟分析
利用常规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及MM5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2006年7月23日阻塞型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以东西伯利亚阻高为典型特征的大尺度鞍型场背景下...
姜学恭李夏子李彰俊云静波
关键词:暴雨
连续小波变换在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MHF(墨西哥帽函数)小波变换分析方法对内蒙古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杭锦后旗夏季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且降水变化较气温更复杂;杭锦后旗夏季平均气温变化以12年周期振动最强,而降水变化则以4年周期振动最强。
李瑞平史海滨李彰俊刘宏云
关键词:河套灌区气温降水多时间尺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