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振华

作品数:182 被引量:396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73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机械工程
  • 55篇金属学及工艺
  • 2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4篇化学工程
  • 6篇兵器科学与技...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6篇合金
  • 27篇刀具
  • 25篇陶瓷
  • 23篇等离子
  • 23篇放电等离子
  • 20篇导轨
  • 19篇动态特性
  • 19篇铣削
  • 16篇硬质合金
  • 16篇放电等离子烧...
  • 14篇氮化
  • 14篇微波烧结
  • 14篇进给
  • 13篇压电式
  • 13篇压电式加速度...
  • 13篇速度传感器
  • 13篇加速度
  • 12篇硬质
  • 12篇丝杠
  • 12篇结合面

机构

  • 182篇南京理工大学
  • 7篇鲁东大学
  • 3篇湖南科技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宁波职业技术...
  • 2篇盐城工学院
  • 2篇扬州安特自动...
  • 1篇安阳工学院
  • 1篇中国航天科工...
  • 1篇湖南生物机电...
  • 1篇沈阳飞机工业...
  • 1篇一汽解放汽车...
  • 1篇淮南职业技术...
  • 1篇马鞍山工业学...

作者

  • 182篇汪振华
  • 142篇袁军堂
  • 49篇胡小秋
  • 38篇程寓
  • 16篇杨尧
  • 11篇黄雷
  • 10篇郑雷
  • 10篇章波
  • 9篇丁喜合
  • 9篇于斌斌
  • 9篇黄雷
  • 8篇徐伟伟
  • 8篇张华
  • 7篇王维友
  • 7篇董香龙
  • 7篇黄俊
  • 7篇杨飚
  • 6篇朱蕴璞
  • 5篇李超
  • 5篇夏亮亮

传媒

  • 12篇工具技术
  • 9篇机械设计与制...
  • 8篇制造技术与机...
  • 7篇机床与液压
  • 6篇中国机械工程
  • 5篇组合机床与自...
  • 5篇机械制造与自...
  • 4篇硅酸盐通报
  • 4篇南京理工大学...
  • 4篇稀有金属与硬...
  • 4篇兵器材料科学...
  • 2篇振动与冲击
  • 2篇机械设计
  • 2篇兵工学报
  • 2篇宇航材料工艺
  • 1篇粉末冶金技术
  • 1篇新型炭材料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煤矿机械

