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浩
- 作品数:9 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骆马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8
- 2016年
- 于2 0 1 4 年1-1 2 月对骆马湖1 0 个样点水体理化指标开展周年监测,分析水质现状和水体营养状态,并结合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显示透明度、电导率、溶解氧、氮、磷及叶绿素a 等多项指标均呈现显著的月份变化,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仅水深在各样点间差异显著,表明骆马湖水质空间差异较小.各月份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 质量浓度的样点均值分别为0 .7 1 -2 . 08 m g .L^-1 、2 3 .8 2 - 7 1 .7 8 μg . L^- l 、1 .8 7 - 5 .0 9 m g .L^- l 、4 .4 9 - 1 0 .8 3 μ g . L^-1 ,骆马湖水质为Ⅲ-劣Ⅴ类,总氮是现阶段的主要污染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 L I)表明骆马湖处于中营养- 轻度富营养状态.聚类分析将1 2 个月分为冬春季和夏秋季2 个聚类组,冬春季透明度、溶解氧、总氮、硝态氮浓度显著高于夏秋季,而叶绿素a 和总磷浓度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聚类分析将1 0 个样点分为北部湖区和南部湖区2 个聚类组,总氮、硝态氮浓度和电导率是导致湖区水质差异的主要指标,北部湖区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南部湖区.
- 胡婷婷刘劲松戴小琳蔡永久许浩龚志军
- 关键词:浅水湖泊水质评价聚类分析
- 太湖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NH_4^+-N和PO_4^(3-)-P的潜在释放量被引量:6
- 2017年
- 为了研究太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以温度和密度为模拟控制条件,对太湖霍甫水丝蚓进行营养盐释放的室内控制实验,研究温度和密度的变化对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释放率的影响,根据霍甫水丝蚓铵态氮(NH_4^+-N)和磷酸盐(PO_4^(3-)-P)释放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结合太湖霍甫水丝蚓2007-2010年的生物量估算其对太湖水体氮磷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太湖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的释放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密度变化对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释放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太湖霍甫水丝蚓NH_4^+-N和PO_4^(3-)-P年平均释放量分别为1925.5和210.0 t,分别可达到全太湖沉积物-水界面NH_4^+-N和PO_4^(3-)-P的年净通量的19.3%和23.3%,表明霍甫水丝蚓的营养盐释放对于湖泊生物地化循环和湖泊富营养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 龚志军刘劲松李艳蔡永久薛庆举许浩
- 关键词:太湖营养盐释放铵态氮
- 苏北骆马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被引量:27
- 2017年
- 2014年1-12月,对苏北骆马湖水质和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逐月调查.根据湖区的生境特征将骆马湖划分为3个区域:采砂区域、植被区域和其他区域.对比分析不同区域水质参数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利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生物学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砂区域的水深显著高于植被区域,而透明度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区域;采砂区域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均显著高于植被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区域.骆马湖内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环节动物8种,软体动物15种,节肢动物18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是现阶段的优势种.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的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77.19±43.59 ind./m^2和37.62±28.31 g/m^2,呈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生物量较密度空间差异更大,生物量在湖泊四周的监测点较高,而在湖心开阔水域较低.水质评价结果表明骆马湖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总体属于中度污染,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以及饮用水源地和水产养殖基地,加强水环境保护不容懈怠.
- 邹伟李太民刘利蔡永久许浩彭凯龚志军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采砂水质评价
- 基于液氮冷凝的VOCs深冷回收技术研究被引量:9
- 2022年
-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控制污染物之一,是形成臭氧污染和PM_(2.5)的主要前体物。VOCs排放的控制治理对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冷凝法是一种可以直接实现废气资源化的回收方式,主要有机械冷凝法和液氮冷凝法。前者受限于制冷温度,难以达到-120℃以下。而液氮冷凝法的制冷温度可低达-180℃,能够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文章针对一种三级液氮冷凝的VOCs回收系统流程及装置开展了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经济效益比与处理气量呈弱相关性,而与废气浓度、废气类型密切相关。当浓度从3.8%增加至19.0%时,经济效益比从0.38增长至0.59,年碳减排量从1489 t增加至7484 t。进一步开展了罐区“甲醇+甲叔基丁基醚(MTBE)”、装车台“柴油+汽油+石脑油”以及罐区“柴油+汽油+石脑油”VOCs气体冷凝回收装置工程样机的研制,三者VOCs冷凝液年回收量分别达到69.88,135.41,692.69 m^(3);对应的年碳减排量分别为127,299,1534 t;后两者的年总液氮消耗量大约为2300 t,经济效益比在0.27左右。
- 许浩徐夏凡陈六彪陈六彪王俊杰
- 关键词:VOCS深冷技术碳减排油气回收
- 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31
- 2014年
