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唐俊

作品数:71 被引量:239H指数:9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新药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2篇膀胱
  • 28篇耐药
  • 28篇膀胱癌
  • 25篇细胞
  • 24篇多药
  • 23篇多药耐药
  • 20篇肿瘤
  • 17篇耐药性
  • 16篇膀胱肿瘤
  • 15篇基因
  • 14篇多药耐药性
  • 12篇人膀胱癌
  • 11篇逆转
  • 8篇蛋白
  • 8篇肾移植
  • 6篇肾小管
  • 6篇小管
  • 5篇逆转录
  • 5篇转录
  • 5篇间质

机构

  • 66篇第三军医大学...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1篇杨唐俊
  • 23篇曾毅
  • 22篇何斌
  • 20篇王祥卫
  • 19篇刘素英
  • 16篇汪泽厚
  • 15篇金欢胜
  • 12篇张艮甫
  • 11篇杨清浩
  • 11篇莫华根
  • 10篇黄云剑
  • 10篇黄赤兵
  • 10篇严治林
  • 9篇金锡御
  • 8篇王平贤
  • 7篇易善红
  • 7篇范明齐
  • 6篇叶钢
  • 5篇张银甫
  • 5篇潘进勇

传媒

  • 15篇中华泌尿外科...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中国癌症杂志
  • 4篇临床泌尿外科...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重庆医学
  • 2篇肾脏病与透析...
  • 2篇中华肾脏病杂...
  • 2篇四川医学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国外医学(泌...
  • 1篇肿瘤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4
  • 8篇2003
  • 8篇2002
  • 5篇2001
  • 9篇2000
  • 7篇1999
  • 6篇1998
  • 5篇1997
  • 8篇1996
  • 2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5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as癌基因产物P^(21)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4例石蜡包埋的膀胱癌标本中P^(21)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21)表达只存在于癌组织中,且膀胱癌病理分级愈高、临床分期愈晚,则P^(21)阳性率越高.21例P^(21)阳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为90.5%,而13例P^(21)阴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为46.2%,P^(21)阳性病例几乎全有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P^(21)阴性者.提示P^(21)阳性病例预后较差.
杨唐俊杨清浩
关键词:基因RASP21生物学行为膀胱肿瘤
Smad 2,3,6,7蛋白在实验性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被引量:32
2002年
目的 研究Smads蛋白在实验性肾纤维化模型中的定位和表达变化。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组,假手术组和单侧输尿管梗阻组3组,分别于术后3 d、7 d、14 d、21 d处死大鼠。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GF-β1 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杂交分别检测Smad2、Smad3、Smad6及Smad7蛋白的定位和表达。纤维化程度通过测定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来判断。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GF-β1 mRNA于第3天起表达即见进行性增高,并伴有肾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的明显增高。Smad2、3蛋白主要在肾小管表达,肾小球偶见;Smad6、7蛋白主要在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均有表达。输尿管梗阻后,Smad2、3蛋白表达逐渐增加,而Smad6、7蛋白却逐渐减少。结论 TGF-β1/Smad信号通路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进程。抗Smad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该模型TGF-β1致肾纤维化作用的主要原因。
黄云剑梁莉杨唐俊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肾纤维化梗阻性肾病SMAD蛋白
人膀胱癌细胞多药耐药机理的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前,有关细胞凋亡与膀胱癌多药耐药的研究乏见报道。我们试图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人膀胱癌细胞药多耐药的发生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1)细胞株及细胞培养:人膀胱癌BIU87细胞株引自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耐药细胞株BIU87/ADM由我...
王祥卫杨唐俊何斌金欢胜曾毅
关键词:膀胱癌BIU-87细胞多药耐药机理抗药性
反义核酸对膀胱癌细胞系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效应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性逆转的新方法。 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能转录出mdr1 m RNA反义RNA 的逆转录病毒质粒,然后将该质粒导入膀胱癌耐药细胞系中,测定转染细胞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观察反义核酸对MDR 的逆转效应。 结果 耐药细胞经导入反义核酸逆转录病毒质粒后,对阿霉素(ADM) 、秋水仙素(COL) 的IC50 显著降低( P< 0 .01) ;细胞膜上P糖蛋白(PGP)染色信号显著减弱。 结论 反义核酸是逆转膀胱癌多药耐药性的有效方法。
何斌杨唐俊金锡御金欢胜王祥卫刘素英曾毅
