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峰燕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学生保健
  • 1篇学生保健服务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方法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知识
  • 1篇迁移
  • 1篇迁移率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缺血再灌注损...
  • 1篇卫生领域
  • 1篇污染
  • 1篇吸烟
  • 1篇环境污染
  • 1篇活性
  • 1篇活性物质
  • 1篇公共卫生

机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高峰燕
  • 2篇万霞
  • 2篇刘亨辉
  • 2篇杨杰
  • 1篇杨功焕
  • 1篇董良广
  • 1篇舒红
  • 1篇何桂珍
  • 1篇陈雪峰
  • 1篇王秀荣
  • 1篇郭欣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过程评价及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过程评价最早出现20世纪60年代,但其理论和方法在80年代才得到发展,进入90年代后,过程评价逐渐兴起并受到重视。介绍了过程评价的历史来源、地位作用、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框架及其在国内外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过程评价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以期增加人们对过程评价的认识,为正确实施过程评价提供参考。
高峰燕万霞刘亨辉杨杰
关键词:公共卫生
中国40个市(县)中小学校创建无烟环境效果评价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学校创建100%无烟环境的综合性干预效果,为积极开展校园控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7-2008年在全国20个省40个市县中小学按照统一的干预策略开展为期1a的100%无烟学校创建活动,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收集干预前后学校的吸烟现象、学校人群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及控烟态度、学校人群的吸烟与被动吸烟等资料,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36.14%的学校未观察到吸烟现象,干预后创建无烟学校上升为74.51%;干预前学校男性人群吸烟率为12.13%,干预后创建无烟学校中男性吸烟率降至10.61%;干预前学校不吸烟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为28.01%,干预后二手烟暴露率降至10.15%。干预后人群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及控烟态度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结论无烟学校创建活动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本实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
高峰燕郭欣刘亨辉万霞杨杰杨功焕
关键词:吸烟环境污染知识学生保健服务
大鼠肠淋巴液引流方法的建立及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活性物质的改变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肠淋巴液引流方法并探讨可能参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活性物质。方法建立并熟练掌握大鼠肠淋巴液引流的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肠道缺血再灌注加淋巴液引流组(I/R+引流组)和单纯肠淋巴液引流组(引流组),其中I/R+引流组大鼠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收集大鼠淋巴液和血清,比较两组内毒素、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ICAM-1)的水平。结果大鼠肠淋巴液引流的成功率较高(84.2%)。I/R+引流组的淋巴液和血清中内毒素、HMGB1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sICAM-1均显著高于单纯引流组(P<0.05)。结论建立起比较简便、易行的肠淋巴液引流方法。内毒素、HMGB1和部分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陈雪峰何桂珍董良广舒红王秀荣高峰燕
关键词: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1
大同市、稷山县二手烟暴露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目的 了解项目干预策略关键活动在现场是否有效执行,探讨现场干预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提高干预策略现场可行性提供建议。 研究方法 选择山西省大同市和稷山县为研究现场,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和观察,分析项...
高峰燕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