- 2011年6月—2012年5月,对长荡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逐月调查,并利用生物指数对水质进行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种,其中摇蚊科幼虫10种,水栖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5种,其他类6种;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半折摇蚊(Chironomus semireductus)是现阶段长荡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长荡湖10个监测点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769 ind·m-2,年均生物量为74.89 g·m-2,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生物量较密度空间差异更大,生物量高值主要出现在湖泊四周的监测点,而在湖心开阔水域较低;Wright指数、Goodnight-Whitley指数、BPI指数及Shannon指数表明长荡湖水体处于轻-中度污染状态。
- 蔡永久刘劲松戴小琳许浩薛庆举龚志军
- 关键词:摇蚊幼虫浅水湖泊富营养化
-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生物评价被引量:37
- 2015年
- 于2014年冬季和夏季调查太湖全湖116个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分析其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记录底栖动物55种,隶属3门7纲18目27科52属,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05.5 ind./m2和146.6 g/m2.优势度分析表明,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太湖大螯蜚(Grandidierella aihuens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和拟背尾水虱属一种(Paranthura sp.)是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基于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可将全湖分为3个区:敞水区、水生植被区和富营养区.方差分析表明各湖区间环境因子差异显著.统计分析表明,3个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低,差异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深、总氮、总磷、铵态氮、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碳和沉积物中值粒径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K-优势曲线、物种多样性指数显示,从水生植被区→敞水区→富营养区,营养水平增加,底栖动物多样性逐渐降低,生物量逐渐升高.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许浩蔡永久汤祥明邵克强秦伯强龚志军
- 关键词: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生物多样性
- 城市重污染河道治理不同阶段中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被引量:5
- 2018年
- 为研究城市重污染河道不同治理阶段中水质变化和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特征,于2016—2017年对江苏省宜兴市临溪河进行了工程改善和水生植物恢复两个阶段的治理,并对各阶段治理后河流中的水质及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阶段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N和TP等基本显著降低。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种类、多样性显著提高,轮虫的变化最明显。水生植物恢复后,轮虫优势种由工程治理阶段的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等耐污种转变为了寡污的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同时出现了腔轮虫(Lecane spp.)和鞍甲轮虫(Lepadella spp.)等清洁水体指示种。根据Margalef指数进行评价,水生植物修复后水体更接近寡污水体,这与水生植物能极大提升水体透明度和DO,为浮游动物提供更多生态位有关。因此,虽然重污染河道治理不同阶段均可显著改善水质,但水生植物恢复对提高浮游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构建水生生态系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 许浩白承荣蔡舰漆志飞漆志飞高光
- 关键词:浮游动物
- 大型浅水湖泊太湖霍甫水丝蚓次级生产力的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作为湖泊底栖动物优势种类的霍甫水丝蚓在长江中下游湖泊分布广泛,在湖泊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了解霍甫水丝蚓在大型浅水湖泊中的种群动态规律、生活史和周年生产量等的状况,于2005年1~12月对太湖霍甫水丝蚓进行周年的研究,以期为了解太湖这一优势种类的生产力状况及合理利用这一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2005年太湖霍甫水丝蚓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 274ind./m^2(0~13 800ind./m^2)和4.70g/m2(0~29.15g/m^2),一般均在冬季达到高峰,空间分布上霍甫水丝蚓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太湖北部梅梁湾和竺山湾及西部河口湖区分布较高,而在其它区域的现存量均较低。根据体长频数分布的周年变化特征,推测太湖霍甫水丝蚓约为一年三代,繁殖可能发生在3、7和11月份期间。2005年太湖霍甫水丝蚓年生产量为480.21g·m^(-2)·yr-1,P/B为14.17,与同类研究报道相比属于较高水平。分析表明太湖霍甫水丝蚓的高世代数导致其高P/B系数,而高周年生产量与其所处的营养水平相对较高有关,这对于太湖渔产潜力具有显著意义。
- 龚志军李艳张敏蔡永久薛庆举许浩
- 关键词:次级生产力生活史种群动态太湖
- 温度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氮、磷排泄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在不同温度下,对太湖河蚬进行了室内短期氮、磷释放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不同形态氮、磷的排泄都有重要的影响.总磷(TP)、总氮(TN)、总溶解性氮(TDN)、总溶解性磷(TDP)和正磷酸盐(PO4^3--P)排泄率随温度的升高都显著升高,而亚硝态氮(NO2^--N)排泄率先升高后下降.铵态氮(NH4^+-N)排泄率在5和15℃间变化不显著,温度对硝态氮(NO3^--N)排泄率有影响但不显著.同时实验发现河蚬为排氨动物,NH4^+-N排泄占TN排泄的50.78%~ 100%,TDN排泄占TN排泄的89.14%~ 100%,而NO3^--N、NO2^--N虽都有检出,但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河蚬磷排泄中,TDP占TP比例范围为83.01%~ 100%,PO4^3--P在36.60%~ 96.59%之间,且所占比例都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同时对排泄率与干重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不同氮、磷排泄率(NO3^--N和NO2^--N除外)与温度和干重的关系均符合方程R(X) =aW^b·e^cT+d,决定系数R^2都在0.967以上.
- 薛庆举蔡永久许浩龚志军
- 关键词:太湖河蚬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