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涂成龙

作品数:54 被引量:57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农业科学
  • 14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土壤
  • 13篇有机碳
  • 10篇土壤有机
  • 8篇土壤有机碳
  • 7篇喀斯特地区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同位素
  • 5篇氮素
  • 5篇碳同位素
  • 4篇石漠化
  • 4篇土壤氮
  • 4篇土壤氮素
  • 4篇稳定碳同位素
  • 4篇黄壤
  • 4篇分异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有机物料
  • 3篇有效性
  • 3篇植被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院
  • 18篇贵州大学
  • 11篇贵州师范大学
  • 9篇贵州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贵州医科大学
  • 1篇贵州省植物园
  • 1篇国土资源
  • 1篇贵州师范学院
  • 1篇贵州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54篇涂成龙
  • 23篇刘丛强
  • 11篇陆晓辉
  • 9篇刘涛泽
  • 8篇崔丽峰
  • 8篇林昌虎
  • 8篇何腾兵
  • 7篇武永锋
  • 7篇李龙波
  • 7篇赵志琦
  • 6篇丁虎
  • 4篇刘文景
  • 4篇张清海
  • 3篇郎赟超
  • 3篇张伟
  • 2篇黎成厚
  • 2篇吴起鑫
  • 2篇安艳玲
  • 2篇向应海
  • 2篇韩贵琳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矿物学报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贵州科学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2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被引量:21
2009年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2个不同退化程度的典型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坡地表层和不同地形部位(坡肩、坡背、坡腰和坡脚)剖面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δ13CDOC值,分析了土壤中DOC的迁移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OC含量主要受到有机质输入、地形和土壤质量等因素影响.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要高于草丛坡地,2个坡地表层土壤中DOC含量均随坡面向下而升高,与土壤有机碳(SOC)变化呈相反趋势.而在坡地各个地形剖面中,除灌丛坡地的坡肩和坡背2个剖面土壤中DOC含量随土层深度表现出一定的升高趋势,其他剖面中D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灌丛坡地表层土壤中δ13CDOC值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范围在-15.1‰~-22.1‰,与坡地植被和δ13CSOC值变化密切相关;而草丛坡地表层土壤δ13CDOC值范围在-19.98‰~-20.96‰,其变化幅度很小,与土壤δ13CSOC值变化相似,但与地表植被变化关系不明显,表明了DOC来源主要受到SOC的影响;而各个地形剖面中δ13CDOC值变化较为复杂,但灌丛坡地各剖面变化幅度明显高于草丛坡地相应剖面.剖面中有机质分解程度和输入量决定了δ13CDOC值变幅大小,因此土壤剖面中δ13CDOC值随深度变化的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剖面土壤中DOC迁移转化过程.
刘涛泽刘丛强张伟涂成龙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外源铜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04年
将4种有机物料加入模拟铜污染(200mg·kg-1)的黄壤和棕壤中,进行180d的室内恒温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培养时期各处理的有效铜含量,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4种有机物料相比较,腐殖酸含量高的泥炭和风化煤能显著降低铜污染土壤的有效铜含量,且泥炭的作用强于风化煤;不含腐殖酸的玉米秸秆和鲜猪粪对铜污染土壤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复杂。对添加量而言,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黏质黄壤,较低添加量即可明显影响铜的有效性;而有机质含量相对低的壤质棕壤,则需要较高添加量才能明显影响铜的有效性。从时间上看,在培养的0~90d内,有机物料对黄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在培养的0~45d内,有机物料对棕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比较显著。
陆晓辉黎成厚涂成龙
关键词:有机物料土壤方差分析有效性泥炭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被引量:16
2005年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林昌虎涂成龙陆晓辉林邵霞
关键词:全氮无机氮有机氮
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分布及同位素组成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土壤无机碳在剖面上的分布在评估区域碳库储量、陆地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测定黄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土壤pH值、碳酸盐含量、δ13C和δ18O值,探讨了黄土地区植被类型对碳酸盐在土壤剖面中分布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剖面碳酸盐含量为5.7%~14.1%,其均值大小为荒地>草地>林地;林地中,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针叶林变化最明显;受成土母质影响,各剖面土壤pH值在7~8,呈弱碱性;土壤碳酸盐δ13C值分布为-6.2‰~-1.8‰,各剖面δ13C均值大小为荒地>灌木林>针叶林>草地>阔叶林;植被类型主要是通过向土壤输入有机质来影响土壤无机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覆被下土壤剖面碳酸盐δ18O值差异明显,其可能受土壤物理性质如孔隙度、湿度等影响;黄土地区不同覆被下土壤无机碳含量和δ13C、δ18O值明显不同,因此,在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的改变会影响到土壤无机碳库的储量和区域碳循环过程。
