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丹

作品数:65 被引量:193H指数:9
供职机构:沈阳化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2篇化学工程
  • 1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理学
  • 9篇机械工程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疲劳寿命预测
  • 11篇不锈
  • 11篇不锈钢
  • 10篇有限元
  • 9篇非比例
  • 8篇静态混合器
  • 8篇换热
  • 6篇应力
  • 6篇换热器
  • 6篇非比例载荷
  • 6篇传热
  • 5篇动态应变时效
  • 5篇应变时效
  • 5篇有限元分析
  • 5篇时效
  • 5篇纵向涡
  • 5篇纵向涡发生器
  • 5篇涡发生器
  • 4篇压力容器
  • 4篇应力分析

机构

  • 47篇沈阳化工大学
  • 13篇天津大学
  • 9篇沈阳化工学院
  • 6篇湖南理工学院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65篇金丹
  • 16篇吴剑华
  • 14篇王宗勇
  • 12篇龚斌
  • 11篇田大将
  • 11篇李江华
  • 11篇张春梅
  • 9篇林伟
  • 9篇谭晶莹
  • 8篇陈旭
  • 5篇张丽
  • 5篇李雅侠
  • 5篇王巍
  • 5篇孙丹
  • 5篇郭瓦力
  • 3篇禹言芳
  • 3篇付海玲
  • 2篇李志安
  • 2篇孟辉波
  • 2篇孙然

