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晓旭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子宫
  • 4篇子宫内膜
  • 4篇内膜
  • 4篇宫内
  • 4篇宫内膜
  • 2篇增生
  • 2篇增生症
  • 2篇增生组织
  • 2篇整合素
  • 2篇整合素Α1
  • 2篇嗜铬
  • 2篇嗜铬素A
  • 2篇子宫内膜癌
  • 2篇子宫内膜增生
  • 2篇子宫内膜增生...
  • 2篇内膜癌
  • 2篇宫内膜癌
  • 2篇腹腔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组

机构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8篇高晓旭
  • 3篇蔡雁
  • 3篇肖巍
  • 3篇朱莉
  • 3篇韩世愈
  • 1篇成荣杰
  • 1篇宋敬
  • 1篇朱文秀
  • 1篇董铁军
  • 1篇卫丽
  • 1篇王晓燕
  • 1篇赵春燕
  • 1篇孙蕾
  • 1篇赵宏辉
  • 1篇王晶
  • 1篇朱玉梅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妇科...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的蛋白组学测定及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索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表达的变化,为其早期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15例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5例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和15例未孕高血压患者(未孕高血压组)血清蛋白,并获得蛋白芯片表达图谱。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和Biomarker Pattern软件分析并建立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根据所建模型对晚发型子痫前期(21例)和正常妊娠妇女(47例)进行盲筛,并统计其诊断特性。结果:①在分子量2000~25000范围内,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之间有4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与未孕高血压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之间有16个蛋白质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析系统筛选出质荷比为5650.40 Da和13991.0 Da的标志蛋白建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模型,应用该模型盲筛,其预测灵敏度为69.6%(16/23),特异度为85.1%(40/47),准确率为82.4%(56/68)。结论:通过SELD-ITOF-MS技术筛选出的血清差异蛋白可作为晚发型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特异性指标。本研究建立的分类决策树模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早期预测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朱文秀蔡雁肖巍卫丽王晓燕韩世愈朱莉高晓旭宋敬董铁军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生物学标记蛋白组学
预防医学基地轮转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研究
2023年
目的 评价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课程中加入预防医学基地轮转对医学人才专业和文化素养培养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0年3—9月,选取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住培生110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原有临床教学安排进行轮转实习,预防轮转组进行2周预防医学基地轮转,通过分发调查问卷评估预防轮转组住培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并通过柯氏评估模型评价其学习效果。结果 对预防医学基地轮转组住培生进行反应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住培生对于培训内容设置、课程难度、教师教学方法和整体效果较为满意。学习层通过考核结果显示78.2%住培生对预防基地轮转期间所需掌握的考核知识点已基本掌握。通过比较两组住培生在轮转科室的评分,行为层结果显示预防基地轮转组住培生行为指标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成果层通过对比两组住培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表现情况,结果显示预防轮转组住培生工作期间院感培训成绩和各项行为成果均更高。结论 预防医学基地轮转的培养模式不但提高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提高了健康教育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感染控制意识等。
高晓旭孙蕾赵春燕王晓迎蔡雁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关系。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黑龙江省电力医院对8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分类,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组织进行LIF和MIF蛋白检测。结果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内膜组织中,LIF检测总阳性率为64.7%,在单纯型、复合型、不典型增生型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7%、61.1%、75.0%。MIF检测总阳性率为72.9%,在各型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7%、83.3%、93.8%。MIF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型组织中阳性率与另两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LIF在3种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种因子在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F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型组织中阳性率较高,推测其与子宫内膜的异常过度增生和癌变有一定关系。
肖巍朱莉高晓旭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生症白血病抑制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化疗联合顺铂腹腔热灌注治疗25例中晚期卵巢癌术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中晚期卵巢癌术后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以环磷酰胺静脉化疗联合顺铂腹腔热灌注治疗25例中晚期卵巢癌,观察其疗效及其副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4例,稳定(NC)5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72%。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化疗联合顺铂腹腔热灌注治疗对中晚期卵巢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少。
肖巍朱莉高晓旭
关键词:中晚期卵巢癌化疗腹腔热灌注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HIF-1α、VEGF基因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间关系.方法 对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HlF-1α、VEGF的检测,分析不同的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的表达情况.另取同期存档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蜡块10例作为对照.结果 H1F-1α、VEGF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各期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87、8.71,均P<0.05);超声肿瘤血流分级与HIF-α、VEGF间存在相关性.病变与HIF-1α、VEGF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HIF-α、VEGF表达程度与子宫内膜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HIF-1α、VEGF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转移关系密切.
高晓旭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缺氧诱导因子-1Α
整合素α1和嗜铬素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检测表达
2016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α1和嗜铬素A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病理科2006年5月至2008年10月存档的113例石蜡包埋子宫内膜标本并进行分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内膜组织中整合素α1和嗜铬素A的定位及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复杂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整合素α1的表达随病变加重呈上升趋势,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性内膜及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内膜癌中,整合素α1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相关;嗜铬素A表达亦呈上升趋势,正常子宫内膜与增生内膜及内膜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但增生性内膜与内膜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合素α1的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嗜铬素A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高晓旭成荣杰蔡雁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整合素Α1嗜铬素A
子宫内膜增生组织中整合素α_1和嗜铬素A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α1(ITGA1)和嗜铬素A(ChrA)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关系。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黑龙江省电力医院对9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分类,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进行ITGA1和ChrA的检测。结果95例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的内膜组织中整合素α1检测的阳性率为78.9%,在各型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3%,69.6%,70.0%。嗜铬素A检测的总的阳性率为42.1%,在各型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6.5%,30.4%,70.0%。经统计学分析,整合素α1在各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嗜铬素A在各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因子在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整合素α1与子宫内膜的异常过度增生有一定关系。嗜铬素A与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细胞恶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晓旭韩世愈
关键词:子宫内膜增生症整合素Α1嗜铬素A
凝血及纤溶系统在腹腔镜子宫全切手术后的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分析妇科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对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5例接受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开腹组37例,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h及术后48h采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自动血细胞技术分析仪测定血小板(PLT)。结果:①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前24h及术后48h血浆PT、APTT、TT、FIB、PLT、D-D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病人术后24h血浆PT、APTT均缩短,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24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T及PLT在术前24h及术后24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FIB、D-D两组术后24h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特殊的二氧化碳气腹的建立,头低臀高的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的全麻协同作用,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血流速度减慢,同开腹手术一样,均可使患者术后血液呈现不同程度高凝状态,从而均可增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赵宏辉韩世愈王晶高晓旭朱玉梅
关键词:凝血因子腹腔镜子宫全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