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癌
  • 3篇手术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缺血
  • 3篇细胞
  • 3篇肝缺血
  • 2篇血流
  • 2篇血流阻断
  • 2篇原发性
  • 2篇再灌注
  • 2篇适应证
  • 2篇器官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阻断
  • 2篇灌注
  • 2篇肝癌切除
  • 2篇肝癌切除术
  • 2篇肝细胞
  • 2篇病理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10篇杨进城
  • 9篇刘兴国
  • 9篇李朝龙
  • 7篇季锡清
  • 7篇林建华
  • 4篇王孟龙
  • 3篇林智琪
  • 2篇杨鸿魁
  • 2篇刘正军
  • 1篇王志伟
  • 1篇方学军

传媒

  • 5篇第一军医大学...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年份

  • 7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对其他脏器的影响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了解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5只,按阻断血流前后不同时间点均分为5组,即肝血流阻断前、阻断30 min末、再灌注后30 min、再灌注后2 h及再灌注后6 h。各组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血检测血生化指标,同时取心肌组织测ATPase活性;在缺血前及再灌注后6 h取肾、肺、心、胰组织匀浆测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结果再灌注后早期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淀粉酶、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及血浆丙二醛呈上升趋势,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组织ATP酶活性在再灌注后呈下降趋势。再灌注后6 h,各组织丙二醛含量较缺血前明显升高,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较缺血前明显下降。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多脏器的损伤。
杨进城季锡清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多脏器损伤
影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切除术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5
2004年
目的探索影响原发性肝癌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4~ 1998年我院收治 189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切除术 ,随访 5年以上 ,选择 2 2项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等指标分析对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 3、5年生存率为 6 3%和 4 5 % ,16 2例获得根治者 3、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6 7%、4 7%和 4 5 % ,2 6 % ;影响预后单因素为发现方式、瘤体大小、门静脉癌栓、肝癌结节数、肝硬化情况及结节类型、TNM分期、复发及复发后治疗方式、根治分类、分化程度、有无输血情况 (P =0~ 0 0 0 34) ;多因素分析表明 ,肝癌根治、肿瘤大小和复发后的治疗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0 0 2 4 ) ;输血及肝硬化类型与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 (P =0 0 0 0 1)。结论根治分类、肿瘤大小 ,复发后再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高风险因素。肝硬化严重程度与围手术期输血与术后无瘤生存率密切相关。
季锡清李朝龙杨进城杨鸿魁刘兴国王孟龙林智琪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切除术预后病理特征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拟行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磁共振扫描,运用计算机工作站的三维重建功能,获得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三维图像。结果MRI重建后图像可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直观显示肝后下腔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肝动脉的大小、形态、走行及相互的解剖关系,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结论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肝移植适应证的选择、术式的选择和术后观察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进城林建华李朝龙刘兴国季锡清
关键词: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肝移植三维图像MRI
血流阻断的缺血预处理技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在血流阻断的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切除中的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手术切除的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IP组18例,肝门阻断切肝前先给予缺血5 min、灌注5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16例,单纯肝门阻断切肝,2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和肝灌注1 h时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变化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术后1、3、7 d,IP组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6.985, P<0.01);术后3、7 d,IP组的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t=3.447, P<0.05);术后1 d,IP组的白蛋白高于对照组(t=3.360, P<0.05)。术后1 h,IP组肝组织Fas-mRNA表达、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771, P<0.05)。结论IP对肝癌患者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后的肝功能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是通过下调Fas-mRNA表达和抑制Caspase-3的活性,从而抑制肝细胞凋亡,该技术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季锡清李朝龙杨进城刘兴国王孟龙林智琪林建华
关键词:血流阻断肝缺血肝癌切除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联合手术治疗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治疗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5年1月~2002年1月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45例(其中3例为肝癌术后肝内复发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疗效.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1/2、1、2、3、4、5、6、7年绝对生存率分别为44/45(97.8%)、30/41(73.2%)、26/36(72.2%)、13/27(48.1%)、10/19(52.6%)、5/13(38.5%)、1/7(14.3%)、0/2(0).住院期间发生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各1例.随访中共死亡14例,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死亡原因:肝癌复发9例,肝功能衰竭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结论有选择性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肝癌切除联合行脾切除或/和加门奇断流术效果好.
刘兴国李朝龙林建华刘正军杨进城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适应证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3年
杨进城
关键词:多器官联合移植腹部手术方式适应证
影响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近期和远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根治性肝癌术后近期和远期复发因素 ,以期对高复发倾向人群抗复发提出针对性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5月~ 1998年 1月 16 2例根治性肝癌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 ,以影像学发现肿瘤复发及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日期为截点确定无瘤生存时间 ,将术后复发病人分为近期复发 (≤ 2年 )、远期复发 (>2年 )及未复发 3组 ,确定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术后 1、 3、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6 7. 1、 4 4 . 7及 2 5 . 5 %。与肿瘤近期复发相关因素为发现方式、肿瘤大小、血管癌栓、INM分期 ;与后期复发相关因素为有无肝硬化及其类型、肝功Child -Pugh分级和有无子瘤。结论 :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近期和远期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不同 ,及早发现小肝癌是预防近期复发的关键 。
季锡清李朝龙刘兴国杨进城王孟龙方学军刘正军杨鸿魁
关键词:肝细胞癌根治性手术复发
严重粘连腹膜后巨大畸胎瘤1例
2002年
刘兴国杨进城林建华李朝龙
关键词:腹膜后畸胎瘤CTX线诊断
大肝癌外科治疗时肝血流阻断的合理应用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较大肝癌病人外科治疗时肝血流阻断方法的合理应用及累及下腔静脉肝癌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分析我科近 3年 4 7例大肝癌病人行肝切除时入肝血流阻断的不同方式对手术能否切除的影响及病人术后恢复的情况。结果  4 7例病人中行常规肝门阻断 2 7例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 16例 ,综合性肝门阻断 4例 ,全部病人手术治疗都成功切除肿瘤 ,手术顺利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对大肝癌病人 ,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资料及肝功能等级 ,术中熟练的切肝技术等综合因素 ,合理选用一种肝血流阻断法是保证手术成功 ,术后病人顺利恢复 ,提高中晚期肝癌人群疗效的关键。
季锡清李朝龙杨进城刘兴国林智琪林建华王孟龙
关键词:肝癌外科治疗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
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分全肝缺血、肠缺血及肝肠联合缺血3组,分阻断前、阻断末(45 min)、再灌注后0.5、2、6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材,测定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观察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及肺、心、肾、胰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发生显著变化,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混合性同工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肝肠联合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在相同热缺血时间内,肠缺血可能比肝脏缺血引起更大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杨进城王志伟李朝龙林建华刘兴国季锡清
关键词:肝缺血肠缺血器官移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