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仁
- 作品数:129 被引量:2,770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运用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的水稻植株样品研究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吸收P、Ca、Mn、Cu、Si,并抑制Cu、Zn、Si和P向籽粒运输,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倒伏率提高。
- 邹长明高菊生王伯仁申华平
- 关键词:含氯化肥水稻养分吸收结实率
-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氮素的演变特征被引量:10
- 2010年
- 为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提高土壤肥力和合理施肥的模式,连续观测了16年不同施肥处理的红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并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16年后,增量氮磷钾化肥有机肥配施(1.5NPKM)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16年增加了43.9%,年均增加0.03g·kg^-1;氮磷钾配合施用及其配施有机物(NPK、NPKS、NPKM和M)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90~1.33g·kg^-1;不施氮肥(CK、PK)和氮磷(NP)、氮钾(NK)配施下的土壤全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这4个处理的土壤伞氮16年平均下降了33.8%,年均下降0.02g·kg^-1。不同施肥的土壤碱解氮变化趋势与全氮类似,1.5NPKM处理的土壤碱解氮16年上升86.0%,年均增加3.33mg·kg^-1;NP、NK、NPK、NPKS、NPKM和M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随时间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84.4~110mg·kg^-1;而CK、PK两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下降了30.3%,年均下降1.66mg·kg^-1。在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施有机肥、无机氮磷钾合理配比、以及有机一无机肥配施是维持和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有效措施,而不施氮肥或偏施氮肥都会导致土壤氮素肥力降低。
- 王娟王娟吕家珑徐明岗段英华王伯仁
- 关键词:红壤旱地全氮碱解氮长期施肥
- 红壤地区典型农田土壤饱和导水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3
- 2008年
- 研究了湖南祁阳红壤地区旱地、水田的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并分析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土壤基本性质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变化于44.8×10^-4~1.94×10^-4cm/s之间,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变化于2.59×10^-4~1.09×10^-4cm/s之间;同一水稻土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基本呈现由上向下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原状土的饱和导水率普遍大于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原状土和扰动土的饱和导水率与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土壤容重是影响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而其它如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等因素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 方堃陈效民张佳宝王伯仁黄晶甘再福
- 关键词:红壤地区饱和导水率影响因素
- 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碳氮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1年
- 利用20年长期肥料定位实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全氮在0-20 cm、20-40 m、40-60 cm层次中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C/N比值均以0-20 cm土壤层次中最高,随着土壤层次加深而出现下降。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全氮储量高低趋势为:有机肥料区组〉化学肥料平衡施用区组〉化学肥料不平衡施用区组,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效果最为显著。长期不同施肥,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差异,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数量同步上升,土壤C/N比值保持稳定。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碳氮库容,是维持土壤肥力的最优施肥方式。
- 王伯仁李冬初蔡泽江黄晶秦琳
- 关键词:红壤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土壤全氮
- 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碳输入量关系的建立与验证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外源碳的输入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素之一。建立外源碳输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内在联系,对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土壤肥力的定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我国南方红壤典型农田长期(25年)和短期(8年)定位试验平台,选择25年长期施肥试验中CK(不施肥)、NP(氮磷化肥配施)、NPK (氮磷钾化肥配施)、NPKM1 (NPK与有机肥配施);1.5NPKM1 (1.5倍NPKM1)和M2 (单施有机肥) 6个处理的数据,建立外源碳输入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关系;选择8年短期施肥试验中T0 (氮磷钾配施)、T1 (NPK与15 t/hm^2有机肥配施)、T2(NPK与30 t/hm^2有机肥配施)和T3 (NPK与45 t/hm^2有机肥配施) 4个处理的数据,对长期试验建立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与CK相比,长期施用化肥(NP和NPK)处理下年均根茬碳输入量显著增加了0.45~0.75 t/hm^2;长期单施有机肥(M2)及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1和1.5NPKM1)处理下年均根茬碳输入量为1.59~9.36 t/hm^2,显著高于CK、NP和NPK处理(P <0.05);而短期化肥(T0)和有机肥配施化肥(T1、T2和T3)处理间年均根茬碳输入量没有显著差异。长期NP、NPK、NPKM1、1.5NPKM1和M2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均能达到稳定值(即有机碳储量不再随试验年限的增加而变化),分别为24.01、25.16、48.44、48.46和49.83 t/hm^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矿化量平均为4.69 t/hm^2,维持初始土壤有机碳储量需要累积外源碳输入的量为8.52 t/hm^2;通过长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量与外源碳输入量的关系来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时存在17%的误差,并低估了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考虑初始土壤有机碳储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碳输入量的关系来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时仅存在3%的误差;根据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碳输入量的�
