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梅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多样性
  • 2篇生物土壤结皮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结皮
  • 2篇结皮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真菌群落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生物结皮
  • 1篇铜尾矿
  • 1篇片段
  • 1篇群落
  • 1篇尾矿
  • 1篇细菌多样性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 1篇蓝藻

机构

  • 4篇安徽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4篇孙庆业
  • 4篇刘梅
  • 2篇李杨
  • 1篇詹婧
  • 1篇宣淮翔
  • 1篇王丽
  • 1篇安树青
  • 1篇高毅
  • 1篇魏伟
  • 1篇周平
  • 1篇阳贵德
  • 1篇赵秀侠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细菌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方法,研究了巢湖西半湖北岸湖滨带蓝藻堆积处不同深度层次的细菌多样性。利用直接法提取了蓝藻堆积处3个不同深度层次样品(A层0~2 cm、B层2~10 cm、C层10~20 cm)中的细菌总DNA,并进一步构建各层细菌的16S 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蓝藻堆积处各层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均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各层的细菌优势类群主要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且随深度层次的增加,归属于变形菌门的细菌比例减少,而归属于厚壁菌门的细菌比例增加;在A层样品中存在少量归属于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类群的细菌;在C层样品中也存在少量归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类群的细菌。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蓝藻堆积腐烂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和种类组成的变化。
宣淮翔安树青孙庆业刘梅
关键词:细菌多样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安徽铜陵河流附生细菌多样性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铜陵地区不同河段的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了铜陵不同河段中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河段中上覆水和沉积物的营养水平及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河段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也存在差异。数据分析表明,铜陵河流中黄浒河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最高,顺安河下游和钟仓河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最低。这种差异主要与河段间上覆水和沉积物不同的营养水平、重金属含量水平等因素有关。附生细菌的香农-威纳多样性与上覆水中的氨态氮(NH3-N)、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正磷酸盐(PO3-4-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沉积物中镉(Cd)、铜(Cu)和锌(Zn)的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
周平李杨魏伟刘梅王丽孙庆业
关键词:河流附生细菌多样性PCR-DGGE
不同植物群落下铜尾矿废弃地生物结皮中真菌群落结构的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分布于铜尾矿废弃地的裸地表面及维管植物群落中的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了不同维管植物下以及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真菌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中的真菌主要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其相对丰度为55.12%—87.73%,其次为担子菌门相对丰度为12.27%—43.86%;不同样本真菌群落结构在门、纲、目以及属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土壤结皮中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差异与维管植物群落类型以及演替阶段不同的生物土壤结皮的类型有关,与基质化学性质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李杨刘梅孙庆业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铜尾矿
铜陵铜尾矿废弃地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被引量:7
2011年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不同群落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蓝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培养试验中主要蓝藻类群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和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其中优势种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断裂颤藻(Oscillatoria fracta)和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对蓝藻16S rRNA进行PCR-DGGE分析,回收DGGE图谱中24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近缘蓝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93%以上,其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隶属于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裸地(YL)处和木贼群落下尾矿表面(YM)的生物土壤结皮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为微鞘藻属,而黄色真藓-藻类混合结皮(YT)和白茅群落(YB,TG)下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类群主要隶属于细鞘丝藻属。
刘梅赵秀侠詹婧高毅阳贵德孙庆业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蓝藻多样性DGGE
共1页<1>
聚类工具0