崔丽峰刘丛强涂成龙李龙波丁虎
关键词:植被类型土壤无机碳碳同位素植被演替
喀斯特山区土壤酶活性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2
2008年
对喀斯特山区土壤酶活性来源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土壤生态条件、土壤类型、植物、微生物、管理措施、土壤肥力、土地耕作方式等方面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从土壤酶活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角度,提出从7个方面深入开展喀斯特山区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李丹何腾兵刘丛强涂成龙李广枝
关键词:土壤耕地酶活性
贵阳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被引量:38
2008年
选取贵阳市62个代表性的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其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存在形态。结果表明,贵阳城市土壤中5种重金属元素(Cr、Cu、Pb、Zn和Cd)的含量较高,且变化较大。表层土壤中Cr、Cu、Zn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氧化态形式存在。Cd可还原态含量高达47.5%,残渣态含量最低,说明Cd较活泼,具有潜在的环境影响能力。
武永锋刘丛强涂成龙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
疑似锰中毒植烟土壤中总锰、有效锰、烟叶锰与pH值的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近年来贵州省龙里地区植烟土壤中频繁出现的疑是烟草锰中毒现象,本项目在发病区植烟土壤中采集了60个土壤和烟草样品,通过检测采集样品中总锰、有效锰、烟草中锰和p H等指标,揭示土壤中总锰、有效锰、p H值与烟草中锰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龙里县烟区土壤中总锰、有效锰和烟草中锰含量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容易发生烟草锰中毒的区域。对龙里县烟区土壤中总锰、有效锰、p H值与烟草中锰含量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土壤中总锰与有效锰呈正相关,烟草中有效锰含量与土壤p H值呈负相关,土壤总锰与烟叶中锰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效锰含量与烟叶中锰含量的相关性亦未达到显著水平。
向准王毅蒋少阳龙曾语王莹李巧进涂成龙
关键词:锰中毒有效锰
对贵州水土保持的思考
贵州省独特的自然、社会条件决定了其水土流失的特殊性。为了解析这种特殊性,本文综合贵州省自然、社会概况,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和危害。此外,就贵州省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水土保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贵州省水土保持应遵循的原...
涂成龙林昌虎
关键词:水土保持
文献传递
黔中地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的影响。【方法】在小区域内选择了具有明显关联性的林地、农用地和撂荒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1)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共检测出9种PLFA,不同层次土壤PLFA含量均表现为林地>农用地、撂荒地;(2)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含量最高的生物标记物是C16:0、C18:2n6c、C18:0、C16:1n9c,指示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说明土壤中特征微生物相对生物量存在明显差异;(3)土壤PLFA与土壤理化性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SOC)、C/N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全氮(TN)、p H则相关性不大。【结论】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外,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且随着土壤剖面的深度增加,PLFA呈现减少的趋势。
杜家颖涂成龙盛茂银崔丽峰陈琢玉张林楷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微生物群落结构
秦皇岛花岗岩风化壳的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与^(10)Be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风化和侵蚀过程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地貌演化的重要课题.剥蚀包括风化和侵蚀.宇宙成因核素可以直接定量研究105 a范围内地表的平均剥蚀速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在地表剥蚀速率研究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
崔丽峰刘丛强徐胜赵志琦涂成龙刘涛泽丁虎
关键词:宇宙成因核素ALBE风化壳地貌演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