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仁
- 作品数:129 被引量:2,659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运用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的水稻植株样品研究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吸收P、Ca、Mn、Cu、Si,并抑制Cu、Zn、Si和P向籽粒运输,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倒伏率提高。
- 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
- 关键词:含氯化肥水稻养分吸收结实率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氮素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0
- 2010年
- 为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提高土壤肥力和合理施肥的模式,连续观测了16年不同施肥处理的红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并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16年后,增量氮磷钾化肥有机肥配施(1.5NPKM)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16年增加了43.9%,年均增加0.03g·kg^-1;氮磷钾配合施用及其配施有机物(NPK、NPKS、NPKM和M)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90~1.33g·kg^-1;不施氮肥(CK、PK)和氮磷(NP)、氮钾(NK)配施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这4个处理的土壤伞氮16年平均下降了33.8%,年均下降0.02g·kg^-1。不同施肥的土壤碱解氮变化趋势与全氮类似,1.5NPKM处理的土壤碱解氮16年上升86.0%,年均增加3.33mg·kg^-1;NP、NK、NPK、NPKS、NPKM和M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随时间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84.4~110mg·kg^-1;而CK、PK两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下降了30.3%,年均下降1.66mg·kg^-1。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施有机肥、无机氮磷钾合理配比、以及有机一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有效措施,而不施氮肥或偏施氮肥都会导致土壤氮素肥力降低。
- 王娟王娟吕家珑徐明岗段英华王伯仁
- 关键词:红壤旱地全氮碱解氮长期施肥
- 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3
- 2008年
- 研究了湖南祁阳红壤地区旱地、水田的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并分析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土壤基本性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变化于44.8×10^-4~1.94×10^-4cm/s之间,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变化于2.59×10^-4~1.09×10^-4cm/s之间;同一水稻土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基本呈现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普遍大于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与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土壤容重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而其它如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等因素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 方堃陈效民张佳宝王伯仁黄晶甘再福
- 关键词:红壤地区饱和导水率影响因素
-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17年
- 基于2010—2011年开展的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对土壤酸度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分析了种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对土壤pH、交换性酸、铝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分析豆科牧草影响红壤酸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试验之初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土壤pH升高了0.19个单位,而罗顿豆处理土壤pH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模式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分别升高了0.26个和0.39个单位,而0~2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分别降低了1.25 cmol(+)·kg^(-1)和1.35 cmol(+)·kg^(-1),20~4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均降低了1.07 cmol(+)·kg^(-1)。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室内培养试验表明,豆科牧草的灰化碱含量和还田量是影响其改良红壤酸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可见,在酸性红壤上套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未加剧表层(0~40cm)土壤酸化,相反套种圆叶决明对红壤酸度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 蔡泽江徐明岗张璐王伯仁文石林申华平
- 关键词:交换性酸圆叶决明罗顿豆
- 我国南方不同母质土壤pH剖面特征及酸化因素分析被引量:32
- 2019年
- 【目的】母质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不同母质土壤pH的剖面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防治土壤酸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湖南祁阳白茅草植被下七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页岩、河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测定不同层次(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H,通过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 pH的差异来表征表层土壤是否酸化及酸化程度;测定0-20 cm土层的酸碱缓冲容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及颗粒组成,分析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果】石灰岩剖面土壤的pH (8.46~8.72)最高,呈强碱性,其次为河流冲积物(7.37~7.87)、紫色页岩土壤(7.41~8.00),呈碱性;花岗岩、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四种母质发育的红壤呈酸性或强酸性,以花岗岩红壤pH (5.31~5.70)较高,其次为第四纪红土(4.62~4.97)、红砂岩红壤(4.31~4.67),板页岩红壤pH (4.25~4.49)最低。比较表层(0-20 cm)与底层(60-100 cm)土壤的pH,发现七种母质剖面土壤的表层均出现了pH降低,说明表层已出现酸化现象,酸化程度大小依次为:紫色页岩土壤>河流冲积物土壤、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砂岩红壤>石灰岩土壤、板页岩红壤。对表层土壤的比表面积、颗粒组成(黏粒、粉粒、砂粒含量)和pH、酸碱缓冲容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共八种理化因素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七种母质土壤并未发现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但在四种母质(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花岗岩)发育的酸性红壤中阳离子交换量是影响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表层红壤酸化差值呈显著负相关,是影响第四纪红土、红砂岩、板页岩和花岗岩四种酸性红壤表层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 赵凯丽王伯仁徐明岗徐明岗石伟琦蔡泽江
