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新喜

李新喜

作品数:54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动脉
  • 14篇甲状腺
  • 10篇血管
  • 10篇META分析
  • 9篇血栓
  • 8篇腔内
  • 8篇缺血
  • 7篇主动脉
  • 6篇乳头
  • 6篇乳头状
  • 6篇细胞
  • 6篇静脉
  • 6篇腹主动脉
  • 5篇血栓形成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主动脉瘤
  • 5篇外科
  • 5篇腹主动脉瘤
  • 4篇血管外科

机构

  • 5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52篇李新喜
  • 42篇田野
  • 36篇罗军
  • 34篇白超
  • 22篇王洋
  • 18篇张磊
  • 7篇杨镇玮
  • 4篇王护国
  • 4篇刘坤
  • 4篇王可
  • 4篇张克瑞
  • 3篇胡阳
  • 3篇杨琨
  • 3篇辛海
  • 3篇陆路
  • 3篇张磊
  • 2篇张海峰
  • 2篇黄杰
  • 2篇揭月高
  • 2篇朱远志

传媒

  • 10篇中国普外基础...
  • 6篇血管与腔内血...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国血管外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华内分泌外...

年份

  • 2篇2024
  • 6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因素及手术范围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预后因素及手术范围。方法检索PTMC的相关研究,通过Meta分析判断多种因素与首次术后复发的关系,对PTMC的手术范围进行探讨。结果共纳入12篇回顾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PTMC首次术后复发与男性、肿瘤直径〉5mm、非附带、术前诊断淋巴结阳性、多发病灶、侵及包膜等因素相关,与年龄≥45岁无关。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与未行颈部淋巴结清扫组之间首次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MC的预后与多因素相关,应根据预后因素选择腺叶切除范围,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不应作为PTMC的常规术式,术前诊断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可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张海峰王洋罗军朱远志田野白超李新喜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清扫META分析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系统评价血管腔内修复术(edovascular repair ER)与传统开腹术(open repair OR)治疗肾动脉下非破裂型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AA)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8年第3期)、PubMed(1990-2008)、MEDLINE(OVID,1990-2008)、EMBASE.com(1990-2008)、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OR比较,ER能明显降低术后30d全因死亡率[OR=0.32,95%CI(0.16,0.62),P=0.0008]和中期动脉瘤相关死亡率[OR=0.50,95%CI(0.30,0.85),P=0.010],ER术后中期再次手术率高于OR[OR=2.43,95%CI(1.69,3.50),P<0.00001]。中期全因死亡率及中期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结论ER是一种短期疗效肯定的治疗肾动脉下非破裂型AAA的微创治疗方式,ER发生再次手术危险性较高导致ER总体获益不确定,意味着合理筛选病例很重要。
揭月高罗军田野王洋李新喜白超刘坤汪惠才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开腹术META分析
腔内修复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系统评价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置入术)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199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录在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OVID、Pubmed Medline、EBSCO、EMBASE、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关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开放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5.1软件对符合标准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个临床试验共纳入5618例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治疗后30d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OR=0.55,95%CI(0.46~0.65),P〈0.00001]。另外,中风(OR=0.57,95%C1(0.39~0184),P=0.005]、呼吸衰竭[OR=0.64,95%CI(0.53~0.78),P〈0.00001]和心脏并发症[OR=O.49,95%CI(0.38~0.64),P〈0.00001]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修复组优于开放手术组;截瘫[OR=I.30,95%C1(0.82~2.05),P=0.26]和急性肾功能衰竭[OR=0.86,95%CI(0.41~1.80),P=0.69]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以作为治疗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
张克瑞李新喜王洋罗军辛海王可田野白超
关键词:STANFORD腔内修复术开放手术
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与开放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对比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切除术(PMT)与开放取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Rotarex PMT(PMT组)及45例接受经股动脉切开取栓(开放组)治疗的急性单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对比组间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踝肱指数(ABI)变化、疼痛缓解及血管恢复通畅情况,以及截肢率及死亡率。结果对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PMT组球囊使用率及支架植入率均高于开放组(P均<0.05)。组间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3%(1/32)vs.13.33%(6/45),χ^(2)=2.358,P=0.229]。治疗前组间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PMT组ABI低于开放组[(0.77±0.01)vs.(0.84±0.17),P=0.013],治疗后1个月PMT组ABI高于开放组[(0.80±0.15)vs.(0.72±0.12),P=0.010]。治疗后1个月,PMT组疼痛改善率为90.63%(29/32),高于开放组[77.78%(35/45),P=0.033]。治疗后1、3、6及12个月,组间血管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个月,PMT组截肢率及死亡率[9.38%(3/32)、3.13%(1/32)]与开放组[8.89%(4/45)、4.44%(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otarex PMT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与开放取栓效果相当,且更利于缓解症状。
哈力木拉提·木尔提扎哈尔满·阿吉汗王护国李新喜田野
关键词:血栓形成下肢血栓切除术
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29例分析