年份

  • 5篇2024
  • 9篇2023
  • 11篇2022
  • 10篇2021
  • 16篇2020
  • 17篇2019
  • 18篇2018
  • 9篇2017
  • 12篇2016
  • 7篇2015
  • 13篇2014
  • 23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需求牵引能力导向 多模式培养机械工程创新人才被引量:17
2019年
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新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需求,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急需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为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高、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工程科学家、复合性人才、国际化人才和“一带一路”留学人才等六种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能力导向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乔莉袁军堂汪振华汪惠芬滕燕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
超细晶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细晶碳化钨基硬质合金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先通过超声震荡制备纳米级WC‑Co混合粉,混合粉料干燥,研磨,过筛后倒入模具中再进行预压,最后在真空环境中,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以100±20℃/min的升温...
汪振华刘奎曹丽燕殷增斌袁军堂
文献传递
陶瓷/FRP层叠复合构件的制孔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以陶瓷复合构件(陶瓷/玻璃钢/铝合金层叠)为例,对陶瓷/FRP层叠复合构件的孔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陶瓷复合构件组份材料的加工特性,研制了特定组份的薄壁金刚石套料钻头,胎体采用高性能的多元合金铜基结合剂,经热压烧结制成。通过加工对比试验,确定了定压进给的加工方式。分析了陶瓷复合构件的各种孔加工缺陷,提出了施加预压应力的工艺措施以提高加工质量,并通过有限元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该工艺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可采用水冷却的方法。该加工工艺可推广应用于类似结构和组份材料的轻质复合构件。
郑雷冯宝富王亮申袁军堂汪振华
关键词:金刚石钻头孔加工
一种在机原位测温刀具的制备方法及在机原位测温刀具
本发明属切削温度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机原位测温刀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切削时刀具表面最高温度点;步骤2、打磨清洗刀具;步骤3、在刀具表面制备绝缘层;步骤4、在刀具表面镀导电膜;步骤5、在刀具表面...
黄雷周帝袁军堂汪振华殷增斌丁志恒
基于有限元法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热特性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滚珠丝杠进给系统传动过程中的发热极大影响进给系统的精度。根据丝杠工作系统的实际工作状态,通过施加的移动热源模拟螺母的传动热量,建立丝杠进给系统的温度场模型,分析其温度及热-结构耦合场。此外,分析了进给速度及冷却液流量对系统热平衡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给速度和冷却液流量的增加,丝杠进给系统达到热平衡的时间缩短,从而为机床热误差补偿提供了依据。
黄俊袁军堂汪振华董香龙
关键词:滚珠丝杠温度场
KFRP防护背板的钻孔机理及试验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结合Kevlar纤维增强复合材料(Kevlar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KFRP)在特种车辆防护领域的应用背景,研制了烧结金刚石钻头对其进行孔加工研究。根据钻孔过程中材料破坏机理的不同,把钻孔过程分为6个阶段。总结了孔加工的各种质量缺陷,提出了给切削区材料施加预压应力的工艺方法以提高加工质量,在此工艺条件下,可以采用水进行冷却。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加工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为钻头的参数设计及制作提供了参考。试验表明,该加工技术经济实用,加工质量良好,满足KFRP防护背板的孔加工技术要求。研究成果为KFRP的加工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为陶瓷?KFRP双板复合构件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郑雷王亮申王保卫袁军堂汪振华
双丝杠驱动直线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双丝杠驱动对于抑制机床在高速和高加减速情况下引起的振动具有显著的作用。以数控机床双丝杠驱动直线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丝杠和导轨跨距下的进给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得到各阶模态振型和固有频率,并建立了其二自由度系统振动模型,研究丝杠和导轨跨距对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丝杠跨距和导轨跨距的增加,进给系统绕工作台法向的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和绕丝杠轴向的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越高,抵抗扭转振动和变形能力越强,动态特性越好。
丁喜合袁军堂汪振华董香龙
关键词:滚珠丝杠双驱动进给系统动态特性
基于正交试验的炮口制退器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以炮口制退器的制退效率和冲击波危害程度为评估制退器的性能指标,选取炮口制退器的腔室长度、内腔扩张角度、壁厚及侧孔形状4个结构特征参量,基于流场仿真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各结构特征参量对制退器综合性能的影响显著程度,对显著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其对制退器性能的影响。
葛苗冉袁军堂汪振华余海伟
关键词:炮口制退器正交试验流场仿真
AVCP1200H横梁进给系统静动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被引量:5
2013年
用有限元软件对AVCP1200H加工中心横梁进给系统进行了静动态特性分析,识别出了该系统的薄弱环节,为该加工中心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改变横梁进给系统中导轨的跨距,对10种横梁进给系统进行了静动态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横梁进给系统的静刚度随着导轨跨距的减小而降低,抗倾覆力矩能力也随之降低。因此在设计横梁进给系统时,在满足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大导轨跨距。
周乐袁军堂汪振华杨国维
关键词:跨距静动态特性倾覆力矩
阳极离子束在SKD11和YG6基体上沉积DLC膜及其机理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阳极离子束技术在SKD11型不锈钢和YG6硬质合金上沉积类金刚石(DLC)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Raman光谱分析薄膜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采用WS-2005型附着力划痕仪和洛氏压力机测试膜基结合强度;采用球磨仪测试膜层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所制DLC膜是一种非晶结构、表面平整的薄膜,粗糙度R a值仅为5.21nm。DLC/Cr/SKD11膜系Raman光谱I D/I G值(0.69)高于DLC/Cr/YG6膜系(1.54),说明SKD11高于YG6所制膜层的sp3C键含量;DLC/Cr/SKD11膜系结合强度(17.8 N)低于DLC/Cr/YG6膜系(39.2 N),且DLC/Cr/YG6膜系的洛氏压痕周围仅有放射状微细裂纹,而DLC/Cr/SKD11膜系的压痕周围存在膜层脱落现象;沉积在SKD11与YG6基体上DLC膜的单位磨损率分别为1.40E-4和8.81E-5,说明YG6基体上DLC膜层的耐磨性要优于SKD11基体上的DLC膜层。由此看出,不同基体上制备的DLC膜层微观结构不同,导致结合性能及耐磨性能不同。
于斌斌袁军堂汪振华胡小秋王飞
关键词:类金刚石膜耐磨性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