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滕春玲

作品数:19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肝炎
  • 8篇病毒
  • 7篇丙型
  • 7篇丙型肝炎
  • 5篇肝炎病毒
  • 4篇基因
  • 4篇基因型
  • 4篇艾滋病
  • 3篇人工肝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流行病学特征
  • 3篇慢性
  • 3篇护理
  • 3篇丙型肝炎病毒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念珠
  • 2篇念珠菌
  • 2篇人工肝支持
  • 2篇人工肝支持系...

机构

  • 17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北海市人民医...
  • 1篇贵港市人民医...

作者

  • 19篇滕春玲
  • 10篇江建宁
  • 9篇苏明华
  • 5篇刘志红
  • 4篇韦智
  • 3篇冯天达
  • 3篇张萍
  • 3篇梁友芳
  • 3篇伍菲菲
  • 3篇周奕
  • 2篇晏双龙
  • 2篇韦麒
  • 2篇覃锦耀
  • 2篇黄力毅
  • 2篇李峥
  • 2篇唐维
  • 2篇陈旭
  • 2篇朱明月
  • 2篇吴育龙
  • 2篇王荣明

传媒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 1篇内科
  • 1篇第二届全国人...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舒适护理在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将舒适护理(comfort cave)融入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整体护理过程中,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人工肝治疗,加速疾病的好转。方法:在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融入舒适护理模式。结果: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信...
滕春玲
关键词:舒适护理人工肝治疗
文献传递
2017-2021年广西某综合医院新报告HIV/AIDS晚发现病例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广西某综合医院就诊人群中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晚发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2021年广西某综合医院就诊人群中新发现的HIV/AIDS患者,使用SPSS2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1~1 284个/μL区间,53.13%(441/830)的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整体晚发现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就诊年龄、现住址、婚姻状况、民族、文化程度、感染途径、就诊类别、就诊科室以及不同临床表现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1~49岁(OR=1.857,P=0.028)、有HIV临床表现(OR=6.245,P<0.001)、急诊科(OR=4.283,P=0.014)以及呼吸内科(OR=3.468,P=0.001)就诊者是晚发现的独立风险因素,同性传播(OR=0.320,P<0.001)是晚发现的保护因素。结论 2017-2021年广西某综合医院诊治人群中HIV/AIDS患者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比例较高,中年人群、同性传播途径、有HIV临床表现者在相关影响因素中具有较明显的作用,针对高危人群应进行知识普及、预防宣教,提高人群主动检测意识,实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治措施。
冯天达吴舒棋沈雪桥莫运宁滕春玲梁友芳
关键词:HIV/AIDS影响因素
亚甲基蓝对白色念珠菌的光动力杀伤作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亚甲基蓝(MB)介导的光动力疗法(PDT)对白色念珠菌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MB溶液的最大吸收峰位确定MB的最适波长;通过不同浓度的MB对白色念珠菌杀伤作用确定最适MB浓度;通过予以不同的光能量光的照射,确定适宜的光能量范围,并使用荧光分子探针SOSG和HPF检测MB在不同光能量下产生的荧光量。结果:在波长660nm的光照射下,MB抗白色念珠菌作用的最适浓度为100μmol/L;0~320J/cm^2的光能量范围内,光能量越高MB-PDT杀菌作用越强(P<0.05),光能量为0J/cm^2的PDT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光能量下,荧光分子探针SOSG所测得的MB荧光量均高于HPF的荧光测得量(均P<0.01)。结论:在160~320J/cm^2光能量范围内,MB介导的PDT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杀伤作用,MB杀灭白色念珠菌可能主要为PDT灭菌机制中的Ⅱ型机制。
李峥甄秀梅黄力毅杨倩赵玥覃金梅齐琪滕春玲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亚甲基蓝白色念珠菌荧光分子探针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对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改善效果比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比较替比夫定(LdT)与恩替卡韦(ETV)对阿德福韦酯(ADV)相关肾损害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改善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1例,分为LdT组(n=21)和ETV组(n=20),停阿德福韦酯后分别给予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两组eGFR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LdT组改善程度优于ETV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和LdT方案是肾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替比夫定对阿德福韦酯相关肾损害的CHB肾功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对于基线eGFR<60 ml·min^(-1)·1.73 m^(-2)的患者其改善效果更好。
刘宇杜漫王慧雯李慧娇郭莉曹汴川王荣明吴育龙江建宁滕春玲张萍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肾小球滤过率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影响因素
广西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索广西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广西地区137例HCV-RNA阳性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逆转录巢式PCR法扩增HCV NS5B区段,对PCR终产物纯化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标准株全基因序列比对,并构建HCV NS5B区段系统进化树。结果:广西地区137例样本中,主要基因型为1b型(58.4%),其次是6a型(12.4%),3b型(10.2%),1a型(7.3%),2a型(7.3%),3a型(4.4%)。进一步分析表明,HCV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关(P>0.05),而与年龄有关(P<0.05),3型及6a型主要见于年轻患者。结论:构建HCV NS5B区段系统进化树能得到准确的HCV基因型;广西地区HCV基因型呈多样化,以1b型为主,6a型和3b型次之,且新发现6例3a型;基因分型为不同基因型的HCV感染者的治疗和疗效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维苏明华江建宁刘志红晏双龙韦智覃锦耀滕春玲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进化树
