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鹤龄 作品数:91 被引量:1,360 H指数:27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被引量:21 2008年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关键词:孢粉 气候变化 毛乌素沙漠 科尔沁沙地风沙沉积物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初探 被引量:3 2013年 选取位于科尔沁沙地东北缘的六户屯剖面风沙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磁学特征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六户屯剖面磁性矿物含量较少,磁学性质主要受亚铁磁性磁铁矿控制,并含有少量赤铁矿和针铁矿,磁性矿物粒度较细,以稳定单畴和超顺磁颗粒为主。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粒度分布受风力大小与成壤强度的影响,单畴颗粒相对含量随风力的增强而增加,随土壤发育程度的增强而减少,χARM/χlf和χARM/SIRM可以指示冬夏季风的相对强弱。六户屯剖面磁性矿物粒度主要受冬季风强度及其动力分选作用的控制,磁性矿物粒度与沉积物总体粒度呈反相关;但在某些层位,夏季风影响下的成土过程对其改造作用不容忽视。成壤过程中形成的超顺磁颗粒是磁化率增强的主要因素,单畴颗粒对土壤发育适宜期磁化率的增加贡献相对较弱。 赵爽 夏敦胜 靳鹤龄 李冠华关键词:环境磁学 粒度 古环境 科尔沁沙地 鄂尔多斯白垩系沙丘岩的发现 被引量:49 1999年 鄂尔多斯白垩系志丹群红色砂岩含有大量的沙丘岩 ,其沉积构造、粒度和砂粒微形态的风成特征显著 .沙丘岩的时空分布和沉积特征表明可能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古鄂尔多斯沙海 ,属持续炎热干旱的亚热带内陆信风沙漠 。 李孝泽 董光荣 靳鹤龄 苏志珠 苏志珠关键词:沙丘岩 白垩系 沉积岩 0.9Ma BP.来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沙地演化与气候变迁 通过对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第四纪地层沉积相、沉积时代、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碎屑矿物、孢粉等研究,该文着重探讨了研究区的沙地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及第四纪气候变迁,现有证据表明:现代广泛分布于该区河流谷地特别是雅鲁... 靳鹤龄关键词:气候变迁 新疆伊犁地区黄土的粒度特征与物质来源 被引量:32 1998年 伊犁地区是新疆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黄土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东部季风区黄土类似,黄土组成中以粉砂占优势,但伊犁地区的黄土却以砂含量低,细粉砂和粘粒含量高而显著区别于黄土高原的典型黄土沉积和新疆其它地区的黄土,反映西风的远源输送在该区域黄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粉尘来自西部荒漠。 叶玮 靳鹤龄 赵兴有 陈险峰关键词:黄土 粒度特征 藏东"三江"流域土地沙漠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26 2003年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是藏东地区著名的国际性大河,"三江"流域作为"江河源"、"生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自然资源的影响,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作者在分析了当地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三条防治土地沙漠化的对策,并指出保护好"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靳鹤龄 李新荣 龚家栋关键词:青藏高原 土地沙漠化 金沙江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0.8 Ma B.P.以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沙地演化和气候变化 被引量:26 1998年 根据地表沉积相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映,着重讨论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形成时代、演化过程和气候变化。沙地早在中更新世中期的0.8MaB.P.就已出现,经历了强烈发展、缓慢发展或相对稳定和缩小与固定的多次迭覆更替,并呈不断扩大趋势。与此同时,气候也经历了冷干和暖湿的多次变化,并表现出不断向干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靳鹤龄 董光荣 刘玉璋 张春来关键词:气候变化 古气候 末次间冰期多旋回气候波动记录: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流域典型地层剖面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2005年 李保生 David Dian ZHANG 温小浩 董玉祥 祝一志 靳鹤龄关键词:萨拉乌苏河流域 末次间冰期 气候波动 多旋回 米浪沟湾剖面 气候旋回 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揭示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16 2012年 通过对共和盆地东部风成沉积的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14C和OSL年代,重建了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过程。21 ka BP之前气候寒冷偏湿,21~15.82 ka BP为末次盛冰期(LastGlacial Maximum,LGM),气候极为寒冷干燥;15.82~9.5 ka BP气候转暖且偏干,其中14.5~13.6ka BP和11.9~9.5 ka BP气候明显冷干,分别为老仙女木时期(Oldest Dryas,OD)和新仙女木时期(Younger Dryas,YD),而15.82~14.5 ka BP和13.6~11.9 ka BP(BФlling-AllerФd暖期,B/A)相对温暖;9.5~7.2 ka BP暖湿程度明显提高,7.2~5.1 ka BP气候波动频繁,相对冷干和相对暖湿多次更替。5.1~2.7 ka BP暖湿程度基本稳定,之后气候趋于寒冷但湿度明显较大。这些气候变化过程与青藏高原大量的古气候信息记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共和盆地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高度一致性。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苏志珠 张彩霞关键词:共和盆地 地球化学 风成沉积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中期毛乌素沙地炭屑记录与火灾历史 被引量:6 2015年 炭屑是探索自然火和人类用火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指标。作者试图通过孢粉提取法获得毛乌素沙地东缘锦界剖面全新世中期(7.5~4.6ka)的炭屑记录,用来揭示该地区炭屑变化特征和火灾历史,并探讨其与气候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5~4.6ka期间炭屑浓度变化范围为340~17 420粒·g-1,平均为3 350粒·g-1。剖面炭屑总浓度变化趋势曲线呈"弓形",即在7.2ka以前炭屑浓度较低,平均约为1 840粒·g-1;在7.2~6.6ka浓度最高,平均约为5 280粒·g-1,并在6.8ka前后达到峰值17 400粒·g-1;在6.6ka之后浓度下降,平均为1 720粒·g-1。同时,炭屑粒径指标表明<50μm的炭屑占主导,>100μm的炭屑稀少。炭屑浓度主要反映火灾频率和强度,炭屑粒径则反映火灾距离和范围,即毛乌素沙地东部在全新世中期火灾活动相对频繁并在6.8ka左右达到最大值,同时炭屑物源较远,主要为区域性火灾。锦界剖面的化学风化指数、地球化学元素和粒度变化特征表明该地区在7.5~4.6ka气候条件整体较好,湿度增加,处于全新世适宜期,并在7.2~6.6ka达到最佳值,这表明毛乌素沙地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气候最佳时期。结合毛乌素沙地及其邻区的孢粉资料推测,该地区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时植被相对茂盛,为毛乌素沙地的火灾提供了丰富的可燃烧物,可能是火灾增多的主要原因。 蔡晓敏 苗运法 靳鹤龄 刘冰 严永耀关键词:毛乌素沙地 火灾 全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