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庶伟 作品数:9 被引量:21 H指数:3 供职机构: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中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究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质(intestinaI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IFABP)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NEC患儿40例为病例组,按照1∶1匹配方法,选取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与病例组相近的同期住院非NEC早产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修正Bell分期标准,将病例组进一步细分为NECⅠ期组、Ⅱ期组及NECⅢ期组,对病例组发病24h及经积极治疗后发病72h采集2次血液标本;对照组在病例组第1次采血相近日龄采血1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血清I-FABP水平,比较两次采血各组I-FABP水平差异。结果共收治病例组:NECⅠ期组19例,NECⅡ期组11例,NECⅢ期组10例。NECⅠ期组、NECⅡ期组及Ⅲ期组发病24h血清I-FABP水平分别为3.296(1.927,3.599)ng/ml、16.093(13.117,24.094)ng/ml和23.595(18.665,25.868)ng/ml,均高于对照组1.485(0.962,2.459)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对照组-NEC I期组=﹣3.244,P<0.05;Z对照组-NECⅡ期组=﹣5.038,P<0.05;Z对照组-NECⅢ期组=﹣4.851,P<0.05)。血清I-FABP水平与NEC临床分期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817,P<0.05。经积极治疗后发病72h血清I-FABP水平在NECⅠ期组和NECⅡ+Ⅲ期组[分别为0.952(0.723,1.025)ng/ml和1.049(0.962,3.353)ng/ml]均较发病24h[分别为3.296(1.927,3.599)ng/ml、16.998(13.171,22.495)ng/ml]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NEC I期组治疗前-NEC I期组治疗后=﹣4.832,P<0.05;ZNECⅡ+Ⅲ期组治疗前-NECⅡ+Ⅲ期组治疗后=﹣4.333,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FABP诊断NEC的最佳界值为2.953ng/ml,灵敏度82.5%,特异度85.0%,对判断重度NEC的最佳界值为16.488g/ml,灵敏度100%,特异度91.4%。结论I-FABP可能成为NEC早期诊断,尤其是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对疾病 刘素佳 修文龙 杨长仪 陈庶伟 谢瑛玲关键词: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呼吸机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呼吸机治疗的肺保护性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和肺保护性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以及患儿的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33%、83.33%,P<0.05;并发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8.33%,P<0.05;血气指标比较,PO_(2)、PCO_(2)、pH治疗前后差异不大,但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O_(2)、PCO_(2)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两组患儿的通气、用氧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患儿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比较的结果为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快速地缓解患儿的症状,减少对患儿肺部产生的损伤,还可以减少治疗中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有保障,可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陈庶伟关键词:呼吸机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30例新生儿脑梗死围生期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梗死(NCI)围生期发病因素及其发病情况,便于早期防治,降低本病的发生率。方法:总结30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进行围生期因素和其它可能病因分析。结果:1年内本院发现6例NCI,占同期住院患儿0.6‰。产前与产时孕妇存在高危因素占83.3%,新生儿出生窒息占30.0%。NCI合并左向右分流先心病36.7%,合并卵圆孔未闭26.7%。临床早期50.0%患儿出现阵发性惊厥,其中80.0%发生于生后72 h内。63.3%患儿缺乏定位体征,且伴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肌张力异常和(或)原始反射异常等非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颅脑CT平扫或MRI均有阳性发现,75.0%发生于左侧大脑中动脉,而且左侧发生多与右侧,分别为73.9%与26.1%。结论:新生儿脑梗死并不少见,是新生儿惊厥早期病因之一,与围生期孕妇的高危因素、新生儿窒息以及先心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及时针对性选择头颅MRI或CT检查是早期确诊主要方法,防治围生期各种高危因素对降低NCI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张荣娜 张肖民 陈庶伟关键词:脑梗死 围生期 新生儿 胆绿素还原酶A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胆绿素还原酶A(biliverdin reductase A,BLVR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福建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对28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例组)和250例健康对照组BLVRA基因的5个SNP位点(rs699512、rs1802846、rs7738、rs1637530和rs2302032)进行基因分型。分析比较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频率在2组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所选BLVRA基因5个SNPs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均P〉0.05)。病例组rs699512和rs1637530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3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隐性模式下,病例组rs699512 GG基因型(OR=0.494,95%CI:0.276~0.886,P=0.018)频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模式下,病例组rs699512 GG+AG基因型频率(OR=0.678,95%CI:0.482~0.954,P=0.026)和rs1637530 TT+CT(OR=0.627,95%CI:0.444~0.885,P=0.008)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所有位点进行单体型分析发现,rs1637530、rs2302032、rs699512和rs1802846位点在同一连锁不平衡区域,以单体型CGAT为对照进行分析,单体型TGGT、CTAT和CGGT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可降低患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OR=0.588、0.687、0.501,95%CI:0.434~0.797、0.496~0.952、0.250~1.004)。