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曼

作品数:18 被引量:262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0篇土壤
  • 6篇植被
  • 6篇光谱
  • 5篇植被恢复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小波
  • 5篇黄土丘陵
  • 4篇丘陵区
  • 4篇黄土丘陵区
  • 3篇一阶导数
  • 3篇一阶导数光谱
  • 3篇有机质
  • 3篇玉米
  • 3篇植被恢复过程
  • 3篇数值积分
  • 3篇土壤有机质
  • 3篇去噪
  • 3篇夏玉米
  • 3篇小波去噪
  • 3篇积分

机构

  • 18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8篇郭曼
  • 10篇常庆瑞
  • 8篇安韶山
  • 6篇郑粉莉
  • 6篇刘雨
  • 6篇邢东兴
  • 6篇刘炜
  • 6篇员永生
  • 2篇安娟
  • 2篇和文祥
  • 1篇杨云贵
  • 1篇李壁成
  • 1篇杨建国
  • 1篇王彬
  • 1篇白文娟
  • 1篇吕春华
  • 1篇张连民
  • 1篇曹晓瑞

传媒

  • 4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红外与毫米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发生特性与系统分类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下土壤的发生特性及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土壤保持有完整的发生层次,有明显的A层、过渡层(AB)、淀积层(B)与母质层(C);土壤颜色、结构和养分在剖面层次上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最高可达到31.5g kg-1;土壤碳酸钙有明显的淋溶淀积,在剖面中下部形成淀积层;颗粒组成以0.05-0.01mm粒级的细砂粒为主,其次为<0.002mm的粘粒;土体矿质全量中,S iO2占绝对优势,A l2O3次之,化学元素的含量顺序依次为S i A l>Ca>Fe>K≈Mg>Ti>Mn。土壤发育处于物理风化为主阶段,化学风化较为微弱,矿质元素的移动不明显。供试土壤共分属2个土纲,2个亚纲,3个土类和3个亚类,其中YW-2、4属于钙积暗厚干润均腐土,YW-3、5属于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YW-6属于钙积暗沃干润雏形土。
安韶山郭曼杨建国常庆瑞
关键词:土壤发生特性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57
2010年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郭曼郑粉莉和文祥安韶山刘雨安娟
关键词: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关中地区不同营养状况冬小麦光谱特性初探被引量:3
2006年
通过田间试验、室内分析测试,系统研究不同N、P水平冬小麦叶片的反射率、叶绿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施氮增加冬小麦叶片叶绿素作用明显,磷肥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②在可见光波段,随施氮量增加反射率下降,在近红外波段则相反。不同施磷水平下反射率差异不明显;③N4营养条件下可见光波段反射率拔节期<灌浆期<抽穗期,P2营养条件下可见光波段反射率灌浆期<拔节期<抽穗期;④叶绿素含量与反射率之间在施用氮肥时显著相关,在施用磷肥时其相关不显著。
郭曼常庆瑞张连民杨云贵
关键词:光谱反射率叶绿素含量营养状况生育期
黄土丘陵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被引量:14
2009年
采用野外定点采样与室内土壤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2,5,12,24,35,55,75 a)及当年农地(对照)的8个样地,研究该区土壤种子库萌发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样地土壤中可萌发的种子的平均数量为3542.5粒/m2,可萌发种子以双子叶植物为主,约占萌发总数的90%。0-5 cm土层可萌发种子数量变化于166.7-9100.0粒/m2;5-10 cm土层变化于133.38-2120.02粒/m2。土壤中可萌发种子数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土壤中可萌发的种子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近似单峰型,双子叶植物峰值主要出现在第4-6周,而单子叶植物萌发高峰在5-6周。表明在环境,气候等条件适宜时,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可萌发的土壤中的种子可形成萌发高峰。
郭曼郑粉莉安韶山刘雨白文娟
关键词: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
不同氮营养水平与夏玉米光谱特性关系初报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揭示关中地区夏玉米叶面光谱特性与施氮量间的相关性,探索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片含氮量与叶绿素等生化指标及其光谱反射率特征。【方法】在田间设置不同施氮水平(纯氮施用量分为0,120和240kg/hm2)的试验小区,分别于喇叭期、抽穗期、吐丝期和乳熟期,采用FieldSpec光谱仪于室内标准光源下测定夏玉米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采用H2SO4-H2O2消煮,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叶片氮含量,采用叶绿素仪测定穗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夏玉米叶片含氮量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作物施氮水平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含氮量有直接影响;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叶面的反射波谱曲线趋势大致相同,均明显在绿波段(550 nm左右)有1个反射峰,在近红外波段(760-1 070 nm)有1个较高的反射率平台,在近红外波段(760-1 070 nm)处的反射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可见光波段(400-760 nm)处的反射率则正好相反;在可见光波段,不同生长期玉米的叶面光谱反射率表现为乳熟期〉抽雄期〉喇叭口期〉吐丝期,而在近红外波段其光谱反射率表现为乳熟期〉喇叭口期〉抽雄期〉吐丝期;在可见光(400-760 nm)波段处,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叶片的反射率与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而在近红外(760-1070 nm)波段处,除抽雄期外,其余生育期叶片的反射率与叶片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为显著;高光谱遥感监测显示,关中地区夏玉米氮素营养水平的敏感时期分别是喇叭口期、吐丝期及乳熟期,敏感波段为可见光波段的500-720 nm和近红外区的760-1 070 nm。【结论】夏玉米的氮营养水平与叶面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监测关中地区夏玉米的营养状况是可行的�
郭曼常庆瑞曹晓瑞
