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妇产科用检查座椅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妇产科用检查座椅,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杆,四个所述支杆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坐板,所述坐板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靠背,所述坐板的上端面左侧通过铰轴活动连接有抬升板,位...
- 陆伟杨阳陈科伟周徐慧王建军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的营养状况调查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营养状况变化。方法选取48例完成2次正规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A)和人体测量及血生化检查结果的调查,采用SGA法评估不同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48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营养良好(A组)19例(37.3%),轻中度营养不良(B组)23例(45.1%),重度营养不良(C组)9例(17.6%)。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通过简洁、有效、快速的SGA法可早期发现并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
- 陆伟陆瑛瑛刘胜兰李怀芳童晓文
- 关键词:化疗营养支持
- 不同方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特点与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科收治的28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8组:腹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组2例,宫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组2例,阴式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组2例,子宫动脉栓塞+清宫术组11例,子宫动脉栓塞+宫腔镜下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组1例,清宫术组5例,单纯药物治疗组2例,经腹子宫瘢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组3例,并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总结。结果:手术均取得较好疗效,无一例患者因难治性大出血切除子宫。结论:单纯药物治疗、清宫术、宫腔镜手术治疗CSP存在大出血风险,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联合UAE可降低发生大出血的风险,腹腔镜手术、经腹手术、阴式手术治疗CSP疗效确定,且阴式手术费用相对较低。
- 陆伟陈汝君李怀芳童晓文
- 关键词:瘢痕妊娠子宫动脉栓塞刮宫术腹腔镜宫腔镜
- 4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化疗期的营养状况调查
- 陆伟
- 子宫肌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临床资料可靠及完整的子宫肌瘤病例250例进行病例对照回顾性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分析方法。结果:子宫肌瘤病例年龄多集中在41~50岁之间,上海城镇居民较外地来沪人口罹患子宫肌瘤的风险要高,超重、多次行人工流产、合并妇科炎症者明显增加子宫肌瘤发生的危险性。卵巢囊肿、年龄、人工流产次数>2次、附件炎可能是子宫肌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肌瘤发病具有年龄集中趋势,多次人工流产、合并附件炎及卵巢囊肿的患者其罹患子宫肌瘤风险较高。
- 陆伟樊伯珍李怀芳童晓文
- 关键词:子宫肌瘤影响因素妇科炎症
- 妊娠晚期孕妇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菌致胎死宫内2例报告并文献回顾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分析围生期孕妇感染产单核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愈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方法选取2017年4月—5月2例确诊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的产前发热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情况及母婴结局等,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围生期孕妇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2例孕妇均诊断为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合并菌血症,出现胎死宫内现象,娩出无生机儿。结论李斯特菌很容易感染免疫力相对低下的孕产妇,并通过垂直传播引起宫内感染,易致不良妊娠结局。应提高对妊娠期妇女感染李斯特菌病的警惕性,以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围生儿生存结局。
- 欧阳一芹曹志娟陆伟谢磊宋思蕊郭飒
- 关键词:孕妇菌血症胎死宫内
- 一种多功能妇产科用紧急助产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妇产科用紧急助产装置。多功能妇产科用紧急助产装置,包括:护理床;两个内腔,两个所述内腔均开设在所述护理床上;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内腔的顶部内部与底部内壁上,两个所述转轴的顶...
- 杨阳陈科伟陆伟周徐慧王建军
- 文献传递
- Avaulta盆底修复系统治疗盆腔脏器脱垂66例临床分析及经阴道植入网片的安全性再探讨
- 目的 探讨应用Avaulta盆底修复系统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le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经阴道植入网片的安全性再探讨.方法 选择 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
- 陈汝君陆伟李怀芳童晓文
- 盆底修复系统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疗效分析和安全性探讨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应用盆底修复系统(Avaulta系统)治疗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3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因POP需行手术治疗的66例患者,并应用Avaulta系统对患者行盆底重建手术。完善术前准备,记录患者围术期评价指标;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对比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盆腔脏器脱垂定量(POP-Q)分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盆底功能影响量表(PFIQ-7)和盆腔脏器脱垂生活质量量表(P-QOL)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纳入患者年龄为(64.36±9.20)岁,体重为(60.72±8.78)kg,身高为(157.67±4.87)cm;术前POP-Q分期为Ⅱ期6例、Ⅲ期46例和Ⅳ期14例;行前盆腔盆底重建手术59例,行后盆腔盆底重建手术5例,行全盆腔盆底重建手术2例;术中联合行经阴道和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6例,行宫颈切除术3例。术后6周失访2例,术后3个月失访6例,术后6个月失访7例,完成随访患者5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51.79±29.58)min,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次日,患者外周血血红蛋白值、血尿发生率、ALT和AST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于术后3 d拔除导尿管,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予重置导尿管2周后拔除;术后6周,1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予甲硝唑栓抗感染治疗。术后患者疼痛总发生率为17.19%(11/64),多数可自行缓解。术后6个月,5例患者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症状较轻,未予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4例患者出现便秘,予口服缓泻剂、开塞露通便后症状缓解。术后6周,患者POP-Q分期均<Ⅱ期,2例为Ⅰ期,治疗有效率为100.00%(64/64);术后3个月,1例患者POP-Q分期为Ⅱ期,5例为Ⅰ期,治疗有效率为98.33%(59/60);术后6个月,1例患者POP-Q分期为Ⅱ期,6例为Ⅰ期,有效率为98.31%(58/59);术后多数患者盆底解剖形态较术前显著恢�
- 陈汝君陆伟李怀芳童晓文
- 关键词:骨盆底盆腔脏器脱垂妇科外科手术网片
- 全盆底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54例分析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估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4例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悬吊术,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同时行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根据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根据POP-Q分度法,54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随访平均2年,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新型微创手术。
- 杨立真陆伟
-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全盆底悬吊术盆底重建新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