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平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原虫
  • 3篇疟原虫
  • 3篇青蒿
  • 3篇青蒿素
  • 3篇恶性疟
  • 3篇恶性疟原虫
  • 2篇双氢青蒿素
  • 2篇克隆
  • 2篇克隆株
  • 1篇单克隆
  • 1篇试剂
  • 1篇试剂盒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疟疾
  • 1篇疟疾诊断
  • 1篇青蒿素类
  • 1篇流行病
  • 1篇流行病学
  • 1篇氯喹

机构

  • 4篇大理学院
  • 2篇云南省寄生虫...

作者

  • 4篇李雪平
  • 3篇杨亚明
  • 1篇张苍林
  • 1篇董莹
  • 1篇李丽
  • 1篇刘慧
  • 1篇李奔福

传媒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疟疾诊断试剂盒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李雪平杨亚明董莹
关键词:疟疾流行病学试剂盒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8年
恶性疟是一种致死性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长期抗疟治疗引起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青蒿素类药物是在氯喹抗药性产生之后的主要替代治疗药,也是至今唯一没有出现普遍抗药性的抗疟药,但有研究提示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下降,抗性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恶性疟对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产生及传播,对其抗性机制研究迫在眉睫。目前的研究发现,除pfatp6,tctp等,疟原虫的电子传递链也可能是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而恶性疟原虫对其抗药性的产生可能与pfmdr1,pfcrt,pfatp6,tctp,cg10等基因及其突变有关,但至今尚未明确真正的抗性相关基因。
李雪平杨亚明
关键词:恶性疟青蒿素抗药性基因
云南恶性疟原虫双氢青蒿素抗性克隆株的筛选
1、目的 运用体外培养法对恶性疟原虫抗双氢青蒿素虫株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达到适宜感染率后进行同步化处理,然后利用有限稀释法对虫株进行有限稀释并体外克隆,采用体外微量测定法对克隆虫株的双氢青蒿素、青蒿素、氯喹的...
李雪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抗疟药
文献传递
云南省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双氢青蒿素抗性株体外培育与单克隆品系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云南省恶性疟原虫抗双氢青蒿素的单克隆品系,为开展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的抗药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长期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采用体外间断双氢青蒿素药物刺激法对恶性疟原虫株进行抗药性培育,待达到一定抗药性后采用有限稀释法对虫株进行克隆,采用体外微量法测定克隆虫株对双氢青蒿素、青蒿素、氯喹的敏感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获得2个云南氯喹抗性恶性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抗性的单克隆品系C10和H6,IC50值分别为39.01nmol/L和26.91nmol/L。结论经过8次体外间断药物刺激和筛选,获得2株恶性疟双氢青蒿素抗性单克隆品系,其药物耐受性水平与现场抗性株接近。
杨亚明李雪平张苍林李奔福刘慧李丽
关键词:双氢青蒿素克隆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