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慧颖

作品数:67 被引量:560H指数:1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农业科学
  • 22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1篇气候
  • 18篇气候变化
  • 12篇玉米
  • 8篇大豆
  • 7篇气象
  • 7篇降水
  • 7篇灌区
  • 7篇河套
  • 7篇河套灌区
  • 6篇生育
  • 5篇气候生产潜力
  • 5篇作物
  • 5篇寒地
  • 4篇生长季
  • 4篇生育期
  • 4篇水稻
  • 4篇西辽
  • 4篇西辽河
  • 4篇降水指数
  • 4篇标准化降水指...

机构

  • 54篇黑龙江省气象...
  • 23篇中国气象局
  • 17篇通辽市气象局
  • 14篇黑龙江省气象
  • 6篇中国水利水电...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学研究院
  • 3篇宁夏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黑龙江省气象...
  • 2篇内蒙古生态与...
  • 2篇通河县气象局
  • 1篇吉林省气象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66篇赵慧颖
  • 23篇李秀芬
  • 17篇朱海霞
  • 17篇王萍
  • 16篇宫丽娟
  • 15篇姜丽霞
  • 8篇田宝星
  • 7篇高永刚
  • 7篇朱海霞
  • 7篇李秀芬
  • 6篇李翀
  • 5篇刘丹
  • 5篇赵放
  • 5篇翟墨
  • 4篇王晾晾
  • 4篇闫平
  • 4篇王秋京
  • 4篇王铭
  • 4篇张远东
  • 4篇曲辉辉

