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青

作品数:14 被引量:1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中巴
  • 4篇中巴关系
  • 4篇外交
  • 2篇邓小平
  • 2篇中共
  • 2篇中共八大
  • 2篇主义
  • 2篇外交思想
  • 1篇大转折
  • 1篇动因
  • 1篇动因分析
  • 1篇新民主主义
  • 1篇新民主主义社...
  • 1篇新民主主义社...
  • 1篇新中国
  • 1篇宣言
  • 1篇宣言书
  • 1篇学风
  • 1篇学风建设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4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4篇韩晓青
  • 3篇王东
  • 2篇齐鹏飞

传媒

  • 2篇中共石家庄市...
  • 2篇南亚研究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国际论坛
  • 1篇理论学刊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当代中国史研...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中共八大的外交思想
2011年
中共八大根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确定了和平外交的思想。和平外交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主旋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共八大外交思想的目的。中共八大召开后,新中国对中共八大所确立的外交思想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晓青
关键词:中共八大外交思想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文本解读被引量:1
2008年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篇讲话的文本再解读,重点阐明邓小平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何抓住了扭转历史的关键性的、根本性的问题,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大转折;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中需要急迫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思路;这篇讲话为党和国家进入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确立了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
王东韩晓青
关键词:大转折
论江泽民加强和改善党内学习的思想
2011年
江泽民认为,只有加强和改善党内学习,才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才能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在学习内容上,他认为首先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其次要通晓现代经济学知识,再次还必须具有法律、科学技术和历史知识的素养。在学风建设上,江泽民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建设总原则,他还号召全党发扬"挤"和"钻"的学习精神。
韩晓青
关键词:学风建设
中国与巴基斯坦解决双边陆地边界问题外交谈判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巴基斯坦出于改善周边外交环境的考虑,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主动提出了中巴边界谈判的建议,中国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接受了巴方提出的建议。中巴两国从1962年5月开始举行双边陆地边界谈判,1965年3月26日中巴"边界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中巴边界谈判圆满结束。中巴边界谈判开始后,美国和印度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图阻挠中巴边界谈判,但并没有对中巴边界谈判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韩晓青
关键词:中巴关系外交谈判影响因素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积极推动中巴边界谈判之动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中巴双边陆地边界谈判过程中,巴基斯坦表现积极,极力推动中巴之间的边界谈判。其原因是复杂的,是由巴基斯坦当时的内外环境所决定的。巴基斯坦希望通过中巴边界谈判,达到其改善和中国的关系,进而改变其整个周边外交环境的目的。本文拟对中巴边界谈判过程中,巴基斯坦积极推动中巴边界谈判的表现、原因以及目的进行梳理和分析。
韩晓青齐鹏飞
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国家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被引量:2
2011年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过渡时期国家的理论和任务进行的精辟论述,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萌芽和完善是中国近代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中国革命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进行艰辛探索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王东韩晓青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从根本上改善巴中关系的原因探析被引量:3
2011年
20世纪6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一改50年代对新中国不冷不热的态度,开始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巴基斯坦和主要陆地邻国——印度、阿富汗的关系长期不和,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尤其紧张;其二,巴基斯坦在和邻国的纷争中得不到当时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苏联任何一方的有力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表现得尤其明显;其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苏、中印关系十分紧张,这就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其认为可以利用的矛盾并借以改善中巴关系的难得契机。
韩晓青
关键词:中巴关系
周恩来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中巴关系根本改善的奠基性贡献*被引量:1
2011年
在冷战的世界格局下,整个20世纪50年代,中巴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境况。60年代初期,两国关系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周恩来反对巴基斯坦加入西方阵营,同时主张和巴基斯坦进行友好交往;在印巴之间存在争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他坚持公正立场;在中巴边界谈判问题上,他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妥善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周恩来的这些做法赢得了巴基斯坦的信任和友谊,为60年代初期中巴关系的根本改善奠定了基础。
韩晓青
关键词:周恩来中巴关系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对新中国的“矛盾”外交政策探析被引量:2
2010年
20世纪50年代,巴基斯坦加入了美英主导的针对新中国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在涉及新中国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巴基斯坦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呈现出矛盾性的特征。究其原因是由于巴基斯坦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其在外交战略、外交政策上追随美国的大方针决定的。巴基斯坦的这种"矛盾"的外交政策对中巴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韩晓青
关键词:外交政策矛盾性
无意识的“推动者”--中巴边界谈判过程中的印度因素被引量:3
2010年
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进行边界谈判的过程中,印度对中国和巴基斯坦采取了种种阻挠措施,企图干预中巴边界谈判的进程和结局。印度的一再阻挠和干预实际上却推进了中巴边界谈判的进程。本文利用新近解密的外交部档案和早期《人民日报》的公开资料,尝试对中巴边界谈判过程中印度所采取的阻挠措施和其实际所起的作用做出综合分析。
韩晓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