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晓琳

作品数:29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48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介入
  • 14篇腔内
  • 12篇动脉
  • 11篇血管
  • 9篇介入治疗
  • 7篇血管腔
  • 7篇血管腔内
  • 7篇管腔
  • 6篇血栓
  • 6篇放射学
  • 5篇性疾病
  • 5篇介入放射
  • 5篇介入放射学
  • 5篇静脉
  • 5篇静脉血
  • 5篇护理
  • 5篇闭塞性
  • 5篇闭塞性疾病
  • 5篇成形术
  • 4篇动脉闭塞

机构

  • 24篇解放军第14...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齐鲁医药学院

作者

  • 29篇潘晓琳
  • 20篇张希全
  • 15篇朱伟
  • 9篇董戈
  • 8篇郭锋
  • 6篇凌宝存
  • 5篇刁幼林
  • 5篇于建华
  • 4篇袁磊
  • 4篇陈众
  • 3篇李小静
  • 3篇王胜强
  • 2篇朱亮
  • 2篇刘长伟
  • 2篇李长海
  • 1篇李宁
  • 1篇郭峰
  • 1篇于伟娜
  • 1篇张丽丽
  • 1篇陈玉霞

传媒

  • 4篇临床合理用药...
  • 3篇当代医学
  • 3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3篇2018
  • 8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7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28例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机械性血栓抽吸+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graphy,PTA)+支架植入术,术后即时造影评定治疗效果。结果228例中治愈102例,显效98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100%;随访12个月,2例失访;2例于治疗3d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示支架内阻塞,再次行PTA和腔内溶栓术,1例血流完全恢复,1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造影剂滞留现象;余224例随访期间患肢肿胀明显缓解,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IVCS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葛世堂潘晓琳张希全朱亮朱伟李长海陆圣月
关键词: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急性髂股静脉血栓血管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多由于下肢静脉血流淤滞、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静脉壁损伤等原因所致,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治疗手段较多,治疗模式和适应证各异。
朱伟李小静潘晓琳
关键词:溶栓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支架治疗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腔内支架治疗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8年5月,161例PAOD患者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治疗成功率98.1%(158/161),127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平均0.35(0.11~0.58)增至0.87(0.67~1.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髂动脉和25例锁骨下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3~52个月,无一例临床症状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和腘动脉阻塞,内支架置入治疗后6~52个月,血流保持通畅率分别为91.1%(41/45)和79.3%(23/29);9例肱动脉阻塞,支架置入治疗后随访时间超过3年,支架腔内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腔内支架置入治疗PAO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充分的局部溶栓治疗,可显著提高PTA和内支架置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内支架介入放射学
腔内修复术对外周血管创伤患者的中远期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外周血管创伤患者,观察其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8年3月至2016年4月46例外周血管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12例;年龄23~61(39.8±11.6)岁。损伤类型:动脉内膜损伤16例,动脉部分断裂11例,动脉完全断裂7例,假性动脉瘤9例,动静脉瘘3例。46例均经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同时行腔内修复治疗。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年随访1次。结果 4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30~90(50±16)min。腔内修复治疗后受损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消失,无对比剂外溢现象。无围手术期死亡及肢体缺血坏死、感染、截肢等严重并发症。46例患者无失访,随访12~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3.5个月。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予溶栓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支架内再狭窄>50%,予球囊扩张等处理后血流恢复通畅;其余患者动脉血流保持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断裂、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外周血管创伤中远期疗效显著。
张希全葛世堂陈众窦树彬潘晓琳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血管创伤外周血管介入放射学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腔内治疗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68例LE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央型311例,混合型549例,周围型208例。足背静脉、股静脉穿刺造影,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进行机械性血栓抽吸,取栓后造影髂静脉存在严重狭窄(>50%)或闭塞时则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残留血栓术后辅助溶栓治疗。随访评估患者腔内治疗的近期、中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Ⅰ级65.45%,Ⅱ级25.75%,Ⅲ级8.05%,Ⅳ级0.75%;总有效率99.25%,不同分型的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优76.06%,良16.41%,中6.28%,差1.25%;支架通畅率88.62%。结论 LEDVT腔内治疗,能尽早清除深静脉主干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
于伟娜张希全王义平潘晓琳朱亮郝斌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7例LEAOD患者接受了PTAS治疗,制订治疗成功标准并疗效随访,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统计学分析。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4%(124/127),除3例LEAOD患者PTAS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37±0.15上升为0.87±0.18(P<0.05)。随访3~60个月,53例髂动脉均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无复发;45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和29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PTAS后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7.78%、91.11%、84.44%、75.56%及89.66%、79.31%、72.41%、65.52%。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希全凌宝存朱伟潘晓琳董戈郭锋袁磊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放射学介入性
经皮穿肝经口腔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3例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17例先经皮肝穿刺置入金属支架解除胆管梗阻,出现十二指肠梗阻后,再在X线透视下,经口腔置入记忆合金网状十二指肠内支架。6例因胆管与十二指肠恶性梗阻并存,先置入十二指肠内支架并同时置入胆管支架。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体重并进行t检验。结果:23例患者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成功后,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体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十二指肠支架置入后,消化道梗阻症状迅即解除,当日即能进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0个月进食情况均良好。结论:经皮肝穿经口腔双途径联合支架置入治疗胆管和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是首选的有效治疗方法。
张希全刘长伟王胜强潘晓琳董戈朱伟郭锋
关键词:胆管十二指肠梗阻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治疗
2009年
急性动脉内血栓形成,易导致肢体局部缺血性坏死。传统的临床治疗手段有多种,治疗模式和适应证也各异。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是当前血管外科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因其微创,恢复快,适应证广等特点,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自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采用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栓塞疾病63例,临床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张希全凌宝存潘晓琳朱伟董戈郭锋
关键词:动脉血栓形成血管腔内治疗溶栓治疗急性碎吸缺血性坏死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腔内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第148医院收治的28例TP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PA位于四肢动脉13例,颈内动脉2例,肾动脉5例,胆囊动脉2例,臀上动脉2例,髂总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脾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17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多层裸支架植入术,11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28例患者腔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17例植入支架者术后远端动脉搏动正常,无重要分支动脉闭塞,11例弹簧圈栓塞者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8.9±10.7)个月,失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假性动脉瘤未复发,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通畅,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弹簧圈异位等并发症。结论根据假性动脉瘤位置、类型和侧支循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TPA,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TPA的一线治疗方法。
张希全葛世堂齐德明陈众潘晓琳
关键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
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腘动脉损伤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价创伤性腘动脉损伤的腔内修复效果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21例创伤性腘动脉损伤患者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3~64岁,平均(37.8±11.9)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伤9例,机器挤压伤4例,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3例,医源性损伤1例,锐器伤1例。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显示腘动脉损伤情况,并经术中动脉造影确诊,选择覆膜支架、裸支架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腔内修复治疗后立刻重建血流通道,腘动脉损伤段管腔血流通畅,破口被完全隔绝,无对比剂滞留、外溢。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其中1例为胫后动脉穿刺点血肿,2例为术后患肢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分别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良好。21例获随访6~50个月,平均(23.2±12.1)个月,1例支架腔内狭窄>50%,予以球囊扩张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其余移植物在随访期内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腘动脉损伤近、中期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张希全葛世堂陈众窦树彬潘晓琳
关键词:腔内修复创伤性介入放射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