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维
作品数:
1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合作作者
冉广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
陶利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与介...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篇
机械工程
1篇
理学
主题
1篇
喹啉
1篇
羟基
1篇
羟基喹啉
1篇
近红外
1篇
近红外发光
1篇
红外
1篇
发光
1篇
N掺杂
1篇
TRIS
1篇
8-羟基喹啉
1篇
掺杂
1篇
8-HYDR...
1篇
ERBIUM
机构
1篇
北京大学
作者
1篇
王维
1篇
陶利
1篇
冉广照
传媒
1篇
红外与毫米波...
年份
1篇
2014
共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有机发光二极管中ADN掺杂ErQ的1.54μm电致发光(英文)
2014年
自行设计了基于8-羟基喹啉铒(ErQ)为发射层(EMLs)和二硝酰胺铵(ADN)为蓝光主体材料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级管.器件的基本结构为(p-Si/NPB/EML/Bphen/Bphen:Cs2CO3/Sm/Au),设计并比较了三套不同发射层结构(ErQ/ADN为双层结构器件,(ErQ/ADN)×3为多层结构器件,ErQ:ADN为掺杂结构器件)的器件.三组器件在一定的偏压下,均可发出1.54μm的光,对应三价铒离子4I13/2→4I15/2的跃迁.其中,ADN:ErQ(1∶1)掺杂结构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强度是ADN/ErQ双层结构中的三倍.此外,不同掺杂浓度的ADN:ErQ复合膜做了以下表征:吸收谱、光致发光谱和荧光寿命谱.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近红外电致发光过程中存在从ADN主体分子到ErQ发射分子的高效率的能量转移.
屈海京
陶利
王维
冉广照
关键词:
近红外发光
ERBIUM
TRIS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