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2
- 2015年
- 历史唯物主义应在广义人类学这个综合性平台上整合新的研究成果,以打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各学科界线的分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关注元问题与理论逻辑的建构,应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向跨学科和纵深化方向发展,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的深层对话。
- 王巍乔茂林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
- 实践范畴的审美性和历史性意蕴——卢卡奇行动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解析
- 2014年
- "实践"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卢卡奇所提出的"行动"概念上。卢卡奇的"行动"概念主要是针对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而提出的。他为了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借助费希特的行动哲学思想,从理智直观、艺术审美性和历史性来阐述"行动"概念的内涵。理智直观是卢卡奇与费希特行动概念的相通之处;而审美性和历史性则是卢卡奇行动概念的独创之处。遗憾的是,卢卡奇的"行动"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因此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主义。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仅强调批判,更是强调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革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王浩斌王巍
- 关键词:卢卡奇费希特历史性
- 突破教条、回到根本、畅所欲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高清海与孙正聿先生学术思想为例
- 2014年
- 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先生以哲人的勇气,大胆突破传统教科书体系,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范式。基于苏联教科书遗忘和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严重缺陷,高先生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角度恢复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意识。孙先生继承了高先生的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反思"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针对传统教科书体系把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割裂的状态,高先生和孙先生分别从不同的理论层次对其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开拓了新的理论视野。高清海先生和孙正聿先生以哲人崇高的使命感和执著的自我意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命运进行了深思,这体现了他们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畅所欲言、海纳百川的思想风范。
- 刘怀玉王巍
- 关键词:哲学教科书哲学基本问题实践存在论
- 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社会历史性与审美性意蕴
- 2016年
- 马克思感性概念是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构件。马克思感性概念的理论来源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但由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概念贬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所以导致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唯物主义内涵,又对费尔巴哈感性概念的形而上学残余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并且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感性概念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是具有很强社会历史感的感性活动,即人的感性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并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在人类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的感性活动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其二,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具有审美性意蕴,而这种审美意蕴则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客观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
- 王巍
- 关键词:感性社会历史性
- 何谓“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 2007年
-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 王巍唐正东
-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内涵被引量:7
- 2015年
-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 王巍刘怀玉
- 关键词:交往哲学人类学自我意识审美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