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素宽

作品数:23 被引量:104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6篇生物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10篇中新世
  • 8篇晚中新世
  • 8篇哺乳动物
  • 5篇地层
  • 5篇青藏高原
  • 5篇陆相
  • 5篇化石
  • 4篇动物群
  • 4篇新生代
  • 4篇年代地层
  • 4篇青藏
  • 3篇新近系
  • 3篇英文
  • 3篇盆地
  • 3篇临夏盆地
  • 3篇哺乳动物群
  • 2篇动物化
  • 2篇动物化石
  • 2篇三趾马
  • 2篇上新统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西北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甘肃省博物馆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佛罗里达州立...
  • 2篇天津自然博物...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图书...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23篇侯素宽
  • 19篇邓涛
  • 10篇王世骐
  • 4篇孙博阳
  • 4篇颉光普
  • 4篇史勤勤
  • 3篇李强
  • 2篇李强
  • 2篇卢小康
  • 2篇李强
  • 2篇张晓晓
  • 1篇刘善品
  • 1篇王晓鸣
  • 1篇刘佳
  • 1篇彭廷江
  • 1篇陈少坤
  • 1篇方小敏
  • 1篇李录
  • 1篇李春晓
  • 1篇李志恒

传媒

  • 5篇古脊椎动物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地层学杂志
  • 3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被引量:17
2015年
新近纪哺乳动物的起源、辐射、扩散、绝灭等方面反映了气候环境的重大变化,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东亚地区哺乳动物的演化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原的隆升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环境的变化又导致动物组成和分布的分异,以及动物对环境适应性的调整。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结果不仅表明哺乳动物群的组成和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而且中国还是一些代表性门类的起源扩散中心,也是哺乳动物洲际迁徙的关键通道。青藏高原新近纪晚期的哺乳动物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随之而来的第四纪冰期中这些寒冷适应性动物获得了优势地位,由此成为现代动物地理区系和多样性的基础。通过以点带面的综合研究,将能够全面地认识新近纪动物地理区系对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更准确地判断青藏高原隆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邓涛王晓鸣王世骐李强侯素宽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地理区系新生代陆地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脊椎动物演化模式
2023年
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起源于高原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表明当时青藏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环境变干、变凉,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并转换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邓涛侯素宽侯素宽王世骐李志恒
关键词:青藏高原水循环中生代新生代
中国新近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被引量:8
2019年
中国的新近纪陆相地层出露广泛,具有在欧亚大陆上建立精确地层系统的最优良条件,而演化迅速的哺乳动物是划分对比新近纪陆相地层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新近纪哺乳动物生物地层框架,命名了哺乳动物分期.由于地质年代"期"与年代地层单位"阶"的对应关系,中国新近系有了连续的7个阶,自下而上分别为中新统的谢家阶、山旺阶、通古尔阶、灞河阶、保德阶,以及上新统的高庄阶和麻则沟阶.近年来以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依托,在连续剖面上,将精细的生物地层学与古地磁和同位素等年代学方法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了有地质年龄标定的中国新近系年代地层序列.除通古尔阶的底界与欧洲陆生哺乳动物分期的底界对比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年龄均与国际地层年表中海相各阶的底界年龄一致.在生物标志上,中国新近系的阶都力求用哺乳动物单一种的首现作为参考,其中一些代表了地方性的物种更替,还有一些代表了洲际的动物迁徙扩散事件.中国新近系的各阶都按照现代地层学的原理和规则提出了底界层型的候选剖面,在此基础上对各大区域的新近纪地层进行了全面的对比.
