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宾华
- 作品数:41 被引量:296H指数:10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用于实验土样处理的一体化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实验土样处理的一体化装置,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土壤破碎装置、土样分筛装置及震荡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土壤破碎装置和土壤分筛装置设置在一起,实现了对实验土样的一体化处理,提高了处理效率。
- 马俊杰赵宾华高蓓王添李占斌王飞超 潘金金 马方铭 曹峻唯
- 基于氢氧同位素的黄土区场次降水水体补给转化关系研究
- 2024年
- 黄土高原地区开展的生态建设措施改变了流域地形并影响了水文过程。为探究影响途径,以黄土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为研究区,针对场次降水,采集降水前、后的坝地、梯田两种地类分层土壤样品、降水样品、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水体中的δD和δ18 O,揭示了黄土沟壑区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降水-土壤水之间的传输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场次降水(20230423)时段内,降水量为70.0 mm,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补给比例分别为27.62%和72.38%;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分传输过程中存在坝地的情况下,降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率增加了31.90%;沿程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蒸发损失为1%~13%,且在地表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过程中,蒸发损失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坝地深层土壤水较梯田更容易受到降水补给;坝地0~60 cm土层土壤水对6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48.11%)小于梯田0~40 cm土层土壤水对40~100 cm土壤水的垂向补给率(55.11%)。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治理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 孙虎赵宾华李占斌李占斌李鹏李鹏李华杰延子轩
- 关键词:氢氧同位素
-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基流变化规律及贡献率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基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黄土高原地区的4个典型流域无定河、窟野河、延河和秃尾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65-2017年无定河、窟野河和延河及1983-2017年秃尾河逐日流量和多站点气象资料,分析9种基流分割方法的适用性和基流变化特征。基于Budyko理论,采用弹性系数法,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基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数字滤波法F4分割结果在稳定性、离散程度和误差方面表现较好,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中最为适用。4个流域年基流深、年径流深和年基流指数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一致性,无定河、窟野河、延河和秃尾河流域多年平均基流指数BFI分别为0.64,0.42,0.28和0.49,年基流深和年径流深均呈显著减小趋势(p<0.01),而年基流指数均为增加趋势。降水、潜在蒸散发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地区典型流域基流变化贡献率范围分别是-56.72%~33.92%,-0.81%~55.16%和10.92%~104.37%。[结论]人类活动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基流演变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张纪元于坤霞李占斌李鹏刘永刚莫淑红赵宾华杨建宏贾路李雪
- 关键词:气候变化贡献率
-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对流域水体转化与传输的作用机制研究
- 自1999年以来,黄土高原相继开展了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草)、淤地坝、坡改梯等生态建设使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监测与研究表明,过去10多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下垫面变化最大的时期。生态建设显著改变...
- 赵宾华
-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 文献传递
- 汉江水源区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有效铜空间分布研究
- 2017年
- 铜元素是作物生长与发育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其又属难降解的重金属元素,可导致环境污染,研究铜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对于汉江流域水源区的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网格法进行野外采样,在汉江中游余姐河小流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共计采样点205个,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试验测定土壤0~60cm的铜元素含量。通过地统计学研究方法以及储量估算公式,对不同土层深度下的土壤有效铜含量进行空间变异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效铜含量呈现降低趋势,3个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效铜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20cm(H1)、20~40cm(H2)和40~60cm(H3)土壤有效铜含量均值分别为1.69、1.27和0.97mg/kg。2.土壤有效铜拟合最优模型在三个土层下均为高斯模型,且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铜空间分布呈现斑块分布格局。3.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单位面积土壤有效铜的含量表现为草地>梯田>农地>林地,分别为0.306g/m^2、0.295g/m^2、0.320g/m^2和0.328g/m^2,研究区0~60cm土壤有效铜储量为130.97kg。
- 杨瑞赵宾华
- 关键词:土壤铜土地利用高斯模型
- 涪江流域日输沙率的时间尺度变化效应
- 2024年
