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一尘

作品数:26 被引量:147H指数:8
供职机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腹腔
  • 10篇腹腔镜
  • 8篇手术
  • 7篇切除
  • 7篇切除术
  • 6篇外科
  • 5篇术后
  • 5篇静脉
  • 5篇并发
  • 4篇血管
  • 4篇外科手术
  • 4篇并发症
  • 4篇肠癌
  • 3篇胆囊
  • 3篇胆囊切除
  • 3篇胆囊切除术
  • 3篇血管新生
  • 3篇血栓
  • 3篇血栓形成
  • 3篇肢体

机构

  • 14篇淮安市第二人...
  • 8篇徐州医学院附...
  • 4篇徐州医学院
  • 3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淮安市楚州区...

作者

  • 26篇陈一尘
  • 8篇张喜成
  • 7篇赵登秋
  • 4篇王明考
  • 3篇何延政
  • 3篇平洪
  • 3篇张喜成
  • 3篇刘勇
  • 3篇张晓雨
  • 3篇李跃武
  • 3篇杨金云
  • 2篇姜宝飞
  • 2篇姚立彬
  • 2篇左洪生
  • 2篇毛盛名
  • 2篇田鹏
  • 2篇庄海文
  • 1篇陆玉琴
  • 1篇姜宝飞
  • 1篇蒋厚文

传媒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肠癌组织中整合素α3的表达与侵袭转移性的关系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α3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手术切除病理学诊断的结肠癌标本80例(男47例,女33例)及淋巴结60枚,淋巴结转移灶40枚和未转移淋巴结20枚.非肿瘤结肠黏膜组织12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整合素α3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α3亚单位整合素的染色特征发生明显改变,表达程度明显弱于邻近非肿瘤结肠黏膜组和未转移淋巴结(52/80vs12/12,24/40vs18/20,P<0.05).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但随肿瘤Dukes分期增加及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其表达逐渐减弱.此外,在发现有淋巴结转移与肝转移病例中,其原发灶整合素α3表达弱于无淋巴结转移与无肝转移病例(25/49vs27/31,1/16vs51/64,P<0.05).结论:整合素α3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程度和病期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姚立彬赵金鹏陈一尘杨松林苑海刚
关键词:整合素Α3结肠癌整合素免疫组织化学
点状切口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被引量:10
2006年
为探讨点状切口筋膜下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笔者对28例(30条肢体)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先常规膝上段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患肢驱血后在溃疡后内侧作点状切口,以神经剥离子作筋膜下离断穿通支静脉,再作点状切口抽剥患肢曲张静脉。术后全组患肢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溃疡均在术后8~35d(平均17.8d)愈合。提示点状切口穿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简便安全,疗效可靠,手术时间短,值得推广。
张喜成田鹏陈一尘赵登秋
关键词:下肢
补肾生血胶囊动员骨髓内皮祖细胞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的研究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胶囊对缺血后肢大鼠外周循环中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数量的变化及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喂食补肾生血胶囊,1周后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药物组大鼠外周血培养的EP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1),缺血组织VEGF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补肾生血胶囊通过动员骨髓EPC的迁移、分化,促进局部血管新生,达到改善缺血组织供血目的。
张喜成何延政李跃武刘勇陈一尘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肛周脓肿预期性手术7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肛周脓肿预期性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38例肛周脓肿行肛周脓肿预期性手术患者的手术方法和愈后效果,并和未采取预期性手术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出现1例肛瘘: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出现18例肛瘘。观察组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7.36%,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预期性手术治疗肛周脓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最有效方法。
郭维刚陈一尘
关键词:肛周脓肿疗效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疗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技术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并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2例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的58例(开腹组)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环周切缘阳性率、平均清扫淋巴结数目、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147.74±12.32)mL vs.(304.31±11.0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开腹组[进流质饮食时间:(2.76±0.10)d vs.(3.34±0.07)d],术后人均镇痛次数少于开腹组[(1.24±0.67)次vs.(2.78±0.82)次],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9.60±0.32)d vs.(13.81±0.17)d],均P<0.01;手术时间短于开腹组[(2.26±0.07)h vs.(3.34±0.07)h],而住院费用仍高于开腹组[(3.09±0.08)×104元vs.(2.07±0.05)×104元],均P<0.05;两组术后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35.0%vs.49.1%,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张晓雨杨金云平洪左洪生陈一尘杨林
关键词: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16例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的误诊原因。方法分析近12a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6例患者术前无一例正确诊断,误诊为急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7例;另有4例误诊为盲肠癌。结论回盲部嗜酸性肉芽肿极易误诊,仔细询问病史,纤维结肠镜加组织活检及术中病理检查是术前和术中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陈一尘姚立彬王明考
关键词:误诊
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
2006年
张喜成田鹏陈一尘
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28例治疗体会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3D高清腹腔镜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行3D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ixon手术18例、Miles手术10例。结果 28例均顺利进行3D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无中转及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50±21)min,平均出血量为(52±23)ml,肠蠕动恢复时间为(2.1±1.8)d,恢复流质饮食时间为(2.0±0.6)d,平均清扫淋巴结(16.3±2.8)个,平均住院时间为(8.9±3.5)d,无术后出血、吻合口漏、狭窄、输尿管损伤或者肠梗阻的发生。结论 3D高清腹腔镜能实现精细化操作,使用3D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手术更方便,手术质量更高,并发症更少,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庄海文陈一尘杨金云平洪赵海剑张晓雨
关键词:直肠肿瘤外科手术腹腔镜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8月—2011年4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与同期开腹手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观察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腹病例。观察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传统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手术根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可行。
陈一尘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外科手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真菌感染35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及时正确诊断和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FI)。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SAP并发FI的临床资料及特征。结果:SAP合并F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7.6%和44.5%;SAP合并FI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长期胃肠外营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麻痹、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腔内高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引流不通畅。结论:SAP合并FI早期诊断困难,重点在于预防;对高危患者预防性使用氟康唑可有效减少FI的发生。一旦发生FI,综合性的支持治疗和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对于良好的预后同等重要。
毛盛名蒋厚文陆玉琴陈一尘左洪生黄选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