邓涛侯素宽侯素宽
关键词:新近系哺乳动物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磁性地层
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骆驼化石的修订及中国化石骆驼评述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是对榆社盆地(36°49′~37°26′N,112°42′~113°07′E)乃至中国骆驼化石的首次系统修订。20世纪30年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等报道了榆社盆地12个地点的17件骆驼化石,是渑池仰韶村不完整骨架之外中国最经典的骆驼材料。这些材料过去被错误归在榆社Ⅲ带(维拉方期真马层),误作为“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广为引用。本文根据榆社盆地的地层学研究成果,系统比较东半球其他地点性质比较明确的骆驼化石,对这批材料进行了重新研究,厘定了其分类位置,探讨了其产出层位。这批材料应分属邱氏副驼新种Paracamelus qiui sp.nov.、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阿氏副驼P.alexejevi、巨副驼P.gigas以及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等5种。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是本次研究描述的新种,产于榆社马会组和高庄组桃阳段,属晚中新世,距今约6.1~5.2 Ma,相当于MN13。邱氏副驼P.qiui是非常原始的高大型骆驼,下颌长且低矮,下颌联合部长,p3未退化,前臼齿列发达,牙齿低冠或弱中冠,胫骨与距骨宽大扁薄,跖骨愈合程度低,显著有别于早更新世的P.gigas。黑海和亚速海沿岸早蓬蒂期的骆驼材料也被我们归入邱氏副驼P.qiui。除性质和时代不明的“赫尔松副驼P.khersonensis”外,邱氏副驼P.qiui是目前所见旧大陆最原始的骆驼。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发现于榆社高庄组南庄沟段,距今4.9~4.2 Ma,其形态与邱氏副驼P.qiui相似,但前齿列已有所退化,可能代表一新种,但目前材料过少,有待将来更多材料证实。阿氏副驼P.alexejevi发现于榆社麻则沟组,距今3.6~3.0 Ma。阿氏副驼P.alexejevi是中等体型的副驼,体型较邱氏副驼P.qiui和巨副驼P.gigas小,但大于现生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其与邱氏副驼Paracamelus qiui和邱氏副驼(相似种)Paracamelus cf.qiui关系较近,下颌瘦长低矮,但p3已进一步退化,前臼齿列更加缩短,头后骨骼�
刘文晖侯素宽张晓晓
关键词:晚中新世
临夏盆地上中新统的年代地层划分与对比被引量:9
2013年
中国上中新统的陆相地层非常发育,其中在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红黏土堆积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甘肃临夏盆地的上中新统即是一套红黏土地层,其岩石地层单位名称为柳树组。已发现柳树组的大量化石地点,按其在剖面中出现的层位可以自下而上分为4个动物群,已根据代表性地点依次命名为郭泥沟、大深沟、杨家山和青卜山动物群。古地磁测年数据显示,柳树组涵盖了整个晚中新世的沉积,即包括上中新统下部的灞河阶和上中新统上部的保德阶。郭泥沟、大深沟和杨家山动物群属于灞河阶,青卜山动物群属于保德阶。灞河阶底界如与海相Tortonian阶一致,则这条界线(古地磁C5r.2n下界)存在于临夏盆地沉积序列中,年龄为11.6Ma,三趾马的首现位置略高于此界线,年龄为11.1Ma。保德阶底界如与海相Messinian阶一致,可以在柳树组和西藏吉隆的沃马组中准确划定这条界线的位置。由于山西保德是保德阶的命名地点,因此保德阶的底界层型应选择在保德县腰庄乡冀家沟剖面保德组靠近红黏土底部的古地磁C3Br.1r之内,年龄为7.25Ma,三趾马Hipparion forstenae的首现可作为其生物标志。
邓涛侯素宽颉光普王世骐史勤勤陈少坤孙博阳卢小康
关键词:年代地层陆相沉积界线层型中新统临夏盆地
中国陆相上新统高庄阶被引量:10
2010年
199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提出将中国新近纪上新世分为早、晚两期,分别命名为高庄期和麻则沟期,年代地层单位高庄阶即对应于高庄期。"高庄"一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高庄组,典型剖面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云簇镇桃阳—高庄—赵庄。高庄阶对应于"国际地层表"中海相的Zanclean阶,其共同的底界定义为古地磁Chron C3r的顶部,年龄为距今5.3Ma,这条界线在榆社桃阳剖面位于高庄组下部第5层的块状砂岩底部。高庄期与欧洲陆生哺乳动物分期的Ruscinian期相当,包含1个哺乳动物群单位,即NMU12,可与欧洲的MN14—15对比。在榆社盆地发现的高庄动物群相当于NMU12。在中国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中,甘肃临夏盆地的十里墩动物群、甘肃灵台的雷家河Ⅲ带动物群、内蒙古化德的哈尔鄂博和比例克动物群也相当于NMU12。甘肃广河的十里墩剖面是高庄阶的潜在候选层型剖面。
