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海青

作品数:11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太原市中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中风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缺血性中风
  • 3篇中风病
  • 3篇缺血性中风病
  • 3篇中医
  • 2篇预警
  • 2篇预警模型
  • 2篇中医证
  • 2篇风险评估工具
  • 2篇复发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毒损络脉
  • 1篇心病
  • 1篇心绞痛
  • 1篇心脑
  • 1篇心脑同治

机构

  • 9篇太原市中医医...
  • 5篇北京中医药大...
  • 4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广东省中医院
  • 3篇河南中医药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长春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9篇于海青
  • 5篇谢颖桢
  • 3篇谢雁鸣
  • 3篇赵性泉
  • 3篇蔡业峰
  • 2篇姜俊杰
  • 2篇孟繁兴
  • 2篇张景肖
  • 2篇王蕾
  • 2篇沈晓明
  • 2篇赵德喜
  • 1篇李伟荣
  • 1篇王志飞
  • 1篇魏瑞丽

传媒

  • 2篇光明中医
  • 1篇中医药学报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中医复合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开发和验证中医复合体质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选取2016年11月10日—2019年2月17日期间7家临床分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太原市中医医院)1741例首发缺血性中风病的住院患者。采用距离相关系数、互信息熵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并结合中风领域的专家意见进行建模变量的确定。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不同时间的中风复发预警模型的构建和验证。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模型的预警能力。结果随访时间1~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42年(95%CI:1.37-1.47)。175例发生了复发事件,累积复发发生率10.05%(95%CI:8.64-11.47)。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62±0.03),验证集AUC值为(0.70±0.03)。结论中医复合体质模型可能较早的对中风复发进行预警,为缺血性中风的二级预防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阳谢雁鸣张景肖王蕾蔡业峰沈晓明赵德喜谢颖桢赵性泉孟繁兴于海青姜俊杰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风险评估工具中医体质
基于“虚气留滞”病机探讨心脑同治理论被引量:10
2022年
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医对于本病防治已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大量动物及临床试验证实了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心脑同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异病同治原则,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实践和认同,对于心脑血管病而言,其生理病理的相关性突显“心脑同治”理论的可行性。“虚气留滞”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因虚而滞,因滞虚甚,脉络受损发为心脑血管疾患。益气消滞为本病治疗大法,补气则气机条达、正气充足,可使痰浊、淤血、毒邪等致病因素代谢正常,形神自安。本文着重从“虚气留滞”理论出发,阐述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基础,并以益气消滞、解毒通络为治疗原则,以期化繁为简、提高临床疗效。
古金晓于海青李伟荣王岳青马鹏珍杜雨轩梁笑笑袁永娥王丽黄朝萍谢颖桢
关键词:心脑同治心脑血管疾病毒损络脉解毒通络
缺血性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证的临床特点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证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2年4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163例。其中气虚证组60例,非气虚证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气虚证组发病前有诱因患者多于非气虚证组(P=0.01),诱因前3位分别为劳累、天气变化、情绪波动;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相比四诊信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前10项为舌淡、神疲乏力、脉细、脉沉、气短、舌胖大/舌边有齿痕、少气懒言、面白、舌紫暗、苔白(P<0.05);气虚证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淋巴细胞绝对值(LY#)、同型半胱氨酸(HCY)、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低于非气虚证组(P<0.05)。结论:与非气虚证组相比,气虚证组更易因劳累、天气变化、情绪波动发病;发病后体内炎症反应较不显著;推测缺血性中风病始发态气虚证患者机体的抗氧化及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物质的浓度可能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代谢速率减慢导致的。
杜雨轩古金晓于海青于存娟徐栋马鹏珍梁笑笑谢颖桢
关键词:中风病气虚证
复方水蛭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12例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选择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用复方水蛭胶囊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2例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对112例冠心病心绞痛分为治疗组103例,对照组4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水蛭胶囊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为89.3%;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水蛭胶囊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
于海青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复方水蛭胶囊疗效观察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中风后尿失禁及尿潴留的针刺选穴规律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基于“异病同治”理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近十年中风后尿失禁(post-stroke urinary incontinence,PSUI)及尿潴留(post-stroke urinary retention,PSUR)的针刺选穴规律,用于指导临床。[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Cochrane Library等7个中英文数据库为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使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选穴信息,同时运用不同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06篇,其中PSUI文献147篇,PSUR文献59篇,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两种疾病所取穴位高度相似,分布主要在胸腹、腰骶部,关元穴出现频数最高,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腧穴使用最多。根据关联规则分析,PSUR、PSUI两组关联性最高的腧穴组合分别是“中极-关元”“关元-气海”。复杂网络核心处方显示,两组的核心处方为“关元、中极、三阴交”组合。[结论]针刺治疗PSUI、PSUR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理论,具有一定的取穴规律,两者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为主,两者选穴均集中于腹部和腰骶部,循行于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
