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红
- 作品数:62 被引量:119H指数:5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高糖高胰岛素对MCF-7细胞FASN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通过观察高糖、高胰岛素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脂肪酸合成酶(FASN)表达的影响,探讨FASN在乳腺癌合并糖尿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高胰岛素组、高糖组和高糖高胰岛素组。对照组培养基中D-glucose浓度为5mmol/L,高糖组D-glucose浓度为20mmol/L,高胰岛素组D-glucose浓度为5mmol/L、胰岛素浓度为125mU/L,高糖高胰岛素组D-glucose浓度为20mmol/L、胰岛素浓度为125mU/L。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CF-7细胞FAS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胰岛素组、高糖组和高糖高胰岛素组FASN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FASN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糖、高胰岛素能促进MCF-7细胞FASN蛋白表达升高,可能是在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时具有一定的作用。
- 贺晓磊王丽红高宇刘晓燕李桂芳
- 关键词:脂肪酸合成酶乳腺癌细胞MCF-7葡萄糖胰岛素
- 硼替佐米通过阻断自噬溶酶体途径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及其作用机制
- 2024年
- 本文探讨了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及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采用CCK-8法检测了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及U266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自噬相关因子LC3,溶酶体相关因子LAMP1,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相关因子STX17、SNAP29、VAMP8的蛋白质及RNA表达量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C3的荧光强度变化。采用溶酶体探针法观察溶酶体数量变化。采用吖啶橙染色法观察酸性小体的数量。结果发现,硼替佐米对RPMI8226及U266细胞株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其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硼替佐米可以使LC3蛋白、RNA及荧光表达增强、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使LAMP1的蛋白质表达上调(P<0.05)、溶酶体数量增加,使STX17、SNAP29、VAMP8的蛋白质及RNA表达减少(P<0.05)。吖啶橙检测结果显示,硼替佐米抑制的是自噬体溶酶体的融合过程。结果表明,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自噬通路的阻断可能是其发挥抗肿瘤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硼替佐米可以阻断自噬通路引起自噬体及溶酶体的累积增加。这可能是通过其阻断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实现的。
- 石小敏王玮马铭帅张荣娟郝长来杨新宏邢恩鸿王丽红张志华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自噬溶酶体硼替佐米
- 环磷腺苷对甲减合并心肌酶改变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环磷腺苷对合并心肌酶改变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84例原发甲减伴心肌酶增高患者随机分为环磷腺苷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和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并且,环磷腺苷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环磷腺苷可显著改善甲减合并心肌酶学异常患者的心肌酶水平。
- 金凤表刘晓燕高宇王英南王丽红侯瑞田
- 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肌酶环磷腺苷
-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耐药情况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合并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菌种分布、耐药情况等临床资料,以30 d病死率为主要终点确定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16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6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112株(69.1%)、革兰阳性菌42株(25.9%)、真菌8株(4.9%)。在革兰阴性菌中排名前4位的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共发现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8例次,其中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杆菌占比最高。总30 d病死率为2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疾病状态、粒缺持续时间、Pitt菌血症评分。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较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应根据本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林丽王硕刘焱超栗冲谷翠红王丽红张志华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病原学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抗血管新生机制的体内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移植瘤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12只裸鼠均分为对照组和丙戊酸钠(VPA)用药组。建立Kasumi-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应用HDAC抑制剂VPA体内用药。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mRNA或蛋白的表达;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VEGF基因启动子区域染色质内组蛋白H3乙酰化程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PA用药组VEGF及VEGFR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启动子区域染色质内组蛋白H3的乙酰化程度明显升高。结论 VPA作为HDAC抑制剂,通过提高组蛋白的乙酰化程度,进而抑制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受体的表达,阻碍白血病的血管新生。
- 张志华刘鹏赵蕾王丽红朱翠敏郝长来
- 关键词:组蛋白乙酰化丙戊酸钠血管新生
- 临床病例评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系统性硬化病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皮肤硬化的诊治要点。方法对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现皮肤硬化的临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查体提示双手指及掌指关节近端、前臂、颈部、前胸、后背、腹部、双下肢皮肤紧绷,皮肤弹性减退,手指指垫消失,张口受限。骨髓涂片、骨髓活检、骨髓免疫分型及融合基因检测均未见白血病复发证据。皮肤活检:鳞状上皮角化亢进,基底细胞色素增加,真皮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皮肤硬化证实为SSc,经治疗症状明显减轻。结论SSc可以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存在,临床上遇到类似患者,应考虑两病合并可能。
- 刘燕鹰王丽红吕萌高松源温广东刘栩
- 关键词:白细胞髓系慢性BCR-ABL阳性系统性硬化病
- 雷帕霉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U266细胞凋亡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8226和U266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雷帕霉素250nmmol/L处理RPMI8226和U266细胞,常规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aspase-3、Caspase-8mRNA和蛋白表达。其结果与不用雷帕霉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细胞比较。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组细胞核出现固缩及碎裂,凋亡小体的数量增多,RPMI8226和U266细胞凋亡率增加[(25.36±0.68)%vs.(4.43±0.30)%和(22.72±2.61)%vs.(5.66±0.80)%](P<0.05),Bax、Caspase-3、Caspase-8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Bcl-2mRNA和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Caspases途径促进MM细胞株RPMI8226和U266凋亡。
- 裴晓川张媛媛赵瑞娟白春强王丽红李俊东李红闫丽娜张志华郝长来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雷帕霉素细胞凋亡
- Graves病合并胸腺增生一例报道
- 2013年
- Graves病患者常合并胸腺增生,但在临床上经常被忽视。本文报道了1例Graves病并发胸腺增生患者,主诉为"眼球突出半年余,发热2 d",有典型的高代谢症状,怕热、多汗、心悸、体质量下降等;查体发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伴有手颤、突眼;实验室检查发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甲状腺抗体水平增高;胸部CT检查发现胸腺异常团块影。
- 王丽红刘晓燕金凤表李桂芳高宇
- 关键词:格雷夫斯病胸腺增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例报告
- 巨大儿游泳训练与抚触对体格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巨大儿早期游泳训练与抚触对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随访调查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自愿接受研究监测的巨大儿95例,剔除失访、资料齐全的病例共86例,其中研究组45例,为自愿接受早期游泳训练及抚触;对照组41例,仅进行常规沐浴及儿童保健管理;对其跟踪随访至12个月。分别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对2组婴儿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定。结果研究组巨大儿在婴儿期各年龄段体格发育优于对照组(P<0.05);在6个月龄时肥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3、12个月时亦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大儿早期进行游泳训练与抚触有利于其体格发育,可以预防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 刘延伟沈丽娟赵志英陈丽雯王丽红李丽华
- 关键词:巨大儿婴儿游泳抚触肥胖体格发育
- 短链脂肪酸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s)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林可霉素注射液灌胃法建立大鼠AAD模型并随机分为AAD组、低剂量SCFAs组、高剂量SCFAs组,另将正常大鼠设为对照组,每组6只。低剂量SCFAs组、高剂量SCFAs组分别灌胃100、150 mg/(kg·d) SCFAs(乙酸+丙酸+丁酸混合液,三者比例为3∶1∶1), AAD组、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d),各组均连续灌胃15 d。记录并比较各组大鼠腹泻情况、结肠组织变化、炎症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情况。结果 对照组大鼠饮水和进食正常,二便正常;AAD组大鼠饮水量增加,进食量减少,粪便稀软不成形;低剂量SCFAs组、高剂量SCFAs组大鼠进食较少,饮水量正常,偶见软便。各组大鼠给药15 d时的体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黏膜上皮结构完整,AAD组黏膜固有层内较多炎性细胞浸润,低剂量SCFAs组、高剂量SCFAs组黏膜上皮结构完整,炎性细胞浸润较AAD组减少。与对照组比较,AAD组大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内杯状细胞数量和革兰阴性杆菌比例减少,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相对表达量和脾脏指数、革兰阳性杆菌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AD组比较,低剂量SCFAs组、高剂量SCFAs组大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内杯状细胞数量增加,IL-6、TNF-α、IL-1β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脾脏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上指标的改善呈剂量依赖性趋势。结论 SCFAs干预有助于促进AAD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恢复,这可能与SCFAs能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减轻AAD所致肠黏膜损伤有关。
- 林丽谷翠红王硕黄姝怡王丽红张志华
- 关键词:血液肿瘤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