邓涛侯素宽王太明穆永清
关键词:生物标志年代地层单位上新统
内蒙古四子王旗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古动物地理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乌兰花哺乳动物群发现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晚中新世红土剖面底部.中国的红黏土堆积相当广泛,其中富含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在山西、陕西、河南和甘肃都有众多化石地点.蒙古高原也是新近纪沉积非常发育的地区,尤其是在内蒙古中部,已建立起哺乳动物群序列.乌兰花动物群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序列,并且对于三趾马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和红黏土的气候环境背景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乌兰花动物群中的化石种类大多数与保德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也有一些与保德动物群相比在系统演化水平上稍高,可能代表比后者略晚的地质时代,其年龄约为距今7Ma.乌兰花动物群的组成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可能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环境,为确定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东西分区的界线提供了直接证据.
邓涛梁忠王世骐侯素宽李强
关键词:晚中新世红黏土哺乳动物动物地理
中国陆相上新统麻则沟阶被引量:11
2011年
年代地层单位麻则沟阶是中国上新统的两个阶之一,代表陆相上上新统,1999年由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命名,对应于麻则沟期。"麻则沟"一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麻则沟组,典型剖面位于山西省榆社县云簇镇赵庄—大马岚。麻则沟阶对应于"国际地层表"中的皮亚琴察阶,其共同的底界定义为古地磁Chron C2An.3n的底,即高斯正极性带的底,绝对年龄为3.6 Ma,这条界线在榆社赵庄剖面位于第6层麻则沟组下部的紫红色黏土层的中部,以张洼沟姬鼠(Apodemus zhangwagouensis)的首现为标志。麻则沟期与欧洲陆生哺乳动物分期的Villa-nyian早期或Villafranchian早期相当,包含1个哺乳动物群单位,即NMU13,可与欧洲的MN16对比。在榆社盆地发现的麻则沟动物群就相当于NMU13。在中国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中,甘肃灵台的任家沟动物群和雷家河V带动物群、河北阳原泥河湾的稻地动物群、陕西渭南的游河动物群、山西静乐的贺丰动物群、四川德格的汪布顶动物群也相当于NMU13。河北泥河湾的花豹沟剖面是麻则沟阶的辅助层型剖面。
邓涛侯素宽
关键词:年代地层界线层型陆相沉积哺乳动物群上新统
记甘肃和内蒙古新发现的中华马化石被引量:14
2007年
结合甘肃临夏盆地和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的新材料及之前发现的材料,辨认出中国晚中新世三趾马地层中的大型中华马与其他安琪马类的显著区别:下门齿前倾,第一对下门齿大而粗壮,第二对比第一对稍小,第三对非常小;前臼齿列及臼齿列的宽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明显变小;下前脊长,下外谷与齿列长轴近垂直;m^3第三叶退化。确定Sinohippus为一有效属。重新对中国晚中新世的安琪马类材料整理和分类,建立新种Sinohippus robustus。简要分析了低冠的中华马与高冠的三趾马共生的生态学意义。
侯素宽邓涛何文陈善勤
关键词:晚中新世
中国新近纪晚期三趾马动物群生活环境的化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中国新近纪晚期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非常丰富.根据动物群组合特点及有蹄类高冠齿的普遍存在,中国以及欧亚大陆其他地点的三趾马动物群都曾被认为生活于稀树草原环境中.本文分析了中国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釉质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中国...
侯素宽邓涛王杨
关键词:碳同位素植被类型气候环境生活环境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