- [目的]解析日输沙率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尺度依赖关系,探索有效的预测方法,以应对由于泥沙输运机制的复杂性和水文过程的非线性所带来的预测挑战。[方法]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与自适应噪声(CEEMDAN)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涪江流域4个水文站点控制区域2013—2018年的日输沙率与5个潜在影响变量(流量、降水量、平均气温、潜在蒸散发量和NDVI)间多时间尺度变异特征,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日输沙率与相关变量相互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日输沙率作出预测。[结果]CEEMDAN方法成功将日输沙率及其潜在影响变量分解为10-11本征模态函数(IMF)和残差项,揭示出日输沙率在3~730天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显著变化。分解后的日输沙率与流量、降水量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增强,而气温、潜在蒸散发量和NDVI主要与长时间尺度的日输沙率显著相关。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日输沙率,模型的预测性能显著,R2值在所有站点均超过0.55。[结论]CEEMDAN方法能够有效揭示输沙率及其影响变量之间的尺度依赖性,为理解河流输沙动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 许垚涛李鹏李鹏赵宾华赵宾华苏利平王立明
- 关键词:水文过程
- 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被引量:11
- 2016年
- 淤地坝系的科学布局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对淤地坝系布局进行评价,可以为流域坝系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将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流域划分为1个主沟坝系单元和14个子坝系单元,选取了大型坝占总比、串联率、库容均衡度、稳定系数、侵蚀模数、洪量模数及保收率7个指标,采用AHP、IAHP、熵权法及组合权重法分别计算了各指标权重,依次对韭园沟坝系布局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流域部分子坝系单元布局不合理,但全流域坝系布局合理;(2)IAHP法和组合权重法在计算权重时更客观,评价结果较为合理;(3)4种方法中,大型占总比权重系数均达到最大,表明骨干坝对坝系布局有决定性影响;(4)当骨干坝控制全流域50%以上,库容均衡度达0~20万m^3/km^2,稳定系数达到1/25~1/20,洪量模数0~10万m^3/km^2,骨干坝串联个数低于2.5座/km时,坝系布局基本合理。
- 王丹李占斌李鹏高海东赵宾华袁水龙
- 关键词:熵权法
- 生态建设下流域基流变化贡献率量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生态建设下流域基流变化贡献率量化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收集时段内流域气象站和水文站的逐日气象水文数据、各种生态建设措施数据和流域面积;计算得到逐年实际径流量、实际基流量、面降水量和面潜在蒸散发,并对以上结果...
- 贾路于坤霞李占斌李鹏徐国策王添赵宾华
-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不同水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9
- 2019年
- 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体间同位素特征及水体转化关系,可以更好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循环特征,为评价区域环境、气候、生态建设和水资源形成机制提供依据.通过野外采集2017年整年生态建设治理条件良好的韭园沟研究区降水、河水及浅层地下水中δD和δ18O日及月平均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水体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组成关系、影响因子及时空变化,结合二端元混合模型揭示了研究区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间转化特征.结果显示:河水氘盈余参数在观测期间内呈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河水δ18O值随着距河源距离的增大而富集,随着高度的递增而降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对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值均影响显著;河水在非汛期表现为降水和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比例分别为46%和54%,在汛期为河水和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比例分别为60%和40%.表明研究区"降水-河水-浅层地下水"间具有良好转化关系,生态建设措施的实施对小流域不同水体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以上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开发保护及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帮助,为建立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水循环模型提供依据.
- 张荷惠子于坤霞李占斌李鹏李鹏赵宾华蒋凯鑫
- 关键词:同位素降水
- 解冻期覆沙黄土坡面能量参数与径流产沙关系被引量:2
- 2021年
- 为探究春季解冻期覆沙黄土坡面能量参数动态响应时空演化过程,在相同放水流量(1 L/min)条件下,采用2个土壤处理(未冻坡面,冻结坡面)和4个覆沙厚度(0,1,2,3 cm)进行室内模拟冷冻和放水冲刷试验,系统分析了径流流速(V)、径流功率(W)、单位径流功率(P)和径流动能(E)在不同土壤处理和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的径流流速随产流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距坡顶距离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径流流速的均值在0.23~0.35,0.18~0.35 m/s变化。径流深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径流流速相反,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的值分别在0.36~1.32,0.46~2.89 mm变化。(2)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径流功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2~0.82,0.29~1.13 N/(m·s)。不同处理下的单位径流功率随产流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的单位径流功率的均值分别在0.047~0.072,0.037~0.072 m/s变化。未冻坡面的径流动能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冻结坡面的径流动能随着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空间上,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的能量参数和距坡顶距离均可用线性函数表示(R^2>0.71)。(3)产流率与径流流速和能量参数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径流流速和单位径流功率可以对未冻坡面和冻结坡面在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的产流过程进行描述。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解冻期的覆沙黄土坡面侵蚀模型提供参考。
- 王伟王伟李鹏李鹏李鹏薛少博杨光
- 关键词:黄土土壤侵蚀放水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