2011年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治下肢流出道不良的患者29例(33条患肢)。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果术后3个月疼痛、冷感缓解率、血气分析对比。4例动脉造影对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肢体疼痛、冷感近期疗效确切,促进创面愈合。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在短期内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但长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监测。
白超罗军郭晨明田野王洋李新喜
关键词:骨髓移植
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建立及靶向抑制NF-κB通路对TAO大鼠病变过程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 探讨有效建立大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模型方式及靶向抑制核因子κB(NF-κB)通路对TAO大鼠病变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6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NF-κB抑制7 d组、NF-κB抑制14 d组和NF-κB抑制21 d组.观察各组大鼠右后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结果 TAO大鼠模型建立成功率为100%.模型组大鼠右后肢动脉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随着NF-κB抑制组的抑制时间增加,大鼠右后肢动脉出现炎性纤维组织增生和血管组织周围的炎性肉芽增生;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本研究通过手术结合化学造模法制作了一种简单、可重复性高的大鼠TAO模型,并用该模型初步证实靶向抑制NF-κB通路可阻止TAO病情发展.
田野唐忠尉张磊胡阳李新喜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核因子ΚB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病例对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T2DM合并下肢ASO的患者及该院同期单纯T2DM患者,比较二者的基本情况、血液、甲状腺激素等相关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下肢ASO的危险因素,同时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本研究纳入单纯T2DM患者119例,T2DM合并下肢ASO患者114例,比较发现,二者在吸烟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系统炎症反应指数、全身免疫炎症反应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α、胱抑素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比值、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血浆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呈现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此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吸烟史增加T2DM患者发生下肢ASO的概率[OR(95%CI)=2.921(1.023,4.227),P=0.003],随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增高T2DM患者发生下肢ASO的概率增大[OR(95%CI)=2.641(1.810,4.327),P<0.001;OR(95%CI)=1.020(1.004,1.044),P=0.018],随载脂蛋白A1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增高T2DM患者发生下肢ASO的概率降低[OR(95%CI)=0.231(0.054,0.782),P=0.021;OR(95%CI)=0.503(0.352,0.809),P=0.002]。根据筛选出来的这几个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T2DM患者发生下肢ASO的区分度良好[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95%可信区间)为0.788(0.730,0.846)],其预测曲线与实际发生曲线均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5.952,P=0.653),临床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
李虎韩悦茹翔翔李新喜张磊狄涛再英·叶尔宝田野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一种血管外科用溶栓导管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血管外科用溶栓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帖,所述固定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溶栓导管的管套,在两个管套之间的固定帖上还设置有三根导柱,三根导柱分别位于同一三角形的三个端点处,所述溶...
李新喜田野
文献传递
支架植入与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1
2013年
背景:大型随机试验已证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或支架植入治疗有症状和无症状颅外颈动脉狭窄是有效的。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颈动脉支架植入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4个研究7 693例患者,其中支架植入组3 835例,颈动脉内膜剥脱组3 858例。支架植入组术后30 d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30 d死亡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1年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及术后30 d非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0 1),术后30 d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于颈动脉内膜剥脱组(P=0.001 0)。两组术后30 d死亡事件发生率及致残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种治疗模式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应该综合分析每例患者的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选择。
辛海白超王洋李新喜罗军田野张克瑞
关键词:生物材料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D大鼠后肢缺血的机制。方法:结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制备雌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扩增、纯化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大鼠缺血的右后肢股直肌中,对照组右后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2,4,6周,制备大鼠右股直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RY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6周移植组右股直肌毛细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股直肌切片中S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出现于毛细血管壁,并散在分布于肌组织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迅速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改善大鼠缺血下肢的血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旁分泌细胞,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促使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
白超杨琨李新喜王洋田野罗军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动脉闭塞性疾病干细胞肢体缺血旁分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