古金晓谢颖桢于海青于海青陈婷婷马鹏珍杜雨轩梁笑笑栾慧林
关键词:异病同治中风中风后尿失禁中风后尿潴留针刺选穴规律
高血压病中药穴位贴敷120例被引量:33
2011年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对高血压病12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吴茱萸等中药研细末,食醋调成膏状,贴敷特定的涌泉穴等,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休息1~2天可行第二疗程,连续6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穴位贴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且能保持血压的稳定性。结论中药穴位贴敷可作为高血压辅助治疗。
于海青赵千英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高血压病眩晕
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的临床初步观察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通过分析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证候分布特征,研究失眠与肠道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38例失眠患者进行包括临床症状、PSQI评分、HAMA评分等系统分析,对肠道功能正常与肠道功能异常2组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肠道功能异常主要以排便异常为主。结果:238例失眠患者中,伴有排便异常患者占50.4%,排便异常主要分大便干、大便黏滞不爽、大便泄泻几种类型,失眠患者以中青年女性为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大多数性格急躁易怒、思虑过多。失眠伴有排便异常患者的焦虑程度偏高,临床以心烦、腰膝酸软、畏寒、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脱发、发变白、脘闷食少、腹胀、口黏不爽、纳食不消、咽中异物感、疲乏无力、边有齿痕、舌苔厚等症状为特征性临床表征。通过对失眠伴有肠道功能异常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表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郁而化火、湿浊困阻为核心证候病机。结论:失眠患者中焦虑程度偏高的容易出现肠道功能异常,失眠伴肠道功能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郁而化火、湿浊困阻为核心证候病机。且失眠与肠道功能异常存在一定相关性,根据脑肠轴的存在推测脑与肠存在一定的关联,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王冬慧谢颖桢于海青
关键词:失眠排便异常脑肠轴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纳入全国7家分中心脑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型诊断、颈动脉斑块情况(包括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与内膜增厚)等。对颈动脉斑块情况与中医证型特征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以缺血性中风患者各中医证型为X组变量,对应的综合变量为U;以颈动脉斑块情况为Y组变量,对应的综合变量为V,利用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探索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不同证型的相关关系。结果 共纳入25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首发1741例,复中817例。颅内血管与颈动脉血管均是无狭窄患者最多(1703例,66.58%;2080例,81.31%);斑块性质表现最多的为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1221例,47.73%);存在内膜增厚的患者(1725例,67.44%)多于无内膜增厚者(833例,32.56%);颈动脉斑块厚度为(2.14±1.48)mm。证型方面以气虚血瘀证(1505例,58.87%)占比最多,痰热腑实证(27例,1.05%)占比最少。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风痰火亢证与颈动脉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0.040,P<0.05),风痰瘀阻证与颈动脉斑块厚度(r=0.050,P<0.05)、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r=0.049,P<0.05)呈正相关,痰湿蒙神证与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049,P<0.05),气虚血瘀证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099,P<0.05)。结论 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常见证候类型为风痰瘀阻证与气虚血瘀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和气虚血瘀证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颅、颈部血管病理结构的形成相关。
席俊羽张利丹魏瑞丽谢雁鸣蔡业峰沈晓明赵德喜谢颖桢赵性泉孟繁兴于海青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中医证型
基于中医证候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开发和验证中医证候的缺血性中风病复发早期预警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在全国7家临床分中心,纳入2016年11月—2019年2月期间,1741例首发缺血性中风病的住院患者。采用距离相关系数、互信息熵和统计相关性检验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变量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的Cox回归模型并结合中风领域的专家意见进行建模变量的确定。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不同时间的中风复发预警模型构建和验证。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值)评估模型的预警能力。结果:随访时间1~3年,中位随访时间为1.42年(95%CI[1.37,1.47])。175例发生了复发事件,累积复发发生率为10.05%(95%CI[8.64,11.47])。模型训练集的AUC值为0.64±0.02,验证集AUC值为0.70±0.03。结论:中医证候模型可能较早的对中风病复发进行预警,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二级预防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高阳谢雁鸣王志飞张景肖王蕾蔡业峰沈晓明赵德喜谢颖桢赵性泉孟繁兴于海青姜俊杰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病复发预警模型风险评估工具中医证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