关键词: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性反义核酸逆转效应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3
1998年
自1993年6月~1996年2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或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6例,结果7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者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43例术中及术后加用ATG者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者有13例得以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度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5例慢性排斥反应者肾功能明显好转。认为ATG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可使绝大多数耐激素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逆转,而且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渡期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剂,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所有患者对ATG耐受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短期内适量使用ATG不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
王平贤张艮甫严治林汪泽厚黄赤兵范明齐杨唐俊莫华根张肇祥
关键词:肾移植排斥反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全文增补中
人膀胱癌多重抗药性逆转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为探讨膀胱癌多重抗药性逆转机理,应用阿霉素(ADM)大剂量短暂冲击结合低浓度持续递增法,获得了具有多重抗药性的BIU87R/ADM细胞。通过测定细胞内ADM聚积量和钙离子浓度,发现BIU87R/ADM细胞内ADM聚积量显著低于BIU87细胞(P<005);维拉帕米(VPL)、奎宁能使BIU87R/ADM细胞内ADM聚积量增加(P<005),两者协同应用基本上可逆转BIU87R/ADM细胞的抗药性。结果表明:(1)细胞内ADM聚积量减少是抗药细胞的重要变化,在细胞抗药性发生机理中可能起主导作用,(2)VPL、奎宁能逆转BIU87R/ADM细胞的抗药性,可能与增加细胞内ADM聚积量有关,与钙通道无关。
杨清浩杨唐俊范立新
关键词:膀胱肿瘤耐药性逆转
地尔硫对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影响被引量:10
1997年
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并观察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对26例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影响,同时以不用地尔硫的21例肾移植受者为对照。结果表明:地尔硫组环孢素A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而环孢素A的用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术后12个月中用地尔硫组环孢素A用量每例平均较对照组少14.870g。结果提示:地尔硫与环孢素A合用,可明显减少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的用量。
周世文徐传福黄永平汤建林黄林清黄赤兵莫华根张艮甫杨唐俊
关键词:环孢素A肾移植血药浓度
bcl-2基因表达在人膀胱癌多药耐药现象中的意义被引量:16
1999年
目的探讨bcl2基因在人膀胱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DNA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免疫细胞化学及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对阿霉素诱导的人膀胱癌耐药细胞株(BIU87/ADM)及敏感细胞株(BIU87)的细胞凋亡及其bcl2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在相同条件下,与敏感细胞株相比,耐药细胞株中细胞凋亡明显受到抑制;(2)耐药细胞株中bcl2基因表达明显强于敏感细胞株。结论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人膀胱癌多药耐药细胞中的高表达,是导致其细胞凋亡受抑制的重要原因,对于人膀胱癌多药耐药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王祥卫杨唐俊何斌金欢胜曾毅刘素英
关键词:膀胱肿瘤多药耐药BCL-2基因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5例临床分析
2004年
易善红张艮甫叶钢黄赤兵杨清浩王祥卫金欢胜杨唐俊
关键词: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建立耐药性人膀胱癌细胞系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建立高效、稳定的人膀胱癌多药耐药性细胞模型。方法 应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建立人膀胱癌耐药性细胞模型 ;MTT法检测细胞系在不同化疗药物作用下的生存率 ,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的 P- GP表达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 mdr1m RNA的表达量 ,PCR检测 mdr1基因转移至细胞基因组片段。结果 转基因细胞系对阿霉素、秋水仙素的耐药性分别提高 8倍和 2 1倍 ,免疫组化示转基因细胞系 P-GP表达量增强 ,原位杂交结果示肿瘤细胞内 m dr1m 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PCR表明基因转移后细胞内能扩增出mdr1片段。结论 逆转录病毒转染法 ,是建立人膀胱癌多药耐药性细胞模型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易善红杨唐俊何斌潘进勇曾毅
关键词: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性逆转录病毒基因转移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