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力苏

作品数:13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螺旋体
  • 6篇螺旋体病
  • 6篇钩端螺旋体
  • 6篇钩端螺旋体病
  • 4篇三峡库区
  • 4篇库区
  • 2篇心脏
  • 2篇心脏病
  • 2篇疫源
  • 2篇灾害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心脏
  • 2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涝灾
  • 2篇监测分析
  • 2篇洪涝
  • 2篇洪涝灾害
  • 2篇传染
  • 1篇滴虫

机构

  • 9篇重庆市疾病预...
  • 4篇重庆市卫生防...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卫生防...
  • 1篇重庆市九龙坡...

作者

  • 13篇韩力苏
  • 7篇贾庆良
  • 7篇吴国辉
  • 5篇毛德强
  • 5篇汪新丽
  • 4篇李勤
  • 4篇龙江
  • 4篇季恒清
  • 2篇刘琪
  • 2篇刘念一
  • 2篇刘敏
  • 2篇吴国辉
  • 2篇曹俊杰
  • 1篇凌华
  • 1篇李坤碧
  • 1篇王伟军
  • 1篇王豫林
  • 1篇陈代鸿
  • 1篇安永群
  • 1篇赖杰

传媒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重庆市预防医...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洪涝灾害对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影响的监测分析
目的:探索洪涝灾害对重庆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及研究三峡库区蓄水前钩体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1个钩体疫区县和2个三峡库区县作为监测点,...
贾庆良李勤汪新丽吴国辉毛德强韩力苏龙江季恒清
关键词:洪涝灾害钩端螺旋体
文献传递
三峡库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摸清库区钩体疫源地的分布、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方法 :显微凝集试验。结果 :1998年从三峡库区 7个疾病监测点采集健康人血清 513份 ,钩端螺旋体 (钩体 )抗体阳性 165人 (阳性率 32 .16% ) ,各监测点阳性率从 11.11%~ 50 .0 0 %不等。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 ,而与年龄密切相关。库区人群含 9群钩体血清抗体 ,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钩体血清菌群GMT值均不高。结论 :库区人群钩体免疫水平低下 。
吴国辉王伟军陈代鸿韩力苏贾庆良王豫林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抗体
鞭毛和螺旋体改良染色法
1995年
鞭毛和螺旋体改良染色法曹俊杰,祁和碧,韩力苏,曹勇兰,刘敏,王治安(重庆市卫生防疫站,重庆630042)细菌鞭毛染色方法虽多,但染色效果不稳定,常用的阴道滴虫染色方法亦多数不能显示鞭毛,一般染料更不易使螺旋体着色,且有的方法尚需加温助染,效率低而不便...
曹俊杰祁和碧韩力苏曹勇兰刘敏王治安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阴道滴虫革兰氏阴性菌动力检测
流行性感冒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2003年
赖杰韩力苏宋平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先天性心脏病
三峡库区重庆段1997-2002年人群健康监测报告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了解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前重庆库区人群健康有关指标,并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卫生指标的影响。方法在重庆库区选择了7个区县14个沿江乡镇(办事处)设立监测点,按照统一方法进行人口资料、卫生资源、死因分析、法定传染病、地方病、病媒生物等进行同步监测。结果年均监测人口370469人,年均出生率为8.31‰,死亡率为5.66‰,婴儿死亡率11.90‰,人口自然增长年均率为2.67‰,人群期望寿命为74.89岁。居民死因前五位为循环系统、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意外死亡和消化系统疾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447.64/10万~705.32/10万;地氟病仅见于奉节县,阳性率为33.50%;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年均为11.92%。健康人群出血热、钩体、乙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3%、28.33%、32.76%。鼠密度平均为4.84%,室内为4.60%,室外为4.99%。鼠肺出血热带毒率为1.12%,鼠肾钩体带菌率为0.31%。人房蚊密度为49.35只/间·人工小时,畜圈为143.81只/间·人工小时。结论三峡库区主要死因是循环系统、肿瘤,传染病不再是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历年的发病率比重庆市常规疫情高,地氟病仅见于奉节监测点,地甲病属中等偏低病区。每年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散在发生。
汪新丽王伟军吴国辉毛德强苏培学韩力苏陈亚林贾庆良
关键词:三峡库区疾病监测卫生资源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
大肠杆菌O157:H7的实验诊断被引量:8
1998年
O157:H7大肠杆菌是近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肠道病原菌。自1982年美国密执安和俄勒岗州因进食被污染的汉堡包发生食物中毒,并从患者分离到该菌以来,1996年5~8月,日本东京、大阪等地相继发生该菌引起的大规模食物中毒,引起世界关注。本文就O157:...
