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龙

作品数:59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睡眠
  • 25篇睡眠呼吸
  • 21篇睡眠呼吸暂停
  • 17篇直肠
  • 16篇通气
  • 15篇综合征
  • 15篇结直肠
  • 14篇直肠癌
  • 14篇结直肠癌
  • 14篇肠癌
  • 13篇阻塞性
  • 11篇睡病
  • 11篇阻塞性睡眠
  • 11篇阻塞性睡眠呼...
  • 11篇阻塞性睡眠呼...
  • 11篇发作性
  • 11篇发作性睡病
  • 10篇低通气
  • 9篇睡眠呼吸暂停...
  • 8篇低通气综合征

机构

  • 58篇北京大学
  • 4篇北京大学国际...
  • 3篇北京老年医院
  • 2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滨州医学院附...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第三人...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河北省胸科医...

作者

  • 59篇赵龙
  • 39篇韩芳
  • 35篇李静
  • 34篇董霄松
  • 26篇安培
  • 18篇申占龙
  • 18篇叶颖江
  • 13篇王杉
  • 12篇闫涵
  • 12篇高占成
  • 11篇刘亚男
  • 10篇李清华
  • 7篇张晓喆
  • 7篇王慧玲
  • 6篇周兵
  • 6篇李玉茜
  • 4篇魏翠英
  • 4篇安海燕
  • 4篇高莹卉
  • 4篇许力月

