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定成
- 作品数:12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十堰市气象局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郧西县上津镇创建全国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经验及问题
- 2014年
- 2013年5月,中国气象局决定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展"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确认1 00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并将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抓住创建机遇,成功被认定为第一批20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之一。由此,从加强组织领导、选择重点创建乡镇、制定创建计划、加大创建投入、严格按八有标准创建、按时间节点开展示范区申报、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分析了郧西县上津镇如何有效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经验及存在的人员、经费、设备问题和今后的打算,为其他乡镇创建工作提供了参考。
- 沈定成钱琨
- 十堰ZQZ-CⅡ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气象要素对比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利用2007年1~12月十堰自动气象站和人工观测的逐日定时气温、湿度、气压、地温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探讨两者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测量平均气温值比人工观测值低0.1℃,月平均最高气温值高0.1℃,月平均最低气温值相当;平均相对湿度低3%;平均气压低0.3hPa;自动站0cm地面温度7、8月份偏高,其他月份相当,5~20cm地温相当。
- 沈定成王文
-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气象要素
- 郧西县黄姜种植气候区划被引量:4
- 2010年
- 利用郧西国家基准气候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拟合方法,得到郧西县年平均气温、≥10℃积温、日照、降水量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利用arcwiewGIS地理信息系统推算出郧西县小网格点气候要素值,依据黄姜农业气候区划气候指标,借助于arcwiew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将郧西县分为黄姜种植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 沈定成罗德建徐茂玲周建龙
- 关键词:黄姜气候区划地理信息系统
- 暗筒式日照计日照纸装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
- 暗筒式日照记正确的装纸方法是:注意使纸上的 10时线对准筒口的白线,14时现对准筒底的白线,纸上两个圆孔对准两个进光孔压纸夹交叉处向上,将纸压紧,盖好筒盖。由于纸上两圆孔基本上关于纸张中心点对称而且比日照记进光孔大的多,...
- 沈定成周建龙
- 文献传递
- 鄂西北一次罕见台风倒槽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 受'苏拉'台风登陆后形成的倒槽影响,2012年8月4—6日在鄂西北的十堰和襄阳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卫星IR1图像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从环流...
- 朱明夏金沈定成
- 关键词:特大暴雨中尺度特征物理机制TBB
- 文献传递
- 湖北省郧西县烟叶种植气象服务研究
- 2014年
- 烟叶是湖北省郧西县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利用1981-2010年郧西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对郧西县气温、降水量、日照、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及干旱、暴雨、低温、连阴雨、大风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发现郧西县气候条件总体适宜烟叶种植,但仍受易受干旱、暴雨、低温、连阴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影响。提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烟叶病虫害预报等气象服务,为烟叶生产保驾护航。
- 沈定成
- 关键词:烟叶气象
- 湖北省雷暴气候特征及背景场分析
- 本文使用1971-2010年湖北省19个气象站雷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湖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异常分布以及与500hPa位势高度场、整层水汽通量场、海温场、极涡和副高指数的联系,并针...
- 沈定成
- 关键词:雷暴气候特征背景场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
- 文献传递
- 郧西县烟叶种植气象服务研究
- 烟叶是湖北省郧西县支柱产业之一。本文利用1981-2010年郧西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资料,对郧西县气温、降水量、日照、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及干旱、暴雨、低温、连阴雨、大风和冰雹等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发现郧西县气候条件总体适宜烟...
- 沈定成
- 关键词:烟叶气象
- 文献传递
- 上津镇创建全国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经验与问题分析
- 2013年5月,中国气象局决定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展"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确认100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并将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郧西县上津镇抓住创建机遇,...
- 沈定成钱琨
- 文献传递
- 湖北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对流发展机制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FY-2E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及组网产品等资料,对2011年7月下旬发生在湖北省的一次大范围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强对流天气产生的天气学条件和物理机制。结果表明:雷雨大风是高空槽、切变线、低空急流与河套南下冷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雷雨大风提供了水汽和能量输送,卫星和雷达监测反映出中尺度对流体生消发展中有多个较小尺度对流体新生和发展,雷雨大风出现在中尺度云团前端及强回波地区。
- 尹恒沈定成夏金李易杨占婷廖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