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绪霞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苎麻
  • 1篇电导
  • 1篇电导法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种
  • 1篇生种
  • 1篇农杆菌
  • 1篇农杆菌介导
  • 1篇转BT基因
  • 1篇苎麻属
  • 1篇抗虫
  • 1篇抗虫鉴定
  • 1篇抗寒
  • 1篇抗寒性
  • 1篇抗逆
  • 1篇抗逆性
  • 1篇抗逆性研究
  • 1篇基因
  • 1篇根癌
  • 1篇根癌农杆菌

机构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作者

  • 3篇汪波
  • 3篇彭定祥
  • 3篇王绪霞
  • 3篇刘立军
  • 1篇邢秀龙
  • 1篇符家平
  • 1篇蒙祖庆
  • 1篇李卿
  • 1篇杨金雨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麻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通过ISSR分子标记研究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为育种及科学合理保存和利用现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8份来自巴西,32份来自中国5个主产省)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结果】30条ISSR引物对40份材料的DNA模板进行扩增和电泳检测,扩增总条带数为116条,多态性达78.45%,Nei's平均遗传距离为0.2405,平均Shannon指数为0.3679,每条引物扩增2—10条条带。根据材料的地理位置来源,将40份自交无性繁殖系分为6个类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p)在23.28%—67.24%。Nei's遗传距离在0.0964—0.2285,Shannon指数在0.1408—0.3310。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2.67%、5.36%和2.11%,累计贡献率为80.15%。【结论】主成分分析与采用ISSR标记进行聚类的结果十分一致,利用ISSR标记技术可较准确地分析苎麻自交无性繁殖系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刘立军王绪霞汪波彭定祥
关键词:苎麻ISSR
鄂西山区12份苎麻属野生种抗逆性研究初报被引量:2
2008年
以鄂西山区收集的12份苎麻属野生种质资源为材料,应用电导法研究了野生材料在高温和低温条件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抗炭疽病鉴定。结果表明:在高温处理时所测定的苎麻属野生种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变化范围较大,其中HR-03-03(栽培种野生类型)的耐高温能力最强;低温处理时,不同材料的相对电解质渗出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HR-01-02、HR-01-04(序叶苎麻)等两份材料耐低温能力较强;不同材料对苎麻炭疽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序叶苎麻和艾麻发病时间晚,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中HR-01-03和HR-01-04的病情指数最低,而两个栽培种野生类型为苎麻炭疽病的高感材料。
汪波李卿刘立军王绪霞蒙祖庆彭定祥
关键词:苎麻电导法抗寒性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Bt基因苎麻的获得及其抗虫鉴定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本研究室建立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转化苎麻优良品种芦竹青,获得了转Bt基因苎麻候选植株。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等分子检测,证明Bt基因已经整合到部分候选植株基因组中。选取PCR和Southern杂交均为阳性的部分株系(T0)种植在大田,对这些植株进行室内抗虫鉴定并考察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次年对T1代植株进行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0代转Bt基因苎麻植株的抗虫性均强于对照,部分株系的抗虫性显著强于对照植株;且基本保持了亲本的优良性状;T1代植株中也含有Bt基因,表明Bt基因能稳定遗传,且T1代植株在大田的抗虫性明显强于非转基因植株。
符家平汪波刘立军杨金雨王绪霞邢秀龙彭定祥
关键词:苎麻BT基因抗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