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南 作品数:24 被引量:100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政治法律 更多>>
硅酸盐可吸收性骨水泥的动物体内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一种新型的硅酸盐可吸收性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成骨特性。方法选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股骨髁部钻取直径5 mm、高10 mm圆柱形骨缺损,分别置入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PC,对照组)和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s-calcium silicate,CPC-CS,材料组),术后4、8、12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行X线检查和HE染色观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和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4周时材料组和对照组材料无降解,HE染色观察材料-骨组织之间均形成纤维层,8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变软,对照组材料降解不明显,对照组和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纤维组织逐渐被新骨取代,材料组材料-骨之间结合面积明显较大,有较多新生骨;12周时,材料组材料降解明显,内部明显发生碎裂,有新生骨长入,对照组材料仅部分降解,对照组材料降解率为32.4%,材料组为45.4%,材料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硅酸三钙复合骨水泥具备单纯磷酸钙类似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在力学强度、表面成骨活性和降解性方面有一定改善,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有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朱海波 马南 钟务学关键词:骨水泥 磷酸钙 硅酸三钙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6 2021年 背景:近年来,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已成为腰椎融合固定的主流术式,术后留置引流装置是临床上的常规操作,而采用常压体位引流还是负压引流方式尚无统一标准。目的:评估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与负压引流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行单节段TLIF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压体位引流组和负压引流组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总引流量及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发热、切口感染、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压体位引流组术后24 h引流量相比负压引流组明显减少[(139±78)ml vs.(196±102)ml,P<0.05],术后总引流量明显减少[(165±87)ml vs.(327±107)ml,P<0.001],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缩短[(1.5±0.5)d vs.(2.3±0.7)d,P<0.001];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切口感染及症状性血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3个月的VAS及术后3个月的JOA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术后常压体位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术后显性失血,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促进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利于早期康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方式。 钟务学 汤杰 周皓 马南 徐镇 蔡海康关键词:TLIF 负压引流 足部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前足及足趾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0 2006年 张志新 丁健 马南 路来金关键词:岛状皮瓣 软组织缺损 腋静脉异常膨大致臂丛神经卡压一例报道 被引量:1 2005年 张志新 郭雅娣 马南关键词:臂丛神经 神经卡压 肌电图 地塞米松 神经瘤 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期间发生股骨颈骨折一例报告 2009年 患者男,78岁,因右髋部摔伤于2006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Ⅱ型。2006年10月31日行DHS内固定术。术后正位X线片示骨折对线、对位良好,加压螺钉位于股骨颈中部偏下,螺钉顶端距股骨头软骨下骨板约18mm(图1);侧位X线片示加压螺钉位于股骨颈中部偏后,螺钉长轴与股骨颈轴线夹角为20。(图2)。术后1周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3个月扶拐下地活动,下地活动l周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右髋关节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 马南 张银网 朱海波 朱建民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 固定期 X线片示 股骨头软骨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观察与分析高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9月收治的因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有限性椎管减压手术的35例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双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组(A组,n=17,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80.1±3.8岁)及单侧入路双侧有限性椎管减压术组(B组,n=18,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79.9±3.7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采用VAS疼痛评分、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A、B两组间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A组相比,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1.9±17.6min vs 50.4±14.3min)更短,术中出血量(62.6±24.7ml vs 45.4±20.3ml)更少,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腿痛VAS评分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较术前改善不明显(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柱不稳定。结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高龄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同疗效,具有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不破坏腰椎稳定性的优点。 蔡海康 蔡海康 汤杰 马南 周皓 钟务学关键词:单侧入路 双侧减压 腰椎椎管狭窄症 高龄 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分析 目的:介绍一种前路腰椎融合方法,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注意事项及力学特性.方法:本组病例12例,有明显腰背疼痛及下坠症状但没有固定性下肢放射痛,体检未发现神经根损害症状,影像学提示腰椎滑脱12例,Ⅰ°7例,Ⅱ°5例,滑脱... 朱海波 马南 蔡海康 汤杰肱骨内上髁骨折合并肘管内囊肿致肘管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3 2009年 患者 男,52岁。3年前出现右小指及环指尺侧半麻木,近1年麻木症状加重,影响睡眠,同时出现手部无力,活动不灵活。患者曾在30年前因外伤致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检查:右环、小指呈轻度爪形指畸形,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小指、环指尺侧半及手背尺侧半皮肤感觉减退,尺侧腕屈肌肌力M4-,夹纸试验(+),Froment征(+),右肘部Tinel征(+)。x线片显示右肱骨内上髁陈旧性骨折。肌电图提示右肘部尺神经卡压。2008年8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沿肘内侧尺神经走行做12cm长弧形切口,显露尺神经。术中见肱骨内上髁骨折端已畸形愈合, 马南 朱建民 张银网 朱海波关键词:肱骨内上髁骨折 肘管综合征 肘部尺神经卡压 尺侧腕屈肌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囊肿 靶器官对周围神经分化的影响 2011年 周围神经系统负责全身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其支配的靶器官对神经的分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围神经之所以能够分化成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正是由于其支配的靶器官不同所致。本实验旨在探讨能否利用改变神经支配的靶器官的方式调控神经的分化过程,重塑神经的性质。 马南 路来金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分化 靶器官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神经支配 大鼠周围神经可塑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感觉神经束(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与运动神经束(肌皮神经)远端吻合的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在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与功能发生的可塑性变化。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每组大鼠左上肢制备实验模型,右上肢为正常对照,不作任何处理。A组:于距前臂内侧皮神经起点5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近端与切断的肌皮神经远端行无张力端端吻合;B组:于距肌皮神经入肌点5mm处切断该神经,将其远端与切断的前臂内侧皮神经近端行无张力的端端吻合;C组:切断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不予吻合,形成肱二头肌失神经支配模型。于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屈肘功能、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行吻合口近端的神经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染色观察。结果术后所有大鼠一般情况良好,切口无感染,均存活至24周。术后各组大鼠左侧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丧失,24周时A、B组大鼠主动屈肘功能均有恢复。根据"泼水清理实验"评估,A组获4~5分肢体7例,B组5例,均较C组0例有明显恢复(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肱二头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方面,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大鼠电生理均可测得肱二头肌的诱发电位,吻合口近端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在AchE染色后可见到轴突深染的有髓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在屈肘功能的恢复情况、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吻合口近端的运动神经纤维数量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靶器官改变时感觉神经的结构及功能均发生了适应性的重塑,这种重塑可能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新方法。 马南 路来金 马丽华 张敬莹 张志新关键词:周围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