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霈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血管
  • 5篇角膜
  • 4篇蛋白
  • 4篇新生血管
  • 4篇角膜新生血管
  • 3篇氧化应激
  • 3篇内障
  • 3篇内皮
  • 3篇白内障
  • 2篇蛋白抑制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视网膜
  • 2篇年龄
  • 2篇年龄相关
  • 2篇年龄相关性
  • 2篇网膜
  • 2篇细胞
  • 2篇截短型
  • 2篇晶状体
  • 2篇RGD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0篇刘平
  • 10篇田霈
  • 6篇葛红岩
  • 4篇肖楠
  • 3篇罗鑫
  • 2篇关立南
  • 2篇苏胜
  • 2篇齐东华
  • 2篇王朝
  • 1篇唐先玲
  • 1篇王琳
  • 1篇杨宏宽
  • 1篇冷非
  • 1篇王希莹
  • 1篇倪双
  • 1篇白洁
  • 1篇薛大喜
  • 1篇韩雪

传媒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内皮抑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改良内皮抑素(RGDRGD-E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抑制作用,摸索RGDRGD-ES对HUVEC细胞抑制作用的相对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方法:通过快速定点诱变PCR方法获得含有RGDRGD膜序的改良人内皮抑素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改良内皮抑素(RGDRGD-ES),运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RGDRGD-E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诱变了ES基因,获得了改良的RGDRGD-ES基因,并成功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2.获得了RGDRGD-ES蛋白。3.改良的RGDRGD-ES能够有效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P<0.01);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的增加和作用时间(24 h、48 h、72 h)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1);而30μg/ml与40μg/ml、50μg/ml组间、72 h与96 h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细胞凋亡率(作用24 h)具有药物浓度(10μg/ml、20μg/ml、30μg/ml)依赖性(P<0.01),30μg/ml与40μg/ml、50μg/ml组间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改良RGDRGD-E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RGDRGD-ES蛋白在30μg/ml浓度作用72小时条件下能够有效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改良内皮抑素(RGDRGD-ES)对HUVEC的抑制作用较ES明显提高。
肖楠田霈罗鑫齐东华倪双刘平
截短型rhtBIGH3-(RGD)2蛋白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葛红岩田霈刘平
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晶状体核中不可逆聚集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鉴定分析在年龄相关性核性白内障(age-related nuclear cataract,ARNC)晶状体核中发现的不可逆聚集体的蛋白质组成。方法用强解聚试剂和促溶剂溶解ARNC晶状体核(8例)和年龄匹配的正常晶状体核(8例),提取总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在ARNC晶状体样品中发现的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集体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分析,确定聚集体的组成成分,并根据Mascot搜索数据估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与正常晶状体核相比,ARNC样品在相对分子质量≤20000处蛋白含量显著减少(均为P<0.05),但在相对分子质量高(>200000)处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均为P<0.01)。在ARNC晶状体内存在不可逆的相对分子质量高的聚集体。LC-MS/MS分析显示,这些聚集体主要来源于各种晶状体蛋白,同时还包括Filensin、Phakinin和碳酰还原酶1。在所有组分中αA-晶状体蛋白含量最高(19.1%)。αA-、αB-、γD-晶状体蛋白和DKFZp434A0627比其他晶状体蛋白更容易聚集。结论晶状体蛋白,尤其是αA-晶状体蛋白在白内障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生不可逆的聚集,细胞骨架蛋白1可能参与和加速这一过程。
苏胜刘平冷非关立南田霈王朝
关键词:晶状体蛋白质组
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兔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被引量:4
2013年
背景角膜上皮损伤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基质混浊,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以往采用的药物治疗仅能缓解刺激症状,而促进角膜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较弱,因此寻求能有效调控角膜上皮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治疗角膜上皮损伤的药物至关重要。目的探讨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对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50只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其中2只兔制作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后即刻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眼前节照相后处死;48只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EGF)衍生物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质量分数0.2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及O.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每组12只。在直径7mm环钻内滴人体积分数20%乙醇,置于角膜中央区60s,然后用角膜刮匙刮去角膜上皮,制作角膜上皮缺损模型。术后各组兔眼分别点用相应药物,每天4次,分别于术后12、24、36、48、72h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于12、24、36、48h采用抽签法各处死2只实验兔,72h时各处死4只实验兔,制备角膜组织标本并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兔眼在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量各组兔眼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愈合面积。结果各组兔眼用药后均未发现任何眼部刺激症状。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造模后即刻全层角膜上皮缺损,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角膜上皮缺损区皆逐渐变小,可见周边角膜上皮向中央缺损区移行,细胞层数逐渐增加,细胞排列极向逐渐趋于规则。重组人EGF衍生物组、生理盐水组、0.25%及0.5%重组人BIGH3蛋白滴眼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5.00、13.81、18.05、18.86mm。/d。与生理盐水组比�
