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怡静
- 作品数:31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漫谈诗画谱
- 2009年
- 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方式在西学东渐的趋势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之前中国画的教育与流传推广主要依糊私塾教育或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便是画谱了。画谱一般分两种:一种以整理、记录为目的,带有图录性质,如《宣和画谱》;一种以传播、教授为目的,多为画法图解,如《芥于园画谱》。宋代出现了第一部官刻画谱《宣和画谱》和第一部私刻画谱《梅花喜神谱》。
- 傅怡静
- 关键词:《宣和画谱》西学东渐传承方式私塾教育师徒制
- 异文化的结晶:莱辛与苏轼诗画异同说
- 2004年
- 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取向各异、论证有别,但都各自屹立于中、西诗画论史上经久不衰,而这一特殊现象的存在,是由于中西诗画艺术创作自身的区别所致,然最终归结到中西诗画艺术精神之差异.
- 傅怡静
- 关键词:诗画艺术比较文化学
- 丝路画卷上的云山两径——“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两条路径
- 2023年
- 本文基于近年来“一带一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大量实践,分析出两条明晰的创作路径:一种是历史记忆写实,烛照历史之中建构特定题材的图像造型;一种通过丝路写生,观照现实之际创造出一种当代性叙事。结合对模糊多元的“主题”“主题性”概念的历史梳理,笔者发现两条创作路径的本源仍在于对“主题”的不同理解认知,一是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创作,二是个体意识觉醒下的主题创作。通过两种路径得失对比,互鉴启发,提出“一带一路”主题性创作要处理好主题性与主体性、艺术性与功能性、历史性与当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四重关系。
- 傅怡静
- 三“体”合一的李贺女性观——由诗歌中的女性世界读取被引量:1
- 2003年
- 李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颇为丰富,可从诗中建构的女性世界中去读取李贺的女性观。其女性观由三"体"合成,即感情共通之载体、情爱渴念之载体和理想生命之载体。女性成为他抒发复杂情感的理想载体,从中可以体察李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一种认可。
- 傅怡静
- 关键词:女性观
- 论石君宝杂剧《秋胡戏妻》对前代相同题材各文体的承传创变被引量:8
- 2005年
- 秋胡戏妻故事从西汉开始就广为流传,历代各种文体都曾关注演绎过它;这其中元杂剧《秋胡戏妻》的地位尤其重要,它是两千年来演绎秋胡故事的一个关捩点,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历史上相同题材其他文体的承袭、改造和创新。一个历史故事在不同文体之间的变化演绎,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交融的显著表现。
- 谷曙光傅怡静
- 关键词:同题材文体秋胡承传
-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揭牌仪式暨研讨会综述
- 2022年
- 2022年10月27日,中国文艺评论(中央美术学院)基地揭牌仪式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文联印发的《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文艺评论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文艺评论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文艺评论工作以及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 傅怡静
- 关键词:文艺评论中国文联
- 论水宁寺唐代摩崖造像的中国传统雕塑语言运用被引量:3
- 2018年
- 本文着重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价值挖掘,以水宁寺唐代摩崖造像为考察研究对象。在对该寺各龛造像情况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在中西雕塑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中,去提炼具有精美唐风的水宁寺造像所蕴含的本土雕塑语言特征,以一个小的切口去挖掘一些有价值的中国传统雕塑创作要素,以期将其运用到当代雕塑创作与教学中去。
- 王少軍傅怡静
- 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现状与趋势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独特艺术表现方式的中国画,历经千年承传,走过20世纪的美术革命与自觉演进后,在21世纪仍焕发新机。本文从“中国画”“水墨”概念生成谈起,并沿着这两条脉络对新时代10年来中国画创作进行研究,走入美术现场、观看新时代中国画创作的3种潮流现象,深入分析新时代中国画艺术家的3条探索路径,直面多维语境下中国画的发展困惑,并进一步提出优化艺术的生存能力、内在的优化能力、场外的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思路。
- 傅怡静
- 关键词:中国画
- 从生活家园到精神家园——就“青山”“空山”意象看王维诗境的本质被引量:1
- 2003年
- 本文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 ,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 ,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 ;“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 ,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 ,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 傅怡静
- 关键词:意象诗境诗歌创作田园诗
- 抵牾与共识:苏轼与莱辛之诗画论被引量:1
- 2005年
- 苏轼与莱辛均致力于寻求诗画艺术间之规律,但一个侧重于共同规律,一个着眼于特殊规律,得出的理论截然不同。然而由于艺术共同规律的客观存在,二人观点抵牾的同时又存在着共识。
- 傅怡静谷曙光
- 关键词:诗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