传媒

  • 6篇机械强度
  • 3篇沈阳化工大学...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2篇材料研究学报
  • 2篇应用力学学报
  • 2篇沈阳化工学院...
  • 1篇流体机械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压力容器
  • 1篇实验力学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化工进展
  • 1篇力学进展
  • 1篇工程力学
  • 1篇中国表面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16L不锈钢单轴疲劳动态应变的时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进行了316L不锈钢在600℃不同应变条件下的单轴低周疲劳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在三个应变范围下均表现出了动态应变时效(DSA)现象,采用"应力跌幅"的概念比较了不同应变范围的锯齿屈服程度,通过可动位错与扩散的溶质原子间不同形式的交互作用分析了此现象,讨论了最大应力跌幅的循环硬化及循环软化的相关性。DSA现象有明显的循环周次相关性,循环初期DSA现象明显,随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但是在失效前DSA现象再次出现,气团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不同循环周次下DSA现象的差异。在低应变范围DSA现象仅表现出了A型锯齿波,在高应变范围不同周次及同一周次的不同阶段波型表现为A、B、A+B、C及B+C型。最后,采用SEM分析了疲劳断口的裂纹源区和扩展区。
金丹李江华田大将
关键词:锯齿波
SK型静态混合器流体湍流时传热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为了获得SK型静态混合器的传热性能,将不可压缩流体在静态混合器中的螺旋形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和旋转运动,依据普兰特-台劳模型运用传热学的理论分别求解两种运动湍流情况下的传热效率,进行叠加后得到SK型静态混合器湍流时努塞尔特准数理论计算式,再考虑到推导过程中的各种近似而用修正系数加以修正。以水为实验介质对SK型静态混合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测量,在一定的雷诺准数和普兰特准数范围内测得努塞尔特准数理论计算式的修正系数。
龚斌吴剑华王宗勇张春梅金丹
关键词:静态混合器湍流传热
高温多轴载荷下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2013年
针对Mod.9Cr-1Mo铁素体钢进行550℃下多轴低周疲劳试验,定义主应变比用以考虑不同的比例程度对多轴疲劳寿命的影响.针对各路径和各幅值下的循环软化特性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路径对循环软化特性的影响大于应变幅值对循环软化特性的影响,其软化程度随扭转载荷所占比例增加而增加.采用最大正应变方法、最大剪应变方法和von Mises等效应变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最大正应变方法针对扭转路径得到的预测结果偏于安全;最大剪应变方法预测扭转路径较好,但对于单轴路径给出的预测结果过于不安全;等效应变法得到的预测结果偏于保守.
金丹王昭春田大将钟瑜
关键词:MOD9CR-1MO钢疲劳寿命预测
混合器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研究混合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对进一步研究混合器内的流型、混合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用于描述停留时间分布(RTD)的统计特征参量,根据测试原理及示踪剂输入方式等对停留时间的实验方法进行分类介绍。着重回顾了化学反应工程方法中RTD模型的发展,对有关RTD流场模拟中的常用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统计学方法在RTD中的应用加以描述。最后展望了对上述方法在停留时间分布中的进一步应用。
金丹付海玲吴剑华孙丹
关键词:流场模拟
SK静态混合器内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脉冲示踪法对SK静态混合器内停留时间进行了实验测试,设计混合正交实验并且采用极差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平均停留时间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流速、管径、截面、旋片排列方式;影响方差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管径、截面、流速、旋片排列方式。从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出,在相同流速和直径下,沿着轴线方向,静态混合器内流动趋于活塞流。采用幂函数形式对混合元件数、管径及流速等对平均停留时间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针对Di=40 mm的静态混合器对此幂函数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平均误差为12%。在较低流速下,由于"壁流"的影响靠近混合器入口处方差值偏大。总的来说,方差分析结果与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金丹付海玲吴剑华孙丹
关键词:静态混合器流速幂函数
边界条件对SK型静态混合器层流流场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以SK型静态混合器为研究对象,针对入口流速按平均速度均匀分布和按实际速度抛物线分布两种边界条件,运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层流状态下管内速度分布进行对比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边界条件对混合器入口半个混合元件内的流体速度分布有较大影响,最大相对偏差可达67.7%,而对半个混合元件以后的流体速度分布影响不大,最大相对偏差仅为7.37%,对径向速度影响要大于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
黄娜吴剑华张春梅金丹
关键词:静态混合器数值模拟层流
一种压电叠堆式踩踏发电装置
一种压电叠堆式踩踏发电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盖板、下泡沫层、左右支撑块、预压橡胶、上泡沫层、压电叠堆、底座;下泡沫层(7)置入底座(1)中,左右支撑块(2)设置底座(1)两旁,压电叠堆(6)置于上部,下泡沫层(7)对其进行...
宋海龙汪勇张馨予金丹
文献传递
多流道螺旋静态混合器
多流道螺旋静态混合器,涉及一种流体混合器,包括管体、螺旋流道板、心轴以及扰流棒,其中螺旋流道板(1)和螺旋流道板(2)旋向相反,螺旋流道板的内侧以焊接方式在周向和轴向方向与心轴(3)相互定位,螺旋流道板的外侧与管体(5)...
王宗勇吴剑华龚斌张春梅金丹
文献传递
022Cr17Ni12Mo2不锈钢缺口试样的疲劳寿命预测被引量:6
2015年
对022Cr17Ni12Mo2不锈钢光滑和缺口试样进行了拉伸试验及应力控制的低周疲劳试验,并采用Neuber律、Peterson方法和基于试验结果计算的疲劳缺口系数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结果表明:022Cr17Ni12Mo2不锈钢具有明显的缺口效应和良好的塑性,缺口效应在低应力水平下更为明显;在不同应力水平下不锈钢均表现出了循环硬化现象,且随着应力幅值的增加其循环硬化更为明显;Neuber律和Peterson方法得到的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均偏于保守,基于试验结果的疲劳寿命预测结果更准确。
吴启舟李江华缑之飞金丹
关键词:低周疲劳疲劳寿命预测
316L不锈钢非比例循环硬化特性的数值模拟
2024年
在等效应变范围为0.7%条件下,对316L不锈钢进行室温应变控制拉-扭疲劳试验,研究了比例应变路径(单轴路径和比例路径)和非比例应变路径(十字路径和圆路径)下的循环硬化特性;采用AF-OW随动硬化模型结合Chaboche各向同性硬化准则以及将非比例度嵌入到各向同性硬化准则中的改进模型对各路径下的循环特性进行模拟,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316L不锈钢在各路径下的循环初期均产生了循环硬化现象,在单轴、比例、十字和圆路径下的硬化率分别为5.2%,4.5%,38.2%,44.6%,在非比例应变路径下,该钢产生明显的附加强化;AF-OW模型结合各向同性硬化准则可以准确地模拟单轴和比例路径下的循环硬化特性,但对十字和圆路径下的模拟效果较差,模拟得到的正应力-正应变滞回环与试验结果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均大于20%;改进模型可以准确地描述十字和圆路径下的循环硬化特性,正应力-正应变滞回环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3%和3.2%,最大等效峰值应力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9%和1.2%。
金丹郭超越孙梦莹刘壮李卓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