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从春
- 作品数:49 被引量:118H指数:5
- 供职机构:空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的改变与相关冠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ST段改变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5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①血管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70.0%,回旋支占30.0% ②ST段抬高Ⅲ/Ⅱ〉1,提示右冠状动脉阻塞的敏感性91.4%,特异性86.7% Ⅲ/Ⅱ≤1提示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86.7%,特异性91.4% ③Ⅰ、aVL导联ST段压低预测右冠脉阻塞敏感性71.4%,特异性80.0%,Ⅰ、aVL导联ST段抬高预测回旋支阻塞敏感性80.0%,特异性71.4%.[结论]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吴晓君胡蓉龚积艳黄从春
-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电描记术冠状动脉疾病
- 超声心动图对左右冠脉分别痉挛时右室功能变化的评价
- 1996年
- 选用比格犬23只,随机分左冠痉挛组(n=7),右冠痉挛组(n=9)和对照组(n=7),采用选择性左或右冠脉内注射麦角新碱诱发冠脉痉挛,对照组的右冠代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经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右冠脉分别痉挛前、后5分、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和60分钟时右室横径、长径和前壁运动幅度,发现冠脉痉挛后右冠痉挛组的右室横径增加,由痉挛前的1.92±0.09cm增加至痉挛后的2.58±0.6cm(P<0.01),大于痉挛后同期对照组(2.29±0.4cm~2.58±0.6cm/1.93±0.11~2.03±0.16cm,P<0.05);右室长径由痉挛前3.14±0.08cm增至3.61±0.5cm,(P<0.05),大于痉挛后同期对照组(3.35±0.24~3.55±0.45cm/3.15±0.05~3.16±0.06cm,P<0.05);右室前壁运动幅度较痉挛前降低,由0.85±0.01cm降至0.69±0.11cm(P<0.05),认为左冠或右冠痉挛均可引起右室功能的异常,犬的左冠痉挛对右室功能影响可能更为突出。
- 刘朝中姚克纯江一清黄从春王文清贾广兴
- 关键词:冠状动脉痉挛超声心动描记术右心室功能
- 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型术治疗不稳定心绞痛18例
- 1993年
- 不稳定心绞痛(UA)多在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发生冠脉痉挛或血栓形成所致,经硝酸甘油和肝素治疗可明显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但是仍有部分病人其动脉粥样斑块未消除难以用药物控制症状,存在着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险。为此我们对18例UA病人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临床资料 18例均为住院病人,男16例,女2例,平均年龄53.9±4.3(30~66)岁,其中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1例,梗塞后心绞痛7例。
- 刘朝中江一清黄从春王文清
-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适应症
- 40岁以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附18例报告)被引量:1
- 2000年
- 王文清曾益华刘宏利许瑞佳罗南辉王杰谈维洁刘朝中黄从春张红龚积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青年人急救
- 全文增补中
- 单根预成形与双钢丝技术置入心室起搏电极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为评价单钢丝预成形技术在置入心室电极导线操作中的价值 ,将 46例病人随机分成双钢丝交换组和单根预成形钢丝组 ,均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Biotronik普通单极心室电极导线。双钢丝交换组 (2 4例 )按常规方法进行。预成形钢丝组 (2 2例 )置入方法为 :①将直头钢丝在距头端 3~ 5cm处预成形 ,曲度 6 0°~ 80° ,从弯曲开始至导线头端长度 9~ 14cm。②在透视下将钢丝送至导线头端并指向三尖瓣口。③一起前送钢丝和导线通过三尖瓣口并直接固定于右室心尖部。预成形钢丝组操作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短于双钢丝交换组 (11.9± 14.3vs 2 8.7± 13.5min和 9.6± 6 .8vs 13.2± 7.4min ,P <0 .0 5 ) ,预成形钢丝组失败 2例 ,失败原因是钢丝成形弯度太大和弯度前端的直头太长。双钢丝交换组导线故障 2例 ,均发生在换用直钢丝跨越三尖瓣进入右室流入道时导线头端打折。两组病人分别随访 2 .3± 1.7年 (双钢丝交换组 )和 2 .1± 1.8年 (预成形钢丝组 ) ,起搏器功能正常 ,无电极脱位。结论 :置入心室电极导线时 ,单钢丝预成形技术比双钢丝交换技术操作简单、透视时间短、导线故障率低。
- 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罗惠兰谈维洁吴晓君
-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置入方法