刘敏蒋威曹俊杰吴国辉吴国辉刘念
关键词:大肠杆菌O157:H7
三峡库区蓄水后重庆段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动态监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二期蓄水前后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化,了解钩体菌型谱和优势菌型,防止钩体病疫源地向三峡库区和长江下游地区扩散。方法选择长寿区和丰都县为监测点,开展钩体病传染源监测,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患者、健康人群及耕牛血清抗体。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前后均有散发钩体病例。2001-2005年总蓄水前和蓄水后鼠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P>0.05)。蓄水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蓄水后为鼩鼱。鼠带菌率为1.72%(10/583),与PCR检测阳性率(1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80,P<0.01)。患者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33%(33/45),血清群以澳洲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26.84% (233/868),流行前期阳性率(23.85%)与流行后期(29.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9,P<0.05)。牛血清钩体抗体GMRT为1:29.97,优势菌群为拜伦群。结论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未出现钩体病流行,蓄水前后鼠密度无明显变化,但优势鼠种发生了变化,主要流行菌群为澳洲群,人群自然感染免疫水平较低,是钩体病潜在的流行地区。
龙江汪新丽贾庆良李勤毛德强吴国辉韩力苏季恒清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三峡库区
聚合酶联法检测产毒素霍乱弧菌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携带肠毒素基因的霍乱弧菌的聚合酶链法检测技术,应用于突发霍乱疫情现场和各类食品样本中霍乱弧菌的的快速检测。方法选择霍乱弧菌肠毒素基因上的CTBAB亚单位中稳定区的核苷酸序列制备成霍乱毒素的特异性引物,对O1群(稻叶、小川)、O139群霍乱弧菌标准菌株及本地流行株和60份可疑样本检测,进行PCR实验。通过稀释比较法和定时增菌培养检测法,将PCR方法与培养法、免疫胶体金膜层析法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细菌经稀释10-1~10-6以后仍PCR检测阳性,PCR的检测灵敏度为1个DNA考贝。免疫胶体金膜层析法的检测限为106/ml,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假阳性。霍乱标准菌株均在546bp处出现CTBAB亚单位基因扩增产物,可疑样本均未检测CTBAB亚单位基因产物,与培养结果符合。选择其他肠道传染病病原菌进行特异性实验,证实霍乱弧菌CTBAB亚单位基因引物的特异性,应用常规培养法、一次性快速纸片法、3种方法对60份可疑样本检测证实,PCR方法的特异性与培养法一致,PCR法的特异性超过免疫胶体金膜层析法。检测灵敏度实验该引物对霍乱弧菌的检测敏感基线为1个DNA考贝。结论该实验整个过程仅需4~6小时,适用于疫情现场对霍乱弧菌的快速仪器检测。
刘琪安永群刘念一李坤碧韩力苏
关键词:霍乱弧菌亚单位酶联法培养法肠毒素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探讨被引量:8
2001年
赖杰韩力苏徐世英方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对照研究新生儿
重庆市519名暗娼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高危行为特征分析被引量:34
2006年
目的了解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行为特征和性病艾滋病感染率,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宣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暗娼人群进行方便抽样,在知情同意后对她们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采样检测,所有资料经Epidata 3.02进行双录入,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了519名暗娼,平均年龄23.5±6.0岁。调查发现,暗娼人群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认知水平低,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和网络。她们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平均年龄是20.1±2.8岁。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的只有12.5%,不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客人拒绝使用。在调查的519名暗娼中,性病患病率为18.3%。病种分布是:尖锐湿疣2例(0.4%),生殖道衣原体感染75例(14.5%),梅毒11例(2.1%),淋病16例(3.1%),HIV抗体阳性2例(0.4%)。结论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多性伴、安全套使用率低和性病感染率较高等因素,将促进艾滋病在这一人群中的流行和蔓延,因此加强对暗娼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迫在眉睫。
丁贤彬易辉容蒋雪飞韩力苏吴国辉凌华肖邦忠
关键词:暗娼艾滋病高危行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