基因6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抗病毒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基因6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和抗病毒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20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基因6型CHC患者,其中62例经抗病毒治疗。62例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n=22)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组(n=40)。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HCV RNA、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等指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7例患者中男69例(71.1%),女28例(28.9%),平均年龄(41.97±10.12)岁,30~40岁感染者居多,占47.4%(46/97)。基因6a型95例(97.9%),基因6e、6xa型各1例。静脉吸毒占明确感染途径患者的63.1%(41/65),医疗相关操作14例、输血相关9例及性接触4例。干扰素治疗组总体第4周获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停药时病毒检测不到(Epoint)率、停药后12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率、停药后24周获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4)率分别为81.8%(18/22)、86.4%(19/22)、81.8%、81.8%,其中1例出现复发。DAA治疗组40例均为初治患者(非肝硬化33例,代偿期肝硬化7例),总体RVR、Epoint、SVR12率分别为87.5%(35/40)、100%、100%,无治疗失败或复发者。各DAA方案虽RVR率不同,但SVR12率均为100%。代偿期肝硬化及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SVR12率均达100%。结论广西地区基因6型CHC患者的感染途径主要以静脉药瘾为主,男性多见,亚型主要为6a型;DAA治疗相对于干扰素治疗有更高的病毒学应答率,SVR12率为100%;代偿期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的SVR12率无差别。
黄锦妮江建宁梁丹丹龙诗雨董国珍苏曼李继娇滕春玲张萍苏明华
关键词:丙型肝炎流行病学治疗学
21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诊断为DILI患者219例,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方法(RUCAM)评分≥6分诊断,并将肝损伤程度分为1级(轻度)、2级(中度)和3级、4级、5级(重度)。结果在本组219例DILI患者中,最常见的可疑致病药物为中药类(30.1%)、抗结核药物(12.3%)、抗生素(11.9%)、抗肿瘤及免疫抑制剂(7.8%)和解热镇痛药(6.4%);肝细胞损伤型160例,胆汁淤积型42例,混合型17例;三型性别和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程度1级100例,2级32例,3级以上87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重度肝损伤占比分别为57.1%和53.0%,均显著高于肝细胞损伤型的33.7%(P<0.05);肝细胞损伤型治愈或好转率为93.8%,显著高于胆汁淤积型的61.9%或混合型的70.6%(P<0.01)。结论了解临床常导致DILI的可疑药物、临床类型和病情评估方法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都很重要,需要进一步规范处置流程,防止病情进展。
梁丹丹江建宁黄锦妮龙诗雨董国珍苏曼李继娇滕春玲张萍苏明华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型预后
PBMC HIV-1 DNA的动态监测在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ART)过程中,当获得核糖核酸(RNA)病毒学完全抑制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IV-1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HIV-1感染者血浆HIV-1 RNA首次<20拷贝/mL时(定义为转阴)、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检测患者PBMC中HIV-1 DNA的含量,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动态变化,不同ART方案以及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所需的时间对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的影响。结果治疗组34例HIV-1感染者接受ART过程中,在血浆HIV-1 RNA首次转阴时、RNA转阴1年时、RNA转阴2年时三个时间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分别为(2.88±0.50)、(2.58±0.47)、(2.57±0.43)Log10拷贝/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未接受ART的对照组15例HIV-1感染者PBMC中HIV-1 DNA含量为(3.26±0.56)Log10拷贝/106个细胞,与ART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含依非韦伦的一线方案和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二线方案对患者PBMC中HIV-1 DNA含量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IV-1感染者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时间越早,其PBMC中HIV-1 DNA的水平越低。结论在ART获得RNA病毒学完全抑制的HIV-1感染者仍可检出PBMC HIV-1 DNA;随着ART延长,PBMC HIV-1 DNA逐渐消减;PBMC HIV-1 DNA检测有助于判断ART疗效。
吴育龙江建宁曹汴川苏明华梁浩王荣明零小樟臧伟伟滕春玲张萍
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分析及自然病程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不同感染途径的临床特点及自然病程。方法收集2010-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CH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疾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统称为进展肝炎组(DH组),其余为慢性肝炎组(H组)。结果 (1)共收集CHC患者198例,其中输血感染115例,非输血感染83例。(2)2003年前以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非输血感染为主。(3)共124例测基因分型,1b型66例(53.2%),3b型15例(12.1%),6a型16例(12.9%),3a型11例(8.9%),1a型10例(8.1%),2a型4例(3.2%),6a或6b型2例(1.6%)。输血感染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以3b、6a为主。(4)病程进展:感染到首次诊断CHC的时间为(17.36±7.46)年。输血、非输血感染到确诊CHC的时间为(18.90±7.49)年、(14.00±6.2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输血感染病程特点:感染进展至肝硬化时间平均(18.77±5.29)年,至肝癌平均(20.00±1.63)年。慢性肝炎组与进展肝炎组的TBIL、DBIL、IBIL、ALB、GLO、A/G、TBA、ALP、PA、CHE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2003年前输血感染为主,2003年后以静脉药瘾、性接触感染途径为主。输血感染基因型以1b型为主,非输血感染3b、6a为主。CHC进展为肝硬化的平均时间为18年,至肝癌的平均时间约为20年,疾病进展后出现肝功能损害明显。
周奕苏明华江建宁陈旭韦智伍菲菲刘志红滕春玲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以血液净化为基础的体外循环系统,能有效消除重型肝炎病人体内有毒物质,同时补充血浆中的各种凝血因子,能暂时替代肝脏的代谢,解毒和合成功能,帮助病人渡过危险期,是目前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手段,在治疗期间出现...
滕春玲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临床护理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