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刚
- 作品数:41 被引量:195H指数:8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技术标准专项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重度隐球菌性脑膜炎抢救成功一例被引量:1
- 1997年
- 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称隐脑)是由新生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预后严重,死亡率高,即使经过正规治疗,死亡率仍高达25%~60%[1],以往认为隐脑患者脑脊液(CSF)中菌体计数超过280个/mm3,即无法救治,往往在数天内死亡。最近我...
- 姚志荣廖万清温海陈江汉刘晓刚桂杏元徐红
- 关键词:脑膜炎
- 甘利欣和强力宁治疗银屑病及湿疹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3
- 1998年
- 对比观察了甘利欣和强力宁治疗银屑病和湿疹的疗效。将154例银屑病和湿疹病人分成甘利欣(74例)和强力宁(80例)组,采用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甘利欣和强力宁治疗银屑病和湿疹的疗效分别达到86.48%和71.15%,甘利欣的疗效优于强力宁,经χ2检验两组疗效相差非常显著(P<0.05),平均治愈时间甘利欣组比强力宁组平均缩短5.2天。由此得出结论为甘利欣治疗银屑病和湿疹的疗效优于强力宁。
- 温海刘晓刚高兆兴廖万清
- 关键词:甘利欣强力宁银屑病湿疹
- 一种可用于辅助临床POCT检测的样本前处理的器械
-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用于辅助临床POCT检测的样本前处理的器械,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侧壁设置有限位孔和安装槽,所述限位孔的内部可拆装设置有血清试管,所述血清试管的管口可拆装设置有细胞滤器...
- 方文捷潘炜华刘晓刚廖万清
- 脓癣伴急性丹毒样癣菌疹1例被引量:2
- 2008年
- 报道1例由脓癣引起的急性丹毒样癣菌疹。患者女,68岁,因头皮多发性脓肿伴四肢肿痛入院。头发及脓痂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犬小孢子菌。经口服伊曲康唑等药物治疗皮疹基本消退。
- 方伟刘晓刚樊一斌徐楠杨苏腾温海
- 关键词:脓癣癣菌疹伊曲康唑
- 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的融合表达系统
-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荚膜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表达系统。方法:PCR法扩增CAP60基因片段,测序验证基准确性。将其与多个必需基因共同连人穿梭质粒。
- 潘炜华廖万清刘晓刚朱元杰霍克克
-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绿色荧光蛋白GFP
- 文献传递
- 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的建立及皮肤变化动态观察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建立豚鼠激素依赖性皮炎模型并对该组豚鼠的皮肤病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将80只豚鼠按弱、中、强及超强度激素随机分为4组,按时间梯度外用激素,观察停药后皮肤的外观及病理改变。结果:使用强效或超强效激素15天后停药,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用药10天后,外用任何强度的激素都可能使皮肤萎缩。用药1个月未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及色素沉着。结论: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预防,连续使用同一种强效激素不应该超过15天。
- 潘炜华温海刘晓刚李玉莉
-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
- 腰椎置管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4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观察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伴有恶性高颅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及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详细分析和归纳整理了我科应用腰椎置管法治疗的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经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经联合治疗后,痊愈3例,好转1例,4例患者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腰椎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能有效的降低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高颅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 雷文知杨雅骊刘晓刚都琳陈裕充陈江汉顾菊林温海
- 关键词:隐球菌性脑膜炎鞘内注射
- 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前期治疗用两性霉素B加氟康唑或氟胞嘧啶,后期治疗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维持,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结果:40例患者治愈。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不仅可以减轻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及改善症状,对颅内高压及后期治疗中各种不明原因的症状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结论:糖皮质激素在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中有其特有的作用,如能准确用药将对治疗有很大帮助。
- 潘炜华刘晓刚温海
-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糖皮质激素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70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0例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之比为1:1.87,发病年龄13~81岁,平均51.52岁。该病...
- 杨雅骊温海雷文知都琳刘晓刚陈江汉陈裕充
- 文献传递
- 疣状癌一例
- 患者,男,27岁,已婚,因冠状沟疣状赘生物4个月,加重1个月就诊。患者在4个月前发现在冠状沟背侧有两个米粒大小赘生物,表面粗糙呈菜花状,无明显自觉症状,2个月后赘生物逐渐增大至黄豆大小,并在其周围出现多粒类似小丘疹。否认...
- 刘晓刚温海洪微孙静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