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黄汉伟

黄汉伟

作品数:18 被引量:171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失神经
  • 4篇骨折
  • 4篇骨骼
  • 3篇失神
  • 3篇失神经骨骼肌
  • 3篇皮瓣
  • 3篇周围神经
  • 3篇卫星细胞
  • 3篇细胞
  • 3篇肌卫星细胞
  • 3篇肌细胞生成素
  • 3篇关节
  • 2篇岛状
  • 2篇岛状皮瓣
  • 2篇营养血管
  • 2篇缺损
  • 2篇重建钉
  • 2篇转子间
  • 2篇转子间骨折
  • 2篇腓肠

机构

  • 13篇复旦大学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97...
  • 1篇解放军第10...
  • 1篇沈阳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黄汉伟
  • 5篇钱光
  • 5篇徐建光
  • 5篇顾玉东
  • 4篇胡韶楠
  • 4篇李继峰
  • 4篇姜海莹
  • 4篇吴俊国
  • 4篇林建华
  • 3篇董有海
  • 3篇沈燕国
  • 3篇叶君健
  • 2篇洪洋
  • 2篇陈谏
  • 2篇王明海
  • 2篇童文卿
  • 2篇郑和平
  • 2篇张发惠
  • 2篇李方明
  • 1篇何军

传媒

  • 4篇中华手外科杂...
  • 3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第七届全国创...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T.S.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总结I.T.S.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18例跟骨关节内闭合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5~64岁,平均46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9例,Ⅳ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平均6 d。待软组织条件改善后,行经外侧L形扩大切口切开复位I.T.S.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效、腓骨肌腱激惹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1个月X线片示距下关节炎,伴轻度疼痛,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B hler角从术前(12.9±3.2)°增加至(33.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0);Gissane角从术前(83.6±6.4)°增加至(119.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P=0.00);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为(80.3±7.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1.3±1.2)分。结论采用I.T.S.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获得骨折端的稳定固定,近期疗效满意。
吴俊国柴益民董有海顾文奇黄汉伟姜海莹陈谏陈旭君钱光黄沛彦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I锁定钢板切开复位
Gamma钉与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比较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比较Gamma钉与重建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手术过程、并发症与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8月—2007年4月,髓内固定手术治疗83例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Gamma钉固定治疗55例,重建钉固定治疗28例,患者平均年龄75.8岁(61~89岁),开始负重平均时间3.3个月(0.5~8.0个月),平均随访19.2个月(6~3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过程、并发症与临床疗效。结果:重建钉固定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间比Gamma钉固定组长(P=0.047;P<0.001),术中出血量比Gamma钉固定组多(P=0.011)。8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19.2个月(6~35个月)。术后1年内1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心肌梗死等,Gamma钉固定组与重建钉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本组83例患者的骨折全部临床愈合,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断裂;两种髓内固定方法总体优良率83.1%,Gamma钉固定组与重建钉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5.5%与78.6%,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428)。结论:Gamma钉与重建钉都适合于治疗转子间骨折,对于不能早期负重功能锻炼的老年患者,Gamma钉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与术中出血少的优点。
黄汉伟姜海莹吴俊国钱光李方明
关键词: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研究应用股后皮神经主干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感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成人尸体下肢标本,4%甲醛固定,手术放大镜下解剖股后皮神经主干于小腿后部的分布、分支及其与小隐静脉的关系,记录直径0.1mm以上的神经分支,测量其长度及直径。结果在小腿后窝处,股后皮神经主干下行进入浅筋膜,与小隐静脉伴行,70%位于小隐静脉内侧,30%位于小隐静脉外侧。股后皮神经主干全程有营养血管伴行。根据神经的分布范围,将股后皮神经分为3型: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4,占33.3%,神经干于窝中点直径为0.5±0.1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1/2,占4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0±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即: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常用供区)发出分支2.0±0.8支,分支直径0.3±0.2mm,分支长度3.5±2.7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6mm;型,分布于小腿后部上3/4,占23.3%,神经主干于窝中点的直径为1.2±0.3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发出3.7±1.7支分支,分支直径0.4±0.1mm,分支长度3.7±2.6mm,分支末端与小隐静脉之间的距离为0.8±0.4mm。在小腿后部中上段,未发现腓肠内侧皮神经发出分支进入浅筋膜。结论通过股后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股后皮神经(66.6%,型与型)可以用于重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的感觉功能。