结论BLVRA基因rs699512和rs1637530位点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密切相关,rs699512位点A等位基因和rs699512位点C等位基因可能是新生儿高胆红血症的易感基因。 周进福 杨长仪 陈庶伟 曾颖琳 王旌 赵红 陈瑶 林枫 林丹 朱文斌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 婴儿 单核苷酸多态性 1例新生儿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 2022年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ongenital central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CCHS)是一类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因化学感受器对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反应低下而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1]。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报道,活产儿发病率约为1/200000[2],表现为非肺、神经系统或代谢性疾病所引起的呼吸暂停以及二氧化碳潴留,常于睡眠状态下出现严重的低通气,严重者于清醒状态下也会出现低通气表现,伴或不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疾病,如消化系统发育异常(先天性巨结肠)、神经嵴源性肿瘤等。 任艳丽 蔡文红 陈庶伟 胡燕华 杨长仪关键词: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 新生儿 不同给药速度对舒芬太尼诱发的呛咳的影响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不同给药速度对舒芬太尼呛咳发生率及程度的影响,用以指导临床以合理的速度推注舒芬太尼。方法120例ASA评分Ⅰ-Ⅱ级的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5s、10s、15S、20S的速度推注舒芬太尼0.4μg/kg,观察给药前(T1)、给药后1min(T2)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Sp02、呛咳情况,呛咳依据咳嗽次数分为轻度(1—2次)、中度(3~5次)、重度(〉5次)。结果4组患者均发生了呛咳反应,呛咳发生率分别为33.3%、26.7%、23.3%、3.3%。58组,10S组和15s组呛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s组与其他3组呛咳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S组的咳嗽程度也比其他组明显减轻。发生呛咳前后对比,4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出现较小波动,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外周静脉推注0.4μg/kg,推注时间〉20s时,呛咳反应的发生明显减少,是较为安全的推注速度。 陈惠媚 陈庶伟关键词:舒芬太尼 给药速度 呛咳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探讨 目的:分析新生儿脑梗死(NCI)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改善本病的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确诊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围产期因素及其他可能病因分析,同时对29例存活患儿进行1年随访。结果... 张荣娜 陈庶伟 林开武关键词:脑梗死 新生儿 影像学 文献传递 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同种免疫引起的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各项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差异,为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快速、便捷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通过血型和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将其分为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同种免疫组,61例)和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非特异组,106例);并进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数(RET)、血清胆红素(TBIL)和转氨酶检测;记录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日龄和黄疸持续时间。结果:本研究发现同种免疫组的RBC、HGB和HCT显著低于非特异组(P=0.000),而RET却明显高于该组(P=0.000),同时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日龄较非特异组更早(P=0.000),且黄疸持续时间更长(P=0.000)。结论:同种免疫组案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描绘出了高胆红素血症的溶血机制。这些案例具有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血液学参数和血型是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并且可辅助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 刘琛 毛晓丹 林鸿星 陈陆飞 陈庶伟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计数 转氨酶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不同光疗策略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实施不同光疗策略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172例VLBW早产儿,按照光疗时长分为间歇组(79例)与持续组(93例)。间歇组进行13 h间歇光疗,持续组进行24 h持续光疗。比较两组光疗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喂养情况、体重情况、钙磷代谢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间歇组14 d总光疗时长短于持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4%低于持续组的2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组14 d内喂养不耐受次数少于持续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短于持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静脉高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14 d体重均高于出生体重,且间歇组出生14 d体重(1473.10±159.58)g高于持续组的(1425.81±146.81)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4 d时,两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内出血(IVH)、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持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VLBW早产儿给予13 h间歇光疗能够明显降低患儿的皮肤黄疸,明显优于24 h持续光疗,不良反应少,对VLBW早产儿的生长及胃肠道喂养影响小,治疗效果好,并可减少临床并发症,改善预后。 陈庶伟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光疗 生长发育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