- 16例急性心肌梗塞亚急期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
- 1996年
- 常提及的静脉溶栓是指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在4~6小时以内,年龄在65岁以下的患者进行的治疗,而对发病时间大于6小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效果观察则少见报道。我们对16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在6~16小时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并监测其心电、心肌酶谱及临床胸痛情况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徐永昌黄从春毛树森何明先
- 关键词: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术
- 左主干病变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分析左主干病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方法30例冠脉造影诊断为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对其心绞痛发作时各导联ST段的变化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除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呈现典型心电图演变外,有20例患者ST段广泛压低(5个导联以上)。17例患者胸痛发作的心电图中可见STaVR抬高,其中13例STV1也可见抬高,但是程度均低于aVR导联。结论左主干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压低及aVR导联ST段抬高。
- 吴晓君刘朝中黄从春王俊华罗慧兰谈唯洁
- 关键词:冠心病左主干心电图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血管活性肽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与血管活性肽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 42例 UAP患者心绞痛发作前后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神经肽 Y (NPY)及 P物质 (SP)的变化 ,并和 2 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当心绞痛发作时 ,UAP患者血浆 ET,NPY,SP均较前明显升高 (P<0 .0 5 ) ,CGRP含量下降 ;随着心绞痛的缓解 ,血浆 CGRP开始升高 ,ET,NPY和 SP均于 3 d后恢复至发作前水平。结论 :U AP的发生与血管活性肽的变化密切相关 。
- 王文清刘朝中谈维洁孙晓丽黄从春毛树森江一清
- 关键词:心绞痛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导管射频消融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两种标测方法的比较
- 2000年
- 目的 评价连续起搏标测法指导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电生理检查确诊且适合导管消融治疗的连续27例RVOT室速病例进入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间断起搏标测组和连续起搏标测组。结果 间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3例需改用连续起搏标测,无操作并发症,随访2.1±0.7年无室速复发。连续起搏标测组11例标测成功,另2例在连续起搏下移动导管时多次诱发短阵尖端扭转性室速,改用间断起搏标测法消融成功,无操作并发症,随访1.9±0.8年无室速复发。结论 该方法可作为间断起搏标测法的重要补充用于RVOT室速病人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卢才义张永春魏璇黄从春罗惠兰谈维洁吴晓君
-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标测方法起搏标测心电图
- 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形成中的作用
- 2011年
- 目的探讨兔动脉壁高表达非活性型脂蛋白脂酶(LP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24只,以腺病毒基因转移技术转染基因,随机分为3组,以碱性磷酸酶(AP)基因作对照(对照组),通过球囊导管损伤兔颈总动脉造模后,实验组在血管壁高表达活性型人LPL(hLPL组),非活性型人LPL_(194)基因(hLPL_(194)组)。1周后通过油红O染色及免疫组化对血管壁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 hLPL_(194)组血管壁内膜下有明显的脂质沉积,定量分析显示较对照组增高(0.0545±0.0097比0.012±0.0004)(P<0.01),但较hLPL组少(0.1043±0.0462)(P<0.01)。同时发现hLPL_(194)组的动脉壁内膜下局部巨噬细胞浸润与hLPL组一样也有增多。而3组动物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廿油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非活性型LPL和活性型LPL一样,在血管壁内膜下过表达时,能引起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巨噬细胞浸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
- 吴晓君胡蓉刘朝中黄从春
- 关键词:酯酶类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