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庆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盆地
  • 9篇延长组
  • 9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储层
  • 4篇延长组长
  • 3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低渗透储层
  • 3篇地层
  • 3篇孔隙
  • 3篇高分辨率
  • 3篇高分辨率层序
  • 3篇高分辨率层序...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2篇岩相
  • 2篇岩性
  • 2篇岩性油藏
  • 2篇油藏
  • 2篇油层

机构

  • 9篇西北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
  • 4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作者

  • 14篇郑庆华
  • 5篇柳益群
  • 4篇冯胜斌
  • 4篇牛小兵
  • 2篇张居增
  • 2篇梁晓伟
  • 2篇郝炳英
  • 2篇刘飞
  • 1篇尤源
  • 1篇李卫成
  • 1篇王成玉
  • 1篇焦滔
  • 1篇李寿武
  • 1篇潘增耀
  • 1篇朱筱敏
  • 1篇马文忠
  • 1篇马红星
  • 1篇朱静明
  • 1篇朱世发
  • 1篇甄静

传媒

  • 2篇沉积学报
  • 2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柴窝堡盆地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但目前只有1989年完钻的柴参1井(地)具有工业油气流,其中中二叠统的芦草沟组是其主要产油气层位。本文首次对位于该区中部的柴参1井(地)、柴参1侧1井和达1井的中二...
郑庆华
关键词:盆地层序地层储层非均质性油气勘探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其意义探讨被引量:7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具相对高孔低渗特征,孔隙类型复杂,常规的测试技术无法识别和表征储集空间特征。通过对长7致密油储层的核磁共振测试和研究,表明盆地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宽,储层中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隙类型均发育,且孔径分布范围、孔隙类型和主体孔隙类型受储层致密程度的控制作用明显;长7致密油储层大孔隙至纳米孔孔隙均含油,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长7致密油储层微孔、纳米孔孔隙类型的识别及其含油的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冯胜斌牛小兵刘飞张居增郝炳英郑庆华甄静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孔隙特征核磁共振技术
应用粒度成因单元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被引量:3
2008年
在Goodwin和Anderson于1985提出的PAC假说基础上,针对目前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较为混乱的状况,将基准面旋回赋予了自旋回和异旋回的涵义,探索性地提出了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建立了该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粒度成因单元以及和体系域相似的5个层段。
郑庆华柳益群张海军李寿武朱静明马红星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姬塬油田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小层砂体预测
2010年
为了在姬塬油田G55区块滚动勘探开发阶段更高效地进行小层砂体展布预测,探索性地提出一种在单砂层上预测小层砂体的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长21^2层划分为半个短期基准面旋回,3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长21^2-1、长21^2-2和长21^2-3通过3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内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预测出该区长21^2小层砂体展布及沉积微相,证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指导该区的产能建设。
潘增耀郑庆华焦滔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滚动勘探开发
储层等水动力定位方法预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岩性油藏
2011年
为了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和长9岩性油藏分布进行预测,在明确主要烃源岩基础上,限定了油藏有利区和油藏富集区的概念,认为岩性油藏成藏具有优先定位优势储层特征,首次探索性地提出了一种利用同一砂带上已知油藏富集区预测未知油藏富集区的等水动力油藏定位方法。该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藏富集区预测中较为实用。并能对出水井情况进行预测。
郑庆华冯胜斌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储层由三角洲—湖泊沉积形成,其岩性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岩屑含量整体较高。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02%,平均渗透率为0.37 mD,属典型的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孔及粒内溶孔,孔隙结构以细—小孔微细喉型为主,分选与连通性较差。纵向上,长4+51小层储层物性好于长4+52小层;平面上,西南部储层物性整体优于东北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致密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成岩作用。致密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作用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基础,成岩作用则是形成致密储层的关键因素,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有利储层多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中,特别是主砂体中心部位储层物性最好。
李盼盼朱筱敏朱世发梁晓伟牛小兵郑庆华
关键词:储层特征储层物性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长7黑色岩系成因及生烃研究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t(?)大型内陆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形成了长7组半深湖-深湖环境下以陆源碎屑成因占(?)导的“泥岩、油页岩和粉砂岩、粉细砂岩等”黑色岩系。长7组中的长73黑色岩系厚度...
郑庆华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被引量:13
2015年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长4+5致密油层储量潜力巨大,但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较为薄弱,相对高孔高渗储层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不清,严重制约着该区长4+5的勘探开发进程。通过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显微荧光、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高压压汞和常规物性等测试方法,对华庆地区的长4+5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相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铁方解石、石英及高岭石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低孔特低渗的根本原因;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和早期油的充注有效保护了储层孔隙,抑制了机械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有利于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形成。主要划分出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相、机械压实相、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和碳酸盐胶结相4类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膜胶结—长石溶蚀相为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一般面孔率大于6.0%,孔隙度大于16.0%,渗透率大于1.30×10^(-3)μm^2,主要分布在半深湖线附近且位于主砂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滑塌浊积水道微相砂体中部。综合研究表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相对高孔高渗储层的分布。
郑庆华柳益群
关键词:致密储层成岩作用成岩相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油层长水平段轨迹设计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密油层长水平段轨迹设计方法,针对致密油长水平段的特定地质特征,轨迹设计方法合理,可保证较大的砂层钻遇率和油层钻率;用本发明指导的20口水平井,砂层钻遇率均达到90%以上,油层钻遇率80%以上,且均试出了1...
郝炳英牛小兵叶博张居增李卫成梁晓伟郑庆华马文忠
文献传递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与油源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被引量:54
2013年
明确低渗透储层孔隙分布及不同尺度孔隙中石油微观赋存状态是认识致密油特征的关键。应用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研究,发现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纳米孔隙,具大孔、中孔、小孔、微孔及纳米孔多尺度孔隙发育特征。通过对近源与远源油藏储层多尺度孔隙中石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分析,明确了近源油藏储层具从大孔到纳米孔隙连续性赋存石油特征,且微孔至纳米孔隙含油饱满;远源油藏储层石油有选择性地赋存在大至中孔隙中,纳米孔隙不含油。延长组7段(长7)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压力,控制石油在具多尺度孔隙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差异性赋存,这为认识盆地致密油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指出长7烃源岩分布区的长8油层组上部、长7油层组和长6油层组下部致密砂岩是今后致密油研究和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牛小兵冯胜斌刘飞王成玉郑庆华杨孝尤源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低渗透储层鄂尔多斯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