传媒

  • 14篇中华医学杂志
  • 5篇中华结核和呼...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中国睡眠研究...
  • 2篇中华医学会呼...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2014年全...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睡眠研究...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9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直肠癌关键基因突变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基因组突变情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2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825个癌症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20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96.7%(116/120)出现基因突变,突变基因共603种,突变率排在前五位的基因为:TP53(63%),APC(55%),K-Ras(34%),PIK3CA(15%),FBXW7(10%)。TP53和PIK3CA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均有关(均P<0.05);APC基因突变率在T4期患者中明显高于非T4期患者,并且与肝转移有关(均P<0.05);K-Ras基因在N1,NO期患者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N2期患者(P<0.05);FAT4突变在不同结直肠癌发病部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和FBXW7基因突变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均短于无基因突变患者(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中存在多个具有高突变率的关键基因,并且与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相关的基因检测对于结直肠癌诊断.复发转移监测及早期干预有一定指导意义。
赵龙周静赵世栋杨长江叶颖江王杉申占龙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突变预后
ADP核糖基化因子样蛋白8A: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潜在标志物
目的:远处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脏是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重要靶器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键分子,为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发现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北京大学...
杨长江赵龙林易霖叶颖江王杉申占龙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
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并睡眠呼吸紊乱
【目的】总结合并左、右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三衰)的睡眠呼吸紊乱(SD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9年在人民医院就诊的29例"三衰"并睡眠呼吸紊乱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特点,对过度通气试...
闫涵高莹卉王慧玲李静董霄松安培赵龙高占成韩芳
关键词:睡眠呼吸紊乱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无创通气
文献传递
气流、血氧饱和度和胸腹运动在SAHS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气流、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胸腹运动三者结合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疑诊SAHS的受试者,分别于不同时间在睡眠室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D...
闫涵李玉茜刘亚男李静安培赵龙高占成韩芳
文献传递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管理的新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20年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引起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疾病。家庭无创正压通气(PAP)作为绝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其疗效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如何。如何有效地监测及提高依从性也是OSAHS管理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的进展,客观评价及管理患者PAP治疗依从性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本文分别介绍了提高依从性的治疗技术、监测和随访技术及基于新技术的OSAHS患者PAP治疗依从性管理新方向,为提高PAP治疗依从性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探索OSAHS远程管理体系及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李晨阳尚少梅万巧琴董霄松皮梦媛赵龙韩芳
关键词:气道正压通气依从性
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应用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内置于智能型无创呼吸机内的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AED)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患者无创正压通气(CP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8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确诊的SAHS患者28例,其中男26例,女2例;年龄36~79岁,平均(51.9±14.6)岁.分别进行整夜CPAP治疗,同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比较PSG得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和低通气指数(HI)和AED自动评分得出的AHI、AI和HI,分析AED能否有效评价无创呼吸机治疗过程中AHI、AI和H1的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得到的AHI分别为(6.1±5.6)和(7.1±5.3)次/h(P >0.05),AI分别为(5.4±5.4)和(4.6±4.2)次/h(P>0.05),HI分别为(0.77±1.07)和(2.54±1.98)次/h(P <0.05);Spearman相关系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I相关系数为0.698(P <0.01),AI相关系数为0.767(P <0.01),HI相关系数为0.141(P>0.05);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残余AHI指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高级呼吸事件自动探测装置(AED)对于SAHS患者智能型CPAP治疗中AHI和AI的评估相关性较好,但对于HI的监测准确性不佳,使用AED技术评估家庭智能型CPAP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周薇董霄松李静赵龙安培韩芳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多导睡眠监测
Acti-watch结合血氧仪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了解Acti-watch结合血氧仪在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的OSAHS的患者共154例(男:...
李清华董霄松李静安培赵龙张雪丽韩芳王碧英
发作性睡病患者呼吸中枢低氧反应性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探讨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呼吸中枢低氧反应性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的伴猝倒且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DQB1* 0602阳性的113例典型发作性睡病患者(发作性睡病组)和128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HLA-DQB1*0602状态、高CO2反应性[分钟通气量(VE)降低量与CO2分压(PCO2)下降量的比值]和低O2反应性[VE降低量与脉氧饱和度(SpO2)下降率的比值].其中93例嗜睡严重的患者在应用盐酸哌甲酯治疗嗜睡、另20例猝倒严重患者应用盐酸氯咪帕明治疗猝倒后分别重复测定了高CO2和低O2反应性.结果 发作性睡病组对低氧的反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0.135±0.105)比(-0.223±0.136)L·min-1·%SpO2-1,P<0.001].经盐酸哌甲酯治疗的93例患者白天嗜睡显著改善,但治疗前后低氧反应性无明显变化[(-0.151±0.111)比(-0.149±0.105)L·min-1·% SpO2-1,P=0.780];经盐酸氯咪帕明治疗的20例患者猝倒明显改善,但治疗前后低氧反应性亦无明显变化[(-0.114±0.054)比(-0.115±0.065)L·min-1·%SpO2-1,P=0.949].结论 发作性睡病患者呼吸中枢低氧反应性的降低与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
张晓喆董霄松李静韩芳闫涵安培赵龙高占成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缺氧嗜睡
POLE/POLD1突变对结直肠癌预后及免疫治疗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4年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的DNA聚合酶ε(POLE)和DNA聚合酶δ1(POLD1)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索两者对CRC预后及免疫治疗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的数据集,利用c BioPortal工具对所有癌症中的POLE/POLD1的改变及其预后进行分析,利用MSIsensor、MANTIS两种评分系统对POLE/POLD1野生型和突变型的CR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CRC的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免疫检查点表达与POLE/POLD1突变之间相关性。[结果]在CRC中POLE/POLD1基因的改变频率为6%,且均以错义突变为主。在泛癌中POLE的突变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0.001)、无病生存期(P<0.001)及疾病特异性生存期(P=0.017 8)均显著延长。POLE/POLD1突变型CRC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占比相比较于野生型患者显著提高(P<0.001),且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CD274、HAVCR2、PDCD1、CTLA4、LAG3、TIGIT和PDCD1LG2的表达均显著上升。CRC中POLE和POLD1基因表达均与肿瘤突变负荷显著相关。此外,CRC中POLE/POLD1突变还与CD8^(+)T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相关。[结论]POLE/POLD1基因的改变在CRC中较为常见,在泛癌中POLD1突变与患者预后相关。POLE/POLD1基因突变后可能造成微卫星不稳定性增高、免疫检查点的表达上调和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增加,其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赵龙杨长江叶颖江申占龙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生物信息学免疫治疗
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并睡眠呼吸紊乱
高莹卉王慧玲李静董霄松安培赵龙高占成韩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