关键词:夏玉米氮营养叶绿素含量光谱反射率光谱特征
不同尺度的微分窗口下土壤有机质的一阶导数光谱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使用高光谱仪ASD Field Spec在波长范围400~1000 nm内采集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土壤反射光谱数据并作对数变换处理;之后在不同尺度的微分窗口下求取其一阶导数(一阶导数光谱)并进行小波阈值去噪;从一阶导数光谱中提取特征参数表征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微分窗口尺度w=1~5时,土壤一阶导数光谱中含有大量噪声,对一阶导数光谱曲线形态和有机质吸收特征的识别造成严重干扰;微分窗口尺度w=6~15时,土壤一阶导数光谱中的噪声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但仍无法准确判别有机质的吸收特征;微分窗口尺度w=16~30时,土壤一阶导数光谱中的噪声被有效去除,其中当w=19时,从一阶导数光谱中提取的特征参数MD1s 9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03.MD1s 9能够较为准确地指示有机质含量变化,而且运算简单,易于实现,为在精准农业中采用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土壤有机质提供了新的途径.
刘炜常庆瑞郭曼邢东兴员永生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一阶导数光谱小波去噪特征提取
土壤导数光谱小波去噪与有机质吸收特征提取被引量:18
2011年
使用高光谱仪ASDFieldSpec在波长范围400~1000nm内,采集有机质含量水平不同的土壤反射光谱数据,之后求取一阶导数(一阶导数光谱)并进行小波去噪;通过数值积分计算、相关分析,从去噪后的一阶导数光谱中提取吸收面积表征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显示:(1)土壤一阶导数光谱中含有大量噪声,致使光谱曲线轮廓和有机质的吸收特征难以识别。(2)当小波分解层数J=3时,小波去噪在平滑土壤一阶导数光谱曲线的同时,较好的保持了曲线上多个敏感波段的光谱响应特征。(3)从去噪后的一阶导数光谱中提取的吸收面积S(538,586)与有机质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8763,较好的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用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测算。
刘炜常庆瑞郭曼邢东兴员永生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数值积分特征提取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微生物量碳动态变化被引量:19
2010年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宁夏固原地区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表现为0-5cm土层>5-10cm土层>10-20cm土层,且在不同土层之间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SOC和SMBC在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亦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土壤剖面各土层SOC和SMBC皆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总呈上升趋势,且与恢复年限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表层土壤(0-5cm)SOC和SMBC年增长率分别为4.81%和6.96%,增加幅度较大;植被恢复23~75a期间,表层土壤SOC和SMBC的年增长率均为0.25%,增加趋势减缓。土壤剖面各土层微生物熵(SMQ)变化于2.113~4.375。土壤有机碳周转速率在恢复前期(0~12a)较快,恢复后期(12~75a)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积累与转化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SOC和SMBC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0~23a期间,与对照农地相比,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加了85.23%,增加速率较快;而在植被恢复23~75a期间,有机碳密度仅增加了6.60%,增幅减缓。表明植被自然恢复有助于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促进土壤碳固定。
郭曼郑粉莉安韶山刘雨安娟
关键词:植被自然恢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微生物量碳黄土丘陵区
夏玉米可见/近红外光小波主成分提取与氮素含量神经网络检测被引量:14
2011年
使用高光谱仪ASD Field Spec于吐丝期采集不同氮素处理的夏玉米叶片光谱,并进行对数变换处理;通过对"绿峰"(450~680nm)和"近红外反射平台"(760~1000nm)谱段光谱数据进行多尺度小波分解,获取第二层离散近似小波系数向量;采用主成分分析,从第二层离散近似小波系数向量中提取特征作为输入参数,建立对叶片氮素含量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对数变换显著地增强了"绿峰"和"近红外反射平台"谱段夏玉米叶片光谱对不同氮素处理的响应差异;从第二层离散近似小波系数向量中提取的小波主成分能够反映夏玉米叶片光谱在不同氮素处理下的整体变化趋势;以小波主成分作为输入参数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夏玉米叶片氮素含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推广能力.
刘炜常庆瑞郭曼邢东兴员永生
关键词:夏玉米小波系数低通滤波器主成分分析
燕沟流域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被引量:9
2007年
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酶活性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当年对照农地相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5%~184.6%、5.7%~157.4%、89.6%~566%、32.9%~331.2%和0.18%~184.8%。表层土壤有机碳和脲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8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8~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表层土壤全氮、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16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16~29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植被恢复29a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相关性不明显。
刘雨郑粉莉安韶山郭曼
关键词:植被恢复退耕地土壤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