黄汉伟林建华郑和平张发惠叶君健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
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
2003年
黄汉伟林建华叶君健李文波王长升林章雄张文明
关键词:手损伤外科皮瓣软组织损伤
肌细胞生成素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肌细胞生成素的表达变化 ,了解失神经骨骼肌的再生状态。方法 以 11例正常与失神经不同时间人体骨骼肌为标本 ,提取总核糖核酸 (RNA) ,通过半定量RT PCR技术 ,检测失神经骨骼肌中肌细胞生成素 (myogenin)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 ,肌细胞生成素在 1年内呈高水平表达 ,7个月达到顶峰 ,为正常骨骼肌表达的 38倍 ,12个月时为 2 1倍 ,至 2 6个月下降至 11倍。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 ,应在伤后
黄汉伟徐建光顾玉东胡韶楠李继峰
关键词:周围神经创伤骨骼肌肌细胞生成素
肌细胞生成素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失神经骨骼肌的再生状态,为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基因治疗方法防止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肌细胞生成素是和肌卫星细胞分化形成肌纤维相关的调节因子;(2)骨骼肌失神经早期发生微弱的...
黄汉伟
关键词:肌萎缩肌细胞生成素肌卫星细胞细胞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
文献传递
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和MRF4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和MRF4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了解其再生状态。方法 取 2 0例人体失神经后不同时间段的骨骼肌与 3例正常骨骼肌标本 ,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核变化 ,抗Myogenin和MRF4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 ,统计阳性染色细胞核数 ,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定性观察Myogenin和MRF4蛋白表达方式。结果 抗Myogenin和MRF4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即开始升高并在 1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1年后快速下降 ,至失神经 2年几乎消失。肌细胞核内移现象在失神经 1年内常见且部分居中的细胞核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 1年内 ,核内移可作为肌纤维再生的一个标志 ;Myogenin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不可逆肌萎缩的指标 ;周围神经损伤后 ,应在 1年内尽早修复。
沈燕国徐建光顾玉东胡韶楠黄汉伟李继峰
关键词:MYOGENIN免疫组织化学成肌调节因子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神经再生
肩胛骨喙突骨折手术治疗10例报告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肩胛骨喙突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自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喙突骨折共10例,按 Eyres 分型:III B 型2例,V A 型4例,V B 型4例。对全部10例喙突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定期随访患者主观感受,观察患者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结果1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末次随访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为76~100分,平均85.6分。Herscovici 评分为12~16分,平均14.4分。结论喙突骨折尤其是喙突基底部骨折常与肩胛盂上1/3骨折同时发生,并且继发肩锁关节脱位。损伤发生后,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处于严重不稳定状态,应予以手术治疗。
钱光董有海黄汉伟姜海莹陈谏
关键词:肩胛骨肋骨骨折尺骨骨折骨折
肌形成蛋白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表达的形态学
2004年
目的 研究肌形成蛋白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规律。 方法 成人骨骼肌 1 8例 ,正常骨骼肌 3例 ,失神经时间 1 2个月内骨骼肌 9例 ,1 3~ 2 4个月 6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ABC法 )研究肌形成蛋白在骨骼肌内的表达。 结果 正常骨骼肌未见肌形成蛋白表达 ,失神经人体骨骼肌内肌形成蛋白蛋白表达在肌纤维细胞核与肌卫星细胞细胞核 ;失神经 1年内可见到肌形成蛋白阳性染色细胞核 ,之后阳性肌细胞核明显减少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人体骨骼肌失神经 1年后再生反应明显降低 ,提示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应该尽早修复。
黄汉伟徐建光顾玉东
关键词:骨骼周围神经
手部屈指肌腱粘连性质与范围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了解手部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粘连发生的性质与范围 ,分析产生粘连的原因 ,为临床上指导肌腱松解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 6 9例 15 7指不同部位手部屈指肌腱粘连松解手术病例 ,观察肌腱粘连发生的性质、范围。 结果  98.9% 、 区肌腱修复后产生腱鞘内广泛粘连 ,95 .6 % 区肌腱损伤后产生滑液囊内广泛粘连 ,其余 、 区或 区肌腱修复后发生自 区至 区的更加广泛粘连 ; 区与 区肌腱修复后粘连发生在 区或 区局部。 结论 外源性愈合机制导致肌腱缝合部位紧密的瘢痕粘连 ;血液渗出与术后制动导致腱鞘或滑液囊内的广泛粘连。
黄汉伟林建华李崇杰战杰
关键词:膜损伤指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