- 蔡岸冬徐明岗张文菊王伯仁蔡泽江
- 关键词:农田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储量
- 湘南三种主要水稻土磷的吸附特征及施磷技术研究
- 1994年
- 通过对红黄泥田、灰泥田、河泥田三种水稻土壤对磷的吸附研究发现:红黄泥对磷的吸附最强,解吸量最少;河泥田对磷的吸附最弱。从能量指标来看,红黄泥磷的临界浓度为0.3mgkg ̄(-1)土,灰泥田和河泥田为0.1mgkg ̄(-1)土。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水稻的报系生长。只有有机物与磷肥混合施用,才能协调平衡水稻体内养分。杂交稻全生育期中,均保持较高磷水平,因此,杂交稻施用磷肥的效果优于常规稻。
- 王伯仁陈福兴高菊生李学军
- 关键词:水稻土施肥磷肥
- 不同施肥制度对南方旱地红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0
- 2021年
- 土壤微生物组在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维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红壤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耕地资源,但其有机质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且面临着土壤酸化导致的活性铁铝增加、作物生长受限和微生物活性下降等严峻问题。我国近年来基于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和短期培育试验开展了很多工作,在通过调控红壤微生物组以缓解土壤酸化、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提高氮磷养分有效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综述了红壤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组结构的主要驱动因素,回顾和比较了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等不同施肥制度对我国南方旱地红壤微生物组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工作,阐述了有机培肥制度对红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积极效应;总结了配施有机肥在提高红壤有机碳周转功能类群和氮磷代谢功能类群丰度,促进红壤有机碳分解、维持有机质稳定和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高多样性微生物群落中关键特殊性代谢功能对驱动微生物群落装配和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稳定的作用。最后,对我国旱地红壤微生物组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强调了可以通过改进微生物培养策略、明确微生物组不同类群的功能特征和驱动因素、充分挖掘农业微生物组资源、开发调控红壤微生物组的微生物肥料产品和高效农业管理措施来提高红壤养分循环效率、促进有机质稳定和降低铁铝活性,充分发挥微生物组在红壤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中的作用。
- 荀卫兵王伯仁冉炜沈其荣徐明岗张瑞福
- 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红壤的修复效果及评价被引量:28
- 2009年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改良剂—石灰、有机肥、海泡石对红壤上小油菜生物产量、镉锌吸收量、pH、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连续种植3季小油菜(Brassia campestris L.)的生物产量都显著提高,石灰、有机肥和海泡石配施的产量是对照的15倍。改良剂能不同程度提高红壤的pH,以石灰的效果最好,土壤pH平均升高了2个单位;而且小油菜对镉锌的吸收也较低。小油菜对镉的吸收系数大于对锌的吸收系数,说明镉容易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施用改良剂后吸收系数降低。施石灰的小油菜中锌含量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改良剂对提高土壤pH的后效逐渐减弱,对抑制小油菜吸收锌的后效不如抑制镉的后效好。
- 徐明岗张青王伯仁李菊梅孙楠
- 关键词:改良剂红壤重金属污染
-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磷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5年
- 以12年的红壤长期肥力监测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连续施肥对土壤磷组分和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的影响。连续施用化学磷肥和化肥加有机肥,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机磷、无机磷数量。施用有机肥料,土壤中的磷以Ca-P和Al-P积累为主要表现形式,化学磷肥的施用能够提高土壤的全磷,并以Al-P增幅为最大,在所有处理中均表现为土壤O-P相对稳定。有机肥料处理土壤对外源磷的吸附强度明显少于施用化学磷肥和不施用磷肥的处理,有机肥料能够显著提高吸附磷的再利用,在NPKM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的47.72%,M处理中占42.89%,其它处理中解吸磷占吸附磷数量一般少于8%。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明显提高磷肥的利用率。
- 王伯仁徐明岗文石林
- 关键词:红壤旱地长期施肥磷组分土壤全磷配合施用
- 红壤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后土壤酸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
- 2017年
- 基于2010—2011年开展的幼龄桔园套种豆科牧草对土壤酸度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管理模式为对照,分析了种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对土壤pH、交换性酸、铝的影响,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分析豆科牧草影响红壤酸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试验之初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土壤pH升高了0.19个单位,而罗顿豆处理土壤pH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模式相比,套种圆叶决明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pH分别升高了0.26个和0.39个单位,而0~2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含量分别降低了1.25 cmol(+)·kg^(-1)和1.35 cmol(+)·kg^(-1),20~40 cm土壤交换性酸、铝均降低了1.07 cmol(+)·kg^(-1)。土壤交换性铝含量与土壤全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室内培养试验表明,豆科牧草的灰化碱含量和还田量是影响其改良红壤酸度的两个主要因素。可见,在酸性红壤上套种圆叶决明和罗顿豆未加剧表层(0~40cm)土壤酸化,相反套种圆叶决明对红壤酸度具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 蔡泽江徐明岗张璐王伯仁文石林申华平
- 关键词:交换性酸圆叶决明罗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