传媒

  • 11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冰川冻土
  • 3篇大豆科学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内蒙古农业科...
  • 2篇气象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1
  • 10篇2020
  • 11篇2019
  • 9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呼伦贝尔沙地45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0
2007年
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对近45年呼伦贝尔沙地气象观测资料和草场沙化、退化面积、植被状况等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总体气候暖干化趋势显著;气温逐年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使流动沙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盖度下降。卫星遥感监测和全国沙漠化普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呼伦贝尔沙地的沙漠化正在扩展,生态环境正在恶化。逐年减少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日数有利于该地区生态的保护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沙化的治理力度,沙地局部植被恢复较快。
赵慧颖
关键词:气候变化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环境演变
呼伦贝尔市生态类型及种群结构的调查
2013年
文章详细总结了呼伦贝尔市生态类型及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包括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类型,内容涉及树木种类、植物种类、主要作物组合、土壤类型、生产力、主要病虫害等,可为农牧林业生产的合理配置和作物、家畜、林木及其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宋卫士杨淑香王彦平赵慧颖
关键词:生态类型种群结构
基于SWAT模型的西辽河流域自然湿地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该研究基于SWAT模型模拟、景观转换分析、地理探测器计算等方法,使用气象观测、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植被指数等数据,以西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划定流域边界,分析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的面积变化和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湖泊和沼泽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多数土地利用类型侵占过沼泽和湖泊,其中耕地侵占的面积最大;1980年以来西辽河流域经历了干-湿-干的变化过程,大部分时间为干生生境;2000—2015年西辽河流域沼泽湿地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平均为0.30,年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平均为257.73 g/(m^2·a),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湖泊面积、沼泽湿地面积和径流深度的变化与降水量和蒸散量的相关关系极显著,NDVI和GPP与生长季积温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自然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因素,降水量是西辽河流域湿地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降水量和蒸散量的协同作用对湖泊、沼泽和径流深度变化的驱动能力q>0.70。该研究可为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于成龙王志春王志春刘丹宫丽娟赵慧颖
关键词:NDVI湿地SWAT西辽河
寒地大豆气候生产潜力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24年
全面掌握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可为进一步挖掘高寒地区大豆生产潜力、实现大豆稳产高产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2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步订正法估算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利用空间插值、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特征,分析辐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黑龙江省大豆光合、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分别为7533、6444和3515 kg·hm^(-2),时间变化上均表现为显著增加趋势,其增幅分别为125.9、182.9和116.1 kg·hm^(-2)·(10 a)-1;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为平原高山地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与1961—1990年相比,1991—2020年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扩大7.1%,低值区缩小5.1%。大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响应明显,气候变暖致使黑龙江省大豆的潜在温度生长期延长。热量资源持续增加,配合相对充足的降水,有效减缓了光能资源下降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负面影响。未来“暖湿型”气候有利于全方位提高黑龙江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
李秀芬吴双赵放朱海霞朱海霞姜丽霞宫丽娟赵慧颖
关键词:高寒地区气候变化响应暖湿气候
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综述被引量:4
2012年
对呼伦湖湿地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几年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趋势的驱动下,有关呼伦湖湿地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从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当前退化现状、湿地水文科学研究成果及与气候变化相互关系的内在机制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1990—2011年以来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一步综述了其研究成果;最后,在现有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继续开展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与气象水文因子关系等3方面的研究目标进行了简述,以期为湿地的监测、预测和气候变化评估等气象业务,湿地的保护、恢复重建、开发利用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技术方法。
王彦平赵慧颖李翀宋卫士
关键词:气候变化
作物春季播种期土壤温湿因子的分析及预测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以改进本地作物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和耕层地温的预报服务及提升农业生产安排决策能力为目的。利用内蒙古河套灌区1980-2011年年春季和作物播种期间气温、降水、风速、地温、土壤相对湿度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 ,在土壤温湿因子诊断分析基础上,建立不同层次逐日土壤温度和逐旬相对湿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套灌区大部地区春播期平均土壤相对湿度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影响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前一旬土壤相对湿度、当旬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河套灌区气温及0 cm、5 cm和10 cm地温变化趋势相同,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影响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建立了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预测模型84个和各层地温预测模型36个,均通过信度检验(P≤0.05);土壤相对湿度模型回代和预报检验准确率分别大于85%和80%,有的甚至超过90%;地温模型回代检验平均误差为1.9-2.3℃,2011、2012年预报检验平均误差为2.1-2.5℃。模型输出结果更能反映当地作物适宜播种期间土壤温湿匹配效果,预报精度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用于干旱地区土壤相对湿度和地温的预报。
王萍李秀芬王秋京纪仰慧季生太赵慧颖
关键词:河套灌区
高寒地区冻土活动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1960—2010年黑龙江省83个气象站的冻土和0 cm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黑龙江省5个典型气候区域最大冻土深度的变化趋势与特征,讨论了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冻土活动层冻结开始于9月,冬季3月冻土深度达到最大值,8月冻土厚度接近于0 cm。全省由北向南,最大冻土深度逐渐变小,冻结开始时间逐渐推迟,融化结束时间逐渐提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退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较小,最大冻土深度较深,90年代后最大冻土深度呈显著减小的趋势。高纬度地区地温低,在同等条件下冻土深度较低纬度地区深。
高峰刘军倪长健高永刚赵慧颖
关键词:冻土活动层
气候因子对东北地区大豆生产的影响效应分析
2024年
为了定量、动态、精细地评估气候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本文选取东北地区1980—2021年182个气象站5月中旬至9月下旬的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及大豆产量数据,基于正交多项式、积分回归原理,以旬为时间尺度,建立了基于气候因子的大豆产量动态评估模型,阐明了气候因子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效应及其贡献。结果表明:大豆营养生长期,旬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东北地区大豆影响的产量变率,旬平均气温对吉林省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为-4.88~12.02 kg·hm^(-2);旬降水量对辽宁省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为-7.51~2.38 kg·hm^(-2);旬日照时数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为-2.60~2.68 kg·hm^(-2)。大豆营养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气温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显著正效应、对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影响为负显著效应,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旬降水量影响为显著负效应,旬日照时数影响均为负效应,黑龙江省旬平均气温对产量的影响幅度最大,为3.67~11.19 kg·hm^(-2)。大豆生殖生长期,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对大豆产量影响变率排序为:旬平均气温对其产量影响变率最大的是黑龙江省,为-11.20~7.11 kg·hm^(-2),旬降水量和旬日照时数对其产量影响变率最大的是辽宁省,分别为-6.66~2.84 kg·hm^(-2)、-2.66~1.49 kg·hm^(-2)。可见,基于正交多项式和积分回归方法,可动态、定量评估气候因子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指导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赵放林伟楠赵春亮何锋孟祥龙初征李秀芬赵慧颖
关键词:大豆生产气候影响积分回归
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近300 a气候资料反演被引量:4
2016年
根据树木年轮宽度反演历史气候资料,是气候变化研究及气候资源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基于安格林和新青林场树木年轮宽度,利用其与临近站点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显著性水平高于0.2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30%的气候重建模型。结果表明:在选定研究因子范围内,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树木年轮宽度受气温影响最大,受日照影响最小;重建方程中,气温类因子重建方程显著性水平较高,日照类因子重建方程显著性水平均较低;日照类因子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普遍低于10%,气温和降水类因子大部分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低于30%;在设定条件范围内,针对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气温、降水和日照分别建立11、9和11个重建方程,可重建1707(1706)—1959年或1866(1865)—1959年资料,大兴安岭北部典型地区的可用气候资料延长至300(或150)a左右。
曲辉辉赵慧颖宫丽娟
关键词:气象资料
自然环境对气象站观测资料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海拉尔测站1961-2007年逐月的气象观测资料,与接近自然环境监测站鄂温克气象站资料,采用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海拉尔探测环境变化过程中一些气象要素资料的变化及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建筑物群直接影响海拉尔站气象观测的要素有气温、地面温度、日照时数、风速等。
王敏芝薛德友赵慧颖李飞宋卫士白贤利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建筑物气候变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