- 关键词:母质酸化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剖面
- 长期不同施肥对旱地红壤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6
- 2005年
- 通过对红壤旱地连续13年定位监测研究,发现在红壤旱地长期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从开始的11.5g/kg上升到24.3g/kg,增加的有机质以易氧化的有机质为主,稳定性高的有机质较少。红壤长期施用化学磷,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供磷性能大为改善,施用有机肥料能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磷肥的有效性和利用率。红壤长期施用单一化学肥料,土壤明显酸化,土壤交换性氢铝显著增加,作物生长变差,产量降低。施用有机肥料,明显降低土壤交换性氢铝含量,增加土壤养分,保持作物的稳产和高产。
-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 关键词:红壤作物生长有机肥料长期施用旱地施肥
- 长期不同管理措施下红壤剖面碳、氮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红壤肥力长期试验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休闲和轮作措施下旱地红壤剖面(0-100cm)土体及不同层次(20cm/层)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试验初始相比,24年不施肥(CK处理)0-100 cm各层有机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全氮储量在40-100cm各土层表现出累积趋势。24年施化肥(N、NP、PK、NPK)和化肥配施秸秆处理(NPKS)明显增加40-100cm有机碳和全氮储量,0-40cm各层碳储量有所耗竭而氮储量无明显影响。24年有机无机配施(NPKM)明显增加表层0-20和40-10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休闲(Fallow)和轮作(NPKMR)措施大幅度提高0-100cm各层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对于0-100cm整个土体而言,休闲和轮作处理大幅度增加了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其中有机碳储量比初始分别提高64%和93%,全氮储量比初始分别提高71%和82%。不同措施下0-100cm各层有机碳与全氮储量及其变化量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但不同管理措施显著改变了碳氮储量间的相关关系,但储量变化量间的相互关系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休闲或豆科轮作措施能显著提升红壤剖面碳、氮库容,是红壤肥力恢复和培肥较优管理措施。
- 徐虎申华平张文菊王小利蔡泽江王伯仁
- 关键词:红壤储量有机碳全氮土壤剖面
- 湘南旱地玉米垄栽技术研究
- 2016年
- 通过对湘南旱地玉米垄栽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上实行垄栽,可以提高玉米叶面面积,叶面积指数比平栽增加12.9%。垄栽土壤含水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明显高于平栽土壤,玉米腊熟期,垄栽土壤含水量比平栽土壤含水量高出1.5%,增加8.2%。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垄栽耕层土壤有效氮、磷养分高于平栽,其增产率达20%以上。在湘南旱地上,采取垄栽种植是保证玉米增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 施源江黄晶王伯仁
- 关键词:旱地玉米垄栽
- 中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被引量:23
- 2020年
- 对我国农耕区土壤有机质区域变化及其与酸碱度和容重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为耕地地力提升和改善土壤结构提供支撑。基于国家级耕地长期定位监测点913个,统计分析全国及7大区域(东北NE、华北NC、西北NW、长江中游MYR、长三角YRD、华南SC、西南SW)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酸碱度及容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2.4~24.8 g/kg。其中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的监测点位占比达72.5%。不同区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0.05),MYR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区域。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pH和容重平均分别为(6.90±1.20),(1.30±0.15)g/cm^3。不同土壤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酸碱度及容重产生影响。水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旱地,旱地耕层土壤pH和容重则显著高于水田。亚当斯方程和指数函数分别推荐拟合土壤容重对有机质含量响应关系(R^2=0.09,RMSE=0.17,n=759),以及土壤pH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响应(R^2=0.16,RMSE=1.24,n=886)。全国农耕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中等偏低,呈现出东南向西北依次降低趋势。土壤pH及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亚当斯模型及指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土壤容重及pH对有机质的响应关系,可用于非线性插值法补充土壤容重及pH缺失值。
- 李冬初李冬初黄晶薛彦东高菊生高菊生王伯仁张杨珠柳开楼韩天富
-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土壤PH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碱缓冲性能变化被引量:5
- 2022年
- 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是表征土壤抵抗酸化的重要指标,明确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变化,对红壤酸化防治和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红壤旱地30年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NP、NK、PK、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以及单施或配施有机肥(M、NPKM)共9个处理,分析了各处理红壤酸度、酸碱缓冲容量等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与不施肥处理(16.89 mmol·kg^(-1)·pH^(-1))相比,各施肥处理红壤酸碱缓冲容量均显著增加(19.08~28.01 mmol·kg^(-1)·pH^(-1)),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是NPKM和M处理,分别增加了6.53和11.12 mmol·kg^(-1)·pH^(-1)。土壤酸碱缓冲容量与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全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是红壤酸碱缓冲容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施用有机肥既可有效防治红壤酸化,又能提高红壤对酸的缓冲能力,是红壤酸化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 胡天睿蔡泽江王伯仁张璐朱建强徐明岗张强
- 关键词:红壤旱地长期施肥土壤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