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争鸣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道德
  • 1篇道德活动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评价
  • 1篇道德属性
  • 1篇印象整饰
  • 1篇师道
  • 1篇首因效应
  • 1篇论道
  • 1篇教育
  • 1篇近因效应
  • 1篇觉者
  • 1篇客体
  • 1篇交往
  • 1篇交往价值
  • 1篇教师
  • 1篇教师道德

机构

  • 2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南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涂争鸣
  • 1篇曾钊新
  • 1篇赵晓春
  • 1篇吕耀怀

传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求索
  • 1篇有色金属高教...

年份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论道德知觉被引量:1
1992年
道德知觉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印象和留影。它虽然是交往双方各自对对方的初步成像,但良好的道德印象为交往疏通渠道,增殖交往价值,留下思念和回忆,产生人际关系的亲和力,从而提高交往频率,成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成分。因此自觉整饰自身的道德面目,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必不可少又极有意义的“修身”课题。道德知觉概念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由于受交往情境影响而产生的关于对方的道德印象,就是道德知觉。人在交往中总会对他人产生某种印象。关于高矮、胖瘦、面孔等可以产生自然特征方面的印象,关于言语、动作等可以产生行为特征方面的印象。道德知觉关注的是他人行为的道德意义方面。行为状况只有在能说明其人的道德属性时,才成为道德知觉的对象。
曾钊新涂争鸣吕耀怀
关键词:印象整饰道德属性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交往价值
论教师道德的典范性特征
1991年
教师道德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道德活动和道德行为可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性质。它分别体现在行为的模范性、活动的演示性和观念的先进性中。教师行为的模范性是教师道德典范性的主体表现。教师是社会寄予较高期望的职业工作者。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社会团体对教师的社会作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规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的个性在教育劳动中所居的主导地位,认识到它是家长权威、奖惩制度、出版物及其他一切影响所不能替代的有效教育力量。由于人们普遍地把教师看成促进新一代健康成长和合理转变的最有效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把新一代的成才希望寄托在教师的劳动上,由于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宣扬和实践了某种道德的原则,因此,社会对教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职业功能所给予的合理反映,就要求教师是社会中比较有教养的人,并使成功的教师具有德高望重的社会地位。
涂争鸣赵晓春
关键词:教师道德教育
论道德活动对科学认识活动的定向调节
1986年
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认识活动中来自主体本身的一个重要的定向因素。“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本文所要论述的“定向调节”,就是道德活动通过以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切身实际为目标,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所表现的指示性和审度性的作用。 一、道德掌握世界的理性特征及“定向调节”
涂争鸣
关键词:论道客体道德价值道德评价道德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