罗鑫葛红岩薛大喜肖楠齐东华田霈刘平
关键词:滴眼液角膜
改良内皮抑素基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内皮抑素(ES)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而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序列的聚合能增强Es基因的功能。目的探讨改良Es基因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VEGF受体2(Flk-1)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02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pCI空载体组、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每组24只;正常组6只。用浸有1mol/LNaOH溶液的直径3mm圆形滤纸片快速贴于大鼠角膜中央40s建立角膜碱烧伤CNV模型,以pCI质粒作为改良前后E5基因的表达载体,每周2次结膜下注射3μg含质粒的转染液进行基因治疗。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水肿及CNV生长情况,计算CNV面积。于碱烧伤后1、4、7、14d用过量麻醉法处死模型鼠并获取角膜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NV内皮细胞中CD34的表达以计算CNV密度,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角膜VEGFmRNA及Flk-1在角膜中的表达。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1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CNV密度均明显小于pCI空载体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CI—RGDRGD—ES转染组CNV面积均明显小于pCI—ES转染组,CNV密度均明显少于pCI—ES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Flk-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碱烧伤后4d,pCI—ES转染组、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RGDRGD—ES转染组大鼠角膜VEGF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CI—ES转染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葛红岩肖楠田霈王琳罗鑫刘平
关键词: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截短型rhtBIGH3-(RGD)2蛋白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葛红岩田霈刘平
眼轴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101眼)眼轴超长合并白内障患者和同期的70例(98眼)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术后眼压等。随访时间5~12个月。结果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26.04~34.81 mm,术中后囊膜破裂3眼(2.97%),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0.5者55眼(54.46%),0.3~0.4者20眼(19.80%),0.1~0.25者20眼(19.80%),<0.1者6只眼(5.94%),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9眼(18.81%),晶状体后囊膜浑浊6眼(5.94%),一过性眼压升高者9眼(8.91%),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轴长度21.48~24.76 mm,术中后囊膜破裂2眼(2.04%),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者86眼(87.76%),0.3~0.4者10眼(10.20%),0.1~0.25者1眼(1.02%),<0.1者1眼(1.02%),术后早期角膜水肿18眼(18.37%),晶状体后囊膜浑浊4眼(4.08%),一过性眼压升高者10眼(10.20%),术中及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轴超长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视力的恢复较非高度近视患者差,眼轴过长导致的眼底病变可能是术后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超长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肖楠葛红岩田霈刘平
关键词:高度近视眼轴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
线粒体铁蛋白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的表达及抗氧化应激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网膜内线粒体铁蛋白(FtMt)表达增加的原因,以及FtMt在AM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检测由双氧水(H2O2)和铁在ARPE细胞系诱导的FtMt核酸及蛋白表达。应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检测氧化应激对FtMt过表达和FtMt表达抑制的ARPE细胞系的细胞杀伤和凋亡影响。结果氧化应激而不是铁,在AMD中诱导FtMt表达增加。FtMt过表达和表达抑制在ARPE细胞分别起到对抗抑制和促进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结论 AMD患者视网膜中表达增高的FtMt表达可能是由累积的氧化应激水平引起的,而增高的FtMt在AMD可能进一步起到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
王希莹杨宏宽葛红岩白洁唐先玲关立南田霈刘平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氧化应激
醛糖还原酶在糖尿病性白内障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5年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是糖代谢多元醇(山梨醇)通路的第一个关键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正常血糖(3.8-6.1mmol/L)下,细胞中的葡萄糖主要由己糖激酶将其磷酸化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并进入糖酵解途径。只有微量的非磷酸化的葡萄糖(约3%)进入多元醇通路。然而,在高血糖状态(>7 mmol/L)下,大于30%的葡萄糖通过多元醇途径代谢。多元醇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是由AR催化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依赖性还原反应,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并消耗NADPH。第二步反应是由山梨醇脱氢酶催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依赖性氧化反应,将山梨醇氧化为果糖,并消耗NAD产生NADH。AR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AR活性增高可以引发细胞内渗透压的改变,非酶糖基化的激活,氧化应激等,不同结构的AR抑制剂可以有效的阻止白内障的形成。本文主要对AR引起的这些改变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参与的机制以及AR抑制剂的研发与应用进行综述。
韩雪苏胜田霈王朝刘平
关键词:醛糖还原酶非酶糖基化氧化应激糖尿病性白内障
小檗碱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田霈刘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