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亚伟
- 作品数:71 被引量:674H指数:16
-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技术效率与要素累积对中国地区差距的效应分析——基于DEA三阶段模型被引量:8
- 2011年
- 采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2001—2008年30个省市的生产投入进行了调整,排除了环境变量及随机误差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增强了中国各省市技术效率之间的可比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密度分布法分析了要素累积和技术效率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因素影响着生产效率的测度,调整后纯技术效率显著上升,而规模效率有所下降,是造成生产无效的主要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块状效应表现出地区经济的不均衡性;地区间的要素投入存在较大差异,是地区差距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的趋同性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
- 陶长琪齐亚伟
- 关键词:技术效率DEA三阶段模型
- 中国区域经济时空演变的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被引量:50
- 2013年
- 依据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性和时间自相关性,将区域经济增长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结合起来,在传统马尔可夫链中引入空间效应,并利用区域经济的自相关系数和局部Moran’s I指数作为时空权重加以校正,即构建了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相关性和集聚分布特征,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地理背景对经济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辐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区域背景对经济增长具有制约、减缓作用;区域经济类型不会发生明显的跃迁,区域背景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类型向上和向下转移概率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对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统计特征进行检验时发现,以中等发达地区为邻时,区域经济变迁的潜力最大,平均3—5年就能出现经济类型的转变。加权空间马尔可夫链为区域经济类型的转变和空间集聚格局的形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的解释。
- 陶晓红齐亚伟
- 关键词:区域经济
- 财政分权背景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DEA-TOBIT两步法被引量:9
- 2014年
- 利用1994—2011年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在超效率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了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首先,基于财政分权构造的投入产出,通过SE-DEA测度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分析无效率的原因;最后,利用TOBIT模型对效率得分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且2002年后的财政分权政策扩大了4个地区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证明了把握财政分权的"度"的重要性.
- 杨海文程丽雯徐晔齐亚伟
- 关键词:财政分权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 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要素集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与区域环境、区域创新能力间的相关性表明,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集聚既可以优化和改进区域环境,也可能给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中,应当高度关注人力资本的集聚。区域创新能力正是借由高端人才的集聚,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必由之路,以创新驱动和市场机制为主轴,同时发挥政府在要素流动和聚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齐亚伟安锦
-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环境约束
- 溢出背景下技术差距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影响机制
- 2013年
- 文章构建了技术溢出、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的传导框架,研究了技术溢出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东道国厂商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水平和速度取决于东道国厂商的自主创新、技术差距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成本。在技术上处于劣势的东道国厂商在不与外资发生直接竞争的细分市场中运作,结合本地需求和顾客导向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营造有效竞争环境是吸引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必然道路选择。
- 齐亚伟
- 关键词:技术转移跨国公司
- 技术势能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制造业区域与行业异质性的分析
- 2022年
- 创新效率提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离不开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的增量提质与结构优化。本文构建包含多部门的制造业生产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得出技术势能集聚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区域和行业异质性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基于2011~2019年数据的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设。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区域异质性表现为西部地区技术势能集聚水平尚处于阈值以下,需进一步提高;在中部地区,技术势能集聚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呈现倒U形的变化趋势;而东部地区技术势能集聚的边际效应较弱,更依赖自主创新。行业异质性表现为技术势能集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新型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程度比在传统资源密集型行业的程度要深。
- 彭永樟齐亚伟
- 关键词:制造业区域异质性
- 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空间计量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 陶晓红曹元坤齐亚伟
-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融合产业集聚
-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8
- 2021年
- 随着国际投资活动的不断深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突破传统的市场拓展和资源依赖目标,将提升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海外投资战略的主要动机。对企业自身来说,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一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带动产能、装备、技术、品牌和标准"走出去",在投资合作中提升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是大势所趋。自主研发投入仍然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获得的逆向技术溢出也已经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均有正向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不显著。
- 陈保林齐亚伟
-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
- 共生演化视角下的产业融合被引量:3
- 2010年
- 文章初步探讨了共生与融合对产业系统演化的作用。基于IT产业的特点,文章首次描述了产业融合、产业共生与产业演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共生与融合运行的内生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产业系统的演化模型与分析共生状态的稳定性,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在产业系统的子系统相互协同发展或相互间的竞争程度不大时,产业融合可以实现,并且融合型产业与原有产业是产业共生体。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产业系统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 齐亚伟陶长琪
- 关键词:IT产业
- 产业地理集中对地区协调发展的聚集效应与分散效应——基于局部溢出模型和实证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以及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性是我国的一个经济现实状况。为探求产业空间聚集的形成机制以及对地区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经济增长为理论基础,构建局部溢出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地理集中的需求关联效应、溢出效应与拥挤效应对地区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需求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为聚集力,拥挤效应为维持对称均衡的分散力,同时,溢出效应也可成为促进经济分散的力量;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对比呈阶段性变化,初始阶段聚集力大于分散力,产业地理集中与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存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 齐亚伟陶长